已证实!压力太大会促进癌细胞扩散!如果你有这些表现,就需要减压了
俗话说"压力就是动力",但是长期压力和焦虑,似乎正潜移默化影响着身体。
2021 年 4 月 13 日,著名医学期刊《Cell》(细胞)子刊《Cell Reports》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发现了长期压力虽不直接伤害身体,但却能削弱先人体免疫细胞(先天性 T 细胞)的功能。
先天性 T 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可激发强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不过,它们的抗肿瘤作用在压力状况下就失灵了。
这是因为压力和焦虑会让身体释放糖皮质激素,而研究团队在小鼠模型上观察到了糖皮质激素对先天性 T 细胞的损伤,从而会大大加速癌细胞的发展和扩散。①②
这或许也印证了,临床上无论是预防肿瘤,还是治疗肿瘤,医生都建议要有良好的心态。
而长期的压力过大,带给人体的影响不止于此。
长期压力大,从头伤到脚
其实,不少的疾病背后可能都有压力因素存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副主任医师陶思丰 2019 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提到,人体研究中,慢性压力及充满压力的生活方式已被证实与心血管疾病、抑郁、肥胖、胃肠疾病等有关。③
1. 消化系统疾病
面对压力,消化系统的反应最敏感。人可能会胃痛、胃胀,甚至出现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道疾病。除了吃不下,还可能睡不着。
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贾百灵 2017 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神经紧张易造成胃、十二指肠壁血管痉挛,供血减少,从而促成胃病的发生。④
2. 心理健康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方贻儒教授 2017 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介绍:"抑郁症很常见,是一个从儿童到老年都会发病的一个影响面很广的精神疾病。但抑郁症不是‘软弱’者的专利,那些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的人群,比如职业人群更容易罹患抑郁症。"⑤
曹子豪 / 摄
3. 心脑血管疾病
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身体会释放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长期处于压力中可能导致头晕、心跳不规则,以致脑梗、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医师刘梅颜 2017 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介绍,心理问题和心脏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可以互为因果,大部分的心脏病都与心理相关。心理情绪问题能激活体内的交感神经系统,使心脏的小血管收缩,从而产生相关的症状。⑥
4. 肥胖和糖尿病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 2014 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介绍,除了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压力也越来越成为肥胖及糖尿病的幕后推手。
如果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又没有及时地通过运动消耗,人体内脂肪酸上升就会刺激产生胰岛素,胰岛素又让这些脂肪酸合成脂肪,积存在肝脏里形成脂肪肝,存积在肚子里就成了"将军肚"。
人体激素有自身的变化规律,不睡觉或压力大时这些激素会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激素水平改变。这些激素水平与胰岛素是对抗的,时间长就会打乱与胰岛素之间的平衡,导致人体脂肪代谢、血糖代谢以及神经免疫系统紊乱,就可能引发糖尿病。⑦
5. 皮肤出现问题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医学科主治医师崔英 2015 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说,当神经系统处于压力之下时,头疼的频率和程度在不断增加,也易出现肌肉紧张,尤其是头颈部、肩部、背部的紧张。此外,皮肤对压力特别敏感,皮肤干燥、有斑点和刺痛都是典型的反应征兆。⑧
6. 影响乳房健康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副主任医师陶思丰 2019 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生活和工作压力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了身体系列连锁反应,女性乳房是很容易受情绪影响的器官。虽然压力并不是乳腺癌及其他乳腺疾病发生的一个单独诱因,但可明确的是,急性和慢性压力与乳腺癌并发症确实相关。乳腺癌抑或乳腺疾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情绪及压力因素只是其中之一。③
7. 更容易感冒
许多刚刚工作的年轻人,工作一段时间后总是三天两头感冒。追根溯源,压力问题不可忽视。北京妇产医院妇科主任医师丁辉 2012 年在健康大课堂讲座上谈到,只要压力模式、情绪反应模式不变,那么免疫力就还处于被压抑状态。这时候,不但抵抗病毒病菌的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血小板和红细胞的黏度也会加大,使得人体易受到病原体的攻击。⑨
李蔚海 / 摄
如果你有这些表现,就需要减压了
更多人被压力吞噬的表现是脾气越来越坏,有时一件小事,都能让人火冒三丈,被戾气裹挟失去理智。
原北京青年压力管理中心主任熊汉忠老师 2015 年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谈到,压力通常有三方面信号:心理信号、生理信号和行为信号。包括:
情绪压抑
起伏不定
意志力不强
注意力不集中
以及一些与年龄不匹配的表现,甚至出现:
感冒
发烧
拉肚子
打人
摔东西
出差错的概率增加等⑩
科学释放压力,试试 4 个小办法
1. 多尝试腹部呼吸法
第一步是调身。可以是坐姿也可以是卧姿,选择坐姿时,先选一把椅子或凳子,让自己的双脚平行踏于地面,与肩同宽,脊柱挺直、颈部挺直、双手放在双膝上,自然放松,微闭双目。
第二步是调息。鼻腔吸气,口腔呼气,吸气时缓慢而深沉,使腹部缓慢鼓起,鼓到不能再鼓时停留一秒钟,再缓慢通过口腔或鼻腔呼出,使腹部下降,降到不能再降时停留一秒钟,再缓慢吸气。
第三步调心。就是让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吸气的时候感受清凉的气流吸入我们的鼻腔、胸部,温暖的气流呼出。注意力始终跟随着气流而动,觉察吸入的气流是清凉的,呼出的气流是温暖的,仔细觉察气流温差的变化。
在呼吸的过程中,头脑里可能会出现各种杂念,如果发现自己的注意力被杂念带走了,或者走神了,就觉察一下,是什么念头,然后,温和而坚定地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来。
2. 多出去运动一下
运动能够促进人体与压力做斗争的内啡肽分泌。生活中,不少人发现在坚持运动一段时间后,心情好了,压力感也少了。
建议每周坚持 150 分钟有氧运动,每天可 30 分钟以上。
姜洁斯 / 摄
3. 多问自己三个问题
不管碰上多难、压力多大的事儿,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想要什么?我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然后看看自己的答案是不是一致的,如果三个回答一致,内心就和谐了。人生中的很多事情都能套用这个模板。
我想要和我该做都比较容易回答。面对我能做什么,我们一定要首先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如果觉得这个事我的能力有限做不了,虽然它该做,但是可以舍。然后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可以做出三个选择:改变、接受和离开。
比如你觉得工作不顺心、感觉压力大,你能做什么去改变这种现状,如果改变不了,那就要学会主动接受,而不是忍。如果做不到,那就离开,放弃也是一种解脱。
4. 按揉太冲穴
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王宏才 2011 年在健康时报举办的活动上谈到,工作压力大,可以按压太冲穴,这可是非常好的"出气筒"。其实找太冲穴并不难,沿着脚背第一、第二趾骨之间的缝隙往上推,直至推不动,往回移一点的凹陷处即是。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点按此穴能够舒缓着急上火、生气烦闷引起的头疼、胸部不适等。
作者:健康时报
来源: 健康时报
焦虑会让人发胖 做好情绪管理赶走负能量
【焦虑会让人发胖 做好情绪管理赶走负能量】医生介绍,焦虑会导致激素水平紊乱,进而导致暴饮暴食。所以,焦虑真的会让人发胖,尤其是年轻人!如果人在焦虑时缺乏对情绪的有效应对,可能就会产生替代反应,比如过度饮食。收好这份情绪管理指南提醒你关心的TA!(央视、解放军报)
来源: 封面新闻
传说中的压力型肥胖,你有吗?想减肥,改善情绪是第一步!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李彬
很多焦虑、抑郁情绪患者更容易超重或肥胖问题,通俗称“压力型肥胖”。研究显示,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与体重指数(BMI)呈正相关。而压力型肥胖患者控制好情绪更有利控制体重,且可以防止复胖。
16岁高中男生李明(化名),最近两年学业压力大,进入高中后人际关系也变得紧张,逐渐出现了睡眠问题。平日他经常熬夜,躲在被窝里玩手机,会控制不住点外卖吃夜宵,首选的往往都是高糖、油炸食品。他总觉得吃完后才能感觉到“满足和满足”,暴饮暴食不仅可以缓解自己当时的焦虑、抑郁情绪,到了白天烦躁不安、闷闷不乐的时候,奶茶、高糖咖啡还可以唤醒自己。
但这些“开心”的情绪持续时间并不久。没一会儿,又会情绪烦躁、低沉,他需要再次通过高糖、高热量饮食缓解自己的情绪,逐渐形成“不开心——吃——不开心——吃”的恶性循环。自然地,他身材也从翩翩有度,变得不敢面对镜子里的自己,最后休学在家,不愿意出门。
来到浙大精中(杭州七院)中医综合服务中心刘义主任中医师的门诊就诊时,李明已经休学两个多月,厌学情绪非常明显。
医院供图
刘义分析,情绪与体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李明的父母没有肥胖病史,而且两年前情绪、睡眠正常时,不存在体重问题,之前在综合型医院也做了肾上腺功能、甲状腺功能、胰岛素水平等检查,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精神科药物等,可以排除继发性肥胖。最近两年压力较大,出现了焦虑、抑郁情绪,所有焦虑、抑郁情绪是导致体重增加的关键,也称为“情绪饥饿型肥胖”。
随后,刘义医生为李明开出了治疗方案。在西药和物理治疗改善焦虑、抑郁情绪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综合服务中心两个特色治疗,一方面是通过肥胖的认知行为治疗,矫正患者体重不可恢复的负面认知,再通过饮食、运动、睡眠行为矫正,逐渐科学、规范地矫正不良行为习惯。通过每两周复诊,李明的体重、情绪逐渐改善,建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医生通过中药调理体重问题,患者肝郁脾虚,肝郁表现为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容易生气,脾虚表现为肥胖臃肿,神疲乏力,暴饮暴食后不能消化,大便偏溏,予中药疏肝解郁,健脾除湿治疗后,情绪、体重均有明显改善。
通过系列的治疗,李明目前已回学校读书。
刘义表示,压力型肥胖,即“情绪饥饿型肥胖”,需要中西医结合整合治疗,但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是关键,该类患者通过药物、心理、行为治疗,焦虑、抑郁情绪控制后,饮食成瘾行为也可以得到好控制,经过科学、正规治疗,多数患者重新认知自己情绪问题,学会了一些缓解情绪的方法,如呼吸吐纳、正念冥想等。另外,在体重管理方面,医院中医综合服务中心近期推出的特色治疗即肥胖的认知行为治疗与中医药治疗(中药、针灸等),也可以为需要科学、正规减重的患者提供专业服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