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生存优势(肥胖人群有可能面临什么问题?)

文章目录:

胖得“稳定”,其实是一种长寿优势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瘦比胖相对更健康。然而,一项针对超5万老年人的研究发现,比起体重的轻与重,体重稳定的人更长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胃肠外科主治医师鲜振华为你解释为什么胖得稳定是种健康优势,并教你几个方法稳住体重。

体重保持稳定的人更长寿

近期,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者在《老年学期刊》发表一项研究称,60岁后,体重保持稳定的女性寿命更长。该研究通过对54437名年龄在61~81岁之间的女性进行长期随访,在研究开始、第三年和第十年分别测量了参与者的体重。

研究人员将参与者的体重变化分为3类:体重减轻(较初始基线下降≥5%)、体重增加(上升≥5%)和体重稳定(变化幅度<5%)。研究结果显示,共有30647名女性(占比56%)至少活到了90岁。与体重减轻超过5%的女性相比,体重保持稳定的女性长寿概率高出1.2~2倍。换句话说,如果以体重减轻人群作为参照组,晚年时体重稳定的人,活到99~100岁的概率增加1.2~2倍。

此外,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体重在短时间内变化幅度和波动过大,也会打破身体内分泌系统平衡,导致心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从而诱发心血管病。

晚年时轻微超重反而是好事

近年来的多数观点认为,体重指数过低或者过高都是不良事件的重要影响因素。与低体重指数人群相比,超重或轻度肥胖的老年人反而可能有更好的营养状态。在面临疾病或其他风险,尤其是感染的消耗、癌症细胞的过度生长时,身体储备更充足,有助熬过疾病最严重的时期。

临床上常用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来判断是否超重。对国人而言,BMI介于18~24为正常,超过24即超重,超过28就属于临床意义的肥胖。其中,28~35为轻度肥胖,35~40为中度肥胖,40以上为重度肥胖。

■超重

机体的负担增加,疲劳感随之增强,甚至会出现轻微代谢紊乱。体检报告可能显示1~2项超标的“↑”,如血脂、尿酸异常,就是机体的早期警报。

■轻度肥胖

心肺耐力可出现明显下降,让人感觉体力不如从前,日常行动也变得不太轻松。

部分人会出现胰岛素抵抗,典型症状是黑棘皮,表现为脖子、腋下等皮肤皱褶处变黑,甚至出现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痛风。

■中度肥胖

内分泌紊乱更加严重,甚至会进展到2型糖尿病;血脂代谢障碍导致的脂肪肝可进展至中、重度脂肪肝,甚至出现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高血压与血糖、血脂代谢障碍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心脑血管供血,严重者会发生心脑血管意外;部分育龄期女性会出现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和不孕,男性则出现不育……

■重度肥胖

慢性炎症、代谢紊乱和内分泌问题变得尤为严重,呼吸、循环等基本生命维持系统功能已经不堪重负。最直接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包括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导致的心脑血管意外;严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引发的睡梦中猝死。肥胖还是乳腺癌、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等恶性肿瘤的直接危险因素。

适当超重的前提是腰腹不能胖

202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团队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适当超重但腰细的人,死亡风险更低。该研究将中国老年健康调查(CLHLS)数据库的5306名80岁以上老人(平均年龄90.6岁)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

1.体重指数与全因死亡率呈负相关,体重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全因死亡风险降低4%;腰围每增加5厘米,全因死亡风险降低3%。

2.与体重指数正常且腰围较低的参与者相比,体重指数较高但腰围较低的人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0%;体重指数较低同时腰围较高的人,死亡风险高22%。

鲜振华表示,适当超重意味着营养状态更好,在面临疾病或其他风险时,身体能量贮备相对充足。之所以超重且腰细的人群死亡风险低,是因为这部分人没有腹型肥胖,代谢疾病风险低。

由于肚子往往跟着体重一起长,怎么才能做到适量增重的同时不增大腰围呢?鲜振华说关键秘诀是,营养充足的同时积极运动,可以让脂肪均匀分布。此外,腰围增大一般与代谢异常有关,所以还需注意管理血脂、血糖等代谢指标,将其维持在合理范围内。

据生命时报

胖得「稳定」,是一种长寿优势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瘦比胖相对更健康。

然而,一项针对超5万老年人的研究发现,比起体重的轻与重,体重稳定的人更长寿。

《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研究并采访专家,解释为什么胖得稳定是种健康优势,并教你几个方法稳住体重。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副主任医师 王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胃肠外科主治医师 鲜振华

体重保持稳定的人更长寿

近期,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者在《老年学期刊》发表一项研究称,60岁后,体重保持稳定的女性寿命更长。

该研究通过对54437名年龄在61~81岁之间的女性进行长期随访,在研究开始、第三年和第十年分别测量了参与者的体重。

研究人员将参与者的体重变化分为3类:体重减轻(较初始基线下降≥5%)、体重增加(上升≥5%)和体重稳定(变化幅度<5%)。

研究结果显示,共有30647名女性(占比56%)至少活到了90岁。与体重减轻超过5%的女性相比,体重保持稳定的女性长寿概率高出1.2~2倍。


换句话说,如果以体重减轻人群作为参照组,晚年时体重稳定的人,活到99~100岁的概率增加1.2~2倍。

此外,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体重在短时间内变化幅度和波动过大,也会打破身体内分泌系统平衡,导致心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从而诱发心血管病。

晚年时轻微超重,反而是好事

近年来的多数观点认为,体重指数过低或者过高都是不良事件的重要影响因素。

与低体重指数人群相比,超重或轻度肥胖的老年人反而可能有更好的营养状态。

在面临疾病或其他风险,尤其是感染的消耗、癌症细胞的过度生长时,身体储备更充足,有助熬过疾病最严重的时期。

临床上常用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来判断是否超重。

对国人而言,BMI介于18~24为正常,超过24即超重,超过28就属于临床意义的肥胖。其中,28~35为轻度肥胖,35~40为中度肥胖,40以上为重度肥胖。

超重

机体的负担增加,疲劳感随之增强,甚至会出现轻微代谢紊乱。体检报告可能显示1~2项超标的“↑”,如血脂、尿酸异常,就是机体的早期警报。

轻度肥胖

心肺耐力可出现明显下降,让人感觉体力不如从前,日常行动也变得不太轻松。

部分人会出现胰岛素抵抗,典型症状是黑棘皮,表现为脖子、腋下等皮肤皱褶处变黑,甚至出现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痛风。

中度肥胖

  • 内分泌紊乱更加严重,甚至会进展到2型糖尿病;

  • 血脂代谢障碍导致的脂肪肝可进展至中、重度脂肪肝,甚至出现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

  • 高血压与血糖、血脂代谢障碍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心脑血管供血,严重者会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 部分育龄期女性会出现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和不孕,男性则出现不育;

  • 会有微量的蛋白尿,且尿酸居高不下,常造成痛风反复发作;

  • 腹型肥胖更易并发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出现反酸、烧心;

  • 呼吸困难、鼾症,以及压力性关节炎等也是常见问题;

  • 伴随情绪问题,合并抑郁、焦虑,甚至双向情感障碍。

重度肥胖

慢性炎症、代谢紊乱和内分泌问题变得尤为严重,呼吸、循环等基本生命维持系统功能已经不堪重负。

最直接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包括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导致的心脑血管意外;严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引发的睡梦中猝死。肥胖还是乳腺癌、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等恶性肿瘤的直接危险因素。

适当超重的前提是腰腹不能胖

202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团队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适当超重但腰细的人,死亡风险更低。

该研究将中国老年健康调查(CLHLS)数据库的5306名80岁以上老人(平均年龄90.6岁)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

1.体重指数与全因死亡率呈负相关,体重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全因死亡风险降低4%;腰围每增加5厘米,全因死亡风险降低3%。

2.与体重指数正常且腰围较低的参与者相比,体重指数较高但腰围较低的人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0%;体重指数较低同时腰围较高的人,死亡风险高22%。

王征表示,适当超重意味着营养状态更好,在面临疾病或其他风险时,身体能量贮备相对充足。

之所以超重且腰细的人群死亡风险低,是因为这部分人没有腹型肥胖,代谢疾病风险低。

由于肚子往往跟着体重一起长,怎么才能做到适量增重的同时不增大腰围呢?关键秘诀是,营养充足的同时积极运动,可以让脂肪均匀分布。

此外,腰围增大一般与代谢异常有关,所以还需注意管理血脂、血糖等代谢指标,将其维持在合理范围内。

长胖就是不自律?近八成受访者希望社会对肥胖人群多些包容

生活中,一些“大码人群”容易遭受异样的眼光,以瘦为美的单一审美标准,也加重了他们的不自信。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4%的受访者认为没必要过度追求极致身材,匀称健康才是美;78.4%的受访者觉得社会应该给肥胖人群多一些包容与尊重;65.7%的受访者建议提供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

“生娃前我属于微胖,有120斤,生了俩娃后体重维持在140斤。”辽宁沈阳的二孩妈妈周璐璐说,现在不容易买到合适好看的衣服。

当下,一些人追求A4腰等极致身材标准,对此32.8%的受访者认为完全是一种畸形审美,不应该提倡;55.4%的受访者认为没必要过度追求,匀称健康才是美;仅11.8%的受访者认为这是爱美的体现,可以理解。

“逛街想试衣服时,店员会提醒我穿不下,这种看似善意的提醒有时挺扎心的,但没办法,很多衣服都是均码或只有小码。”周璐璐觉得,一些品牌推崇小码版型助推了畸形的审美。

北京某高校大学生孙淼认为,可以制定健身计划、坚持运动,这样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但没有必要强迫自己瘦到多少斤。“一些明星、网红已经很瘦了,但为了追求极致身材,还在不断控制饮食,我觉得普通人完全没必要这样,健康才是最美的。”

78.4%受访者觉得社会应该给肥胖人群多一些包容与尊重

上海90后赵军是一位“大码人士”,“小时候右耳受伤听不见了,吃了药听力才恢复,但可能因为药里有激素,我变成了一个‘胖子’,很长一段时间体重有240斤”。

赵军买衣服从不挑品牌,能穿上就行,如果某个品牌有特殊尺码,他会经常光顾,但一般还是在网上买,更容易买到大码衣服。“冬天的衣服还好,夏天的T恤买起来很麻烦,因为T恤很显肚子,我得买更大一号的,但这样看起来更不精神”。

调查中,31.4%的受访者表示可能会因为肥胖对一个人存有偏见,54.8%的受访者表示不会,13.8%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赵军回想以前的经历,也曾经历过一些尴尬时刻,“一些不太结实的凳子可能会被我坐坏。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同学的家宴,开席前大家坐在床上聊天,一张床坐了七八个人,床就被坐塌了,大家都觉得是我的问题,虽然我是最先坐上去的”。

“当电梯满员没法关门时,大家也会把目光投到我身上。”虽然赵军遇到过一些类似情况,但总体而言,他觉得周围的氛围还算友好。“我并没有因为肥胖交不到朋友,朋友也都很照顾我。日常坐火车或高铁,可能会挤到旁边的人,但从来没有被抱怨过,大家都比较包容”。

“我一直吃得不太多,但已经是一个‘大码人士’,想减肥真的很难,需要很大毅力,瘦下来之后维持体重需要更大的毅力。”赵军现在通过晚上少吃饭和每天运动的方式,将体重维持在190斤左右。

孙淼看过一个研究,减肥后人体的代谢率会降低,吃了同样的食物,能消耗的热量却比之前少,所以要吃得更少,才能维持住体重。“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减肥后身体对高热量食物的欲望比减肥前更强烈了”。

赵军觉得肥胖人士需要更自律,尽量将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社会对肥胖人士也应该更友好一些。“我遇到过一些人爆粗口,叫我‘死胖子’,这是我不能接受的,希望大家在面对跟自己有差异的人时能给予更多尊重。”

“我觉得人的体型跟遗传有关,我们全家人都是胖一些、壮一些的体型,我一直都消化快、容易饿,所以日常食量很大,但我发现有些人吃得并不多,却比我更胖。”看到体重基数较大的人,周璐璐并不觉得就是缺乏自制力导致的,“背后可能有我们不了解的原因”。

调查显示,78.4%的受访者认为社会应该给肥胖人群多一些包容与尊重。

“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觉得自己不好或很好都是不太对的心态。”赵军说,肥胖人群出行可能会挤占别人的空间,肥胖人群在期待获得更多包容理解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肥胖带来的问题。“过于肥胖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我在240斤时血压就有点高,还有重度脂肪肝,减到180多斤时血压才恢复正常,所以从自身健康的角度来考虑,还是应该尽量把体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65.7%受访者期待提供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

赵军认为肥胖人士首先要自洽、接纳自己,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我们也有因体型受益的时候,比如经常被人说胖胖的很可爱,比如容易被人记住,我在求学的各个阶段,都因为体型很快就被老师和同学认识了,这也是优势。”

帮助肥胖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65.7%的受访者建议提供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如高铁提供加宽座位等;62.2%的受访者认为社会要包容和理解“大码人群”,减少偏见和歧视;61.7%的受访者建议引导公众摒弃单一的审美取向,尊重个体差异;47.3%的受访者希望鼓励“大码人群”不必在意有色眼光,用积极阳光的心态拥抱世界;20.4%的受访者期待科普肥胖成因,摒弃刻板认知。

周璐璐认为,要尊重个体差异,不要妄自揣测,随意给“大码人群”贴标签。

赵军希望公园和运动场所铺设更多健康步道,“对于我们‘大码人士’来说,运动对膝盖的损伤会比较大,所以更希望能够完善塑胶跑道的建设。另外,我是一个南方人,在北方求学时最不适应的是公共澡堂,因为我不太愿意在公共场合脱衣服,还是希望有一些单间,希望这些公共设施在设计之初就能够考虑到我们的需求”。

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6.1%,90后占42.1%,80后占33.0%,70后占7.0%,60后占1.8%。男性占42.5%,女性占57.5%。

(应被访者要求,赵军、孙淼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黄冲,孙山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