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儿童肥胖只是吃多了这么简单?11 岁小昊的经历,给家长敲响警钟
- 2、13岁男孩体重100多公斤引发脑梗,儿童过度肥胖需关注
- 3、13岁男孩体重110公斤,肥胖导致自卑和并发症,暑期成儿童减重黄金期,医生:预防重于治疗
儿童肥胖只是吃多了这么简单?11 岁小昊的经历,给家长敲响警钟
最近,小昊妈妈可愁坏了。学校体检报告一出来,小昊的体重指数(BMI)高达23.8,妥妥的中度肥胖。这可把一家人急坏了,赶紧带他去了儿童医院肥胖门诊。
一、肥胖的“幕后推手”(一)遗传因素
小昊爸爸体重超标,奶奶还有2型糖尿病。要是父母一方肥胖,孩子肥胖风险就增加3倍;要是双方都肥胖,风险更是飙升到6 - 8倍。小昊家这种情况,遗传因素给肥胖埋下了“地雷”。
(二)不良饮食习惯
小昊的饮食那叫一个“丰富”:早餐油条配甜豆浆,午餐专挑红烧肉、糖醋排骨这些油腻荤菜,晚上临睡还吃100-150克饼干。每天摄入的热量高达2200大卡,远远超出11岁男孩正常需要的1800 - 2000大卡。而且,他吃东西还特别快,大脑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吃多了。
(三)体力活动不足
小昊平时运动量少得可怜,每天就上下学走路20分钟,周末抱着电子设备一玩就是4、5个小时。胖孩子消耗热量本来就比正常孩子慢5% - 10%,小昊这样下去,脂肪堆积得越来越多。
二、多维度干预计划,让孩子瘦下来(一)精准饮食调整
第1-2个月,把每天总热量控制在1800kcal。早餐换成全麦面包加鸡蛋,午餐晚餐主食1/3换成全谷物,油炸食品直接“拉黑”,炒菜用橄榄油,肉类以鸡胸肉、鱼虾为主,零食换成希腊酸奶、小番茄这些低卡食品。
第3-4个月,全家一起固定餐桌进食,每餐时间延长到20-25分钟,按“蔬菜→蛋白质→主食”的顺序吃,这样孩子就不会被特殊对待,也能慢慢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渐进式运动干预
先从低强度趣味运动开始,取消家长接送,改成步行上学,课间快走,周末全家一起打球。之后进入结构化运动方案,每周3次跳绳、骑自行车等有氧训练,每周2次仰卧卷腹、靠墙静蹲等抗阻训练,用运动手环记录活动量,完成目标还有奖励,孩子更有动力。
(三)心理行为干预
让孩子每天写“情绪 - 进食”日记,把想吃东西的时间、当时的心情都记下来,找出情绪和进食的规律。发现规律后,教孩子用别的事情代替吃东西,比如听音乐、拼积木。每天早上称体重,记录当天的饮食和运动,这样就能清楚看到自己的变化。
(四)家庭环境营造
家里不买高糖高脂的零食和饮料,把新鲜水果洗好放在显眼的地方。爸爸妈妈带头减少玩手机、看电视的时间,陪着孩子一起运动。妈妈还学了低卡烘焙,做全麦饼干、无糖蛋糕,满足孩子想吃零食的心,又不摄入太多热量。每天按时睡觉、起床,保证孩子能睡够9到10个小时,充足的睡眠对控制体重也有帮助。
三、维持健康,预防肥胖要趁早经过半年的努力,小昊体重减到了42公斤,BMI恢复正常,身体各项指标都好了不少。医生说,接下来进入维持期,平时吃饭还得保持吃全谷物、优质蛋白的习惯,每周能有一次“自由餐”,但别太过分。
还得参加团体运动,像篮球、足球之类的,培养个长期能坚持的运动习惯。往后每三个月量量体重、测测腰围,每年去医院复查血糖、血脂,时刻关注身体指标。
要是想预防孩子肥胖,从妈妈怀孕的时候就得注意控制体重,别让体重增长太快。等孩子6个月开始加辅食了,得合理搭配,盐和糖别给太多。孩子慢慢长大,还要控制他们玩电子设备的时间,别老让孩子坐着不动。
小结孩子肥胖不是小事,家长得重视起来。通过精准饮食调整、渐进式运动干预、心理行为干预和家庭环境营造,孩子也能瘦下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顾天成,龚雯,黄筱.儿童肥胖危害多专家为“小胖墩”减重支招[N].新华每日电讯,2025-03-26(007).
[2]张士平,李会会,张艳艳.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5,40(02):108-111.
[3]洪烨,傅君芬.中国儿童肥胖健康报告与防控策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5,33(02):117-126.
13岁男孩体重100多公斤引发脑梗,儿童过度肥胖需关注
13岁男孩小李在短短几个月内体重快速增长,一度达到100多公斤。小李的父母担心孩子健康问题,便带他到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医。据悉,小李首次就医时就已经重度肥胖,但家长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到了后期小李发生脑梗。这时候,家长才意识到原来儿童肥胖症会对孩子健康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当天,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儿科主任、儿科二区主任、主任医师曹棨向本报记者介绍了上述案例,并指出肥胖已成为威胁儿童健康的核心问题之一。
适当运动,可保持身体健康。图为家长带孩子在南湖边慢跑。
“小胖墩”不等于可爱,且严重影响孩子健康
小李只是受肥胖困扰的儿童青少年群体的缩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最新数据,中国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约为6.8%,6至17岁青少年肥胖率达19%,而且是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近10年间,部分一线城市学龄儿童肥胖率增幅超过50%,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显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近几年,因为肥胖来就诊的孩子越来越多,还有不少孩子因为性早熟、身高偏矮等问题来就诊,上述病例同时也发现伴有肥胖。”曹棨表示。肥胖儿童不仅容易出现肥胖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肥胖合并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疾病的概率,都会比健康儿童大大增加。骨骼肌肉系统方面,膝关节疼痛的发生率比正常体重儿童高3倍,跟骨的骨密度下降速度加快。
除此之外,肥胖症还会发生代谢紊乱,肥胖儿童胰岛素抵抗检出率达31%,脂肪肝发病率超15%。
饮食、运动、睡眠,“小胖墩”与多种因素相关
“小胖墩”为何越来越多?儿童青少年肥胖大多属于原发性肥胖,这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包括膳食营养不合理、运动不足、生活方式不佳,以及心理因素等。
从临床经验来看,幼儿期(3岁以下)的超重率约10%,与喂养方式密切相关,比如过早引入高热量辅食。学龄前期(3至6岁)肥胖率快速攀升,部分幼儿园体检显示超重儿童占比达20%。学龄期(6岁以上)肥胖率最高,因学业压力导致运动减少、电子产品依赖等都会导致肥胖加剧。
“导致孩子肥胖的第一大因素是饮食结构失衡。”曹棨表示,“可能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肥胖也是一种营养不良。”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儿童的高糖饮料摄入量跟20年前比较增长了3倍,过多摄入高能量、高脂肪、高糖、低膳食纤维的食物和饮料,会刺激神经中枢摄食神经元,引发进食过量、进食行为不规律等不良饮食习惯,进而导致肥胖症。
产生肥胖症的第二个因素是运动量断崖式下降。城市儿童日均户外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电子设备使用时长超3小时,缺乏身体活动是导致肥胖症的重要原因。第三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还有睡眠剥夺。曹棨表示,学业压力大导致60%的中学生日均睡眠不足8小时,睡眠不足可导致胃饥饿素、瘦素等失衡,从而引起进食增多和能量消耗减少。而睡眠时间过长使机体处于低能耗状态,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于体内,可引发生理失调性肥胖。除此之外,精神压力也会影响人体内分泌的变化,引起食欲上升和进食行为改变。精神压力还可能影响胰岛素不适当分泌和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会促使肥胖症的发生。
采用“321”原则,合力做好儿童体重管理
“在临床上,我们观察到家长对于肥胖症还存在很多的认知误区与干预盲区。”曹棨提醒,45%的家长认为“孩子胖是发育好”,胖一点没关系。70%的肥胖儿童首次就诊时已出现并发症,错过早期干预窗口期。防治儿童肥胖需要从家庭到社会综合施策,共同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曹棨认为,儿童肥胖防控需建立“家庭—学校—医疗”联防体系,建议采用“321”原则:每日3种蔬菜、2小时户外活动、1小时屏幕时间限制。同时需警惕“隐形肥胖”(肌肉量不足但体脂超标),通过体成分检测实现精准干预。科学的饮食、规律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和家庭的支持,可以为孩子打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健康体重管理的目的。只有打破“能吃是福”的简单化认知,才能破解这一个不被重视的健康危机。
来源 |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罗颢 /文 宋延康 /图
编辑 | 赵翠玲
责编 | 刘晓婧
审核 | 王小欢
13岁男孩体重110公斤,肥胖导致自卑和并发症,暑期成儿童减重黄金期,医生:预防重于治疗
暑期来临,除了旅游、夏令营和各种兴趣班,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将孩子的健康问题提上日程。各地“儿童肥胖门诊”也迎来了就诊高峰。
武汉市第一医院儿科主治医师陈斐斐介绍,肥胖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与健康的重要因素。每逢寒暑假,医院会开设“儿童肥胖门诊”,为肥胖儿童提供科学的减重方案。她介绍,在“儿童肥胖门诊”坐诊期间,每周问诊日都有因肥胖而前来就诊的儿童。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曾表示,我国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大概是10%,并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对此,陈斐斐也指出,儿童肥胖门诊的火热,与儿童暑期时间充裕、肥胖问题严重、生活方式改变等原因密不可分。“暑期时间充裕,家长可以带孩子来医院进行评估和干预,不影响学业。同时,暑期家长和孩子相处时间较长,容易发现孩子在行为及生活方式中的问题,也能利用大块的时间制定和执行减重计划。”
医院暑期减肥夏令营。图/受访者提供
【1】每5个儿童中就有1个超重或肥胖
在医学上,判断儿童是否超重,有一套国际公认的判定标准。即依据身体质量指数(BMI)指标,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kg/㎡)的比值来判定。如果孩子的BMI达到了同年龄、同性别的85%~95%,属于超重;如果孩子的BMI指数超过同年龄、同性别的95%,可以被诊断为肥胖症。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6岁以下儿童中,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6.8%和3.6%;6至17岁青少年中,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这个数据说明,每5个小朋友里面就有1个超重或者是肥胖的。
武汉市第一医院儿科主治医师陈斐斐告诉记者,肥胖会引发儿童性早熟,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引发诸如小阴茎、睾酮分泌异常、骨代谢异常等一系列健康问题。更重要的是,肥胖还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如自卑、焦虑等。“在我们看诊的过程中,肥胖孩子大多不自信。家长普遍反映在学校、家庭等环境中,孩子曾受到异样的眼光和言语的侮辱。”
陈斐斐分享了近期的一次问诊。一位13岁的男孩、身高1.65米、体重高达110公斤。该男孩因肥胖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不愿与外界交流,经常缩在家里,不愿动弹。“进一步检查发现,他不仅存在心理问题困扰,还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岛素抵抗等多种健康问题。”
九派新闻注意到,陈斐斐所说的情况并非个例。4月中旬,有博主发文称,自己8岁的孩子,身高1.46米,体重却有53公斤。在学校里,孩子因为体重过于肥胖,其他同学总是叫他“大胖”,学校体育老师反映,孩子稍微动一下就大口喘气,所以从来不参与运动。
一名来自成都的家长也有上述困扰。她说,孩子出生时体重较轻,营养不良,所以自小就注重补充孩子的营养,没怎么控制孩子的食量,加上公婆对孩子的宠爱,今年11岁的男生,身高1.43cm,体重48公斤。孩子告诉她,班上有同学总是喊他“胖子、肥猪”,这令他很难过。
6岁至18岁学龄儿童青少年BMI筛查超重与肥胖界值。图/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儿童肥胖多跟家长认知误区有关
儿童肥胖是由什么因素导致的?陈斐斐说,这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她介绍,儿童肥胖与基因、遗传和生活方式相关。首先,若有家族肥胖遗传史,或父母有一方肥胖,孩子肥胖的概率会相对增加。
其次,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肥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她指出,在看诊的过程中,过度饮食、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引起肥胖的重要因素。“在看诊档案中,我发现很多肥胖的孩子都存在饮食无节制,高油高脂食物摄入过多的情况。比如上次问诊的110公斤的小男孩,糖醋排骨都是整盘地吃。”
针对不良生活习惯引发的儿童肥胖,陈斐斐指出,这与家长对儿童肥胖的认知误区有关。在多数家长的健康认知中,最常见的误区是觉得小朋友“胖乎乎”很健康,只要没有并发症的产生,许多家长对儿童肥胖并不在乎。
她说,尤其是一些爷爷奶奶带大的儿童,肥胖情况格外常见。“老人会觉得孩子读书很辛苦,应该多给他增加营养,让他胖一点,这样抵抗力才会好。”
还有一个误区是“小时候胖一点,长大了就自然会瘦下来”。这种认识会造成儿童长大后更难减重。
“在儿童时期,尤其是早期生长发育阶段,如果摄入过多的能量导致肥胖,会使体内的脂肪细胞数量增多。脂肪细胞数量一旦增多,在成年后就很难减少。”陈斐斐说,“脂肪细胞在儿童至青少年时期基本固定了,如果幼时因肥胖而增加了脂肪细胞数量,后续即使努力减肥,往往只能改变脂肪细胞的容积(即脂肪细胞储存脂肪的多少),难以减少脂肪细胞的总数,成年后比其他人更难瘦下来。即使瘦下来,也比同龄人更容易增肥。”
除此之外,陈斐斐还指出,“只运动,不忌口”也是儿童减重失败的重要因素。“比如一包40克小薯片,其含有热量需要跑步半小时才能消耗完。很多家长只让孩子运动,但不强调忌嘴,效果也是微乎其微。”
陈斐斐强调,儿童肥胖比成人的危害更大。中国营养学会2017年公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与正常体重儿童相比,超重儿童发生高血压的风险为3.3倍。这种健康风险可持续至成年期,成年后,肥胖儿童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7倍,与体重持续正常人群相比,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肥胖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为4.3倍。
小男孩在量腰围。图/视觉中国
【3】科学减重需“全家总动员”
九派新闻注意到,每年暑假来临之际,全国各地的儿童减重门诊迎来就诊高峰。不少家长们利用假期时间,带孩子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减重指导。
对此,陈斐斐表示,儿童肥胖带来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寻求科学的方式帮助儿童减重,已成为不少家长的选择方式,“我们暑期举办的‘儿童减重夏令营’,8月份的都已经招募满了”。
谈及儿童肥胖门诊的火热原因,陈斐斐表示,这与儿童暑期时间充裕、肥胖问题严重、生活方式改变等密不可分。“暑期时间充裕,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医院进行评估和干预,不影响学业。同时,暑期间家长和孩子相处时间较长,容易发现孩子在行为及生活方式中的问题,也能利用大块的时间制定和执行减重计划。”
儿童肥胖者是选择自行减重的方式,还是寻求医生的科学干预?陈斐斐告诉记者,两种方式的目的都是希望儿童的体重降到健康区间。家长如果能够督促儿童“管住嘴、迈开腿”,自行减重是十分可取的。但是如果儿童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达到肥胖指数,或者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建议家长还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和指导。
她补充道,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在减重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减重的方式,即达到减少体脂与保证营养摄入的双重目标。家长不要轻信任何减肥产品,以防造成不必要的身体损伤。同时,也不要让孩子尝试轻断食、碳循环、节食等饮食方式,这些方法可能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最后,陈斐斐强调,与治疗肥胖相比,更重要的是预防肥胖的发生。预防措施包括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等。她建议,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饮食计划,并长期坚持。并且科学减重应“全家总动员”,家长要以身作则,减少购买和食用高糖高脂食物,为孩子树立健康饮食的榜样。
【来源: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