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指数9 肥胖(肥胖血糖高)

文章目录:

空腹状态下,血糖多少才算是高?9以上严重吗?告诉你正确血糖值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参考文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1版、《国际糖尿病联盟临床实践建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血糖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许多人对于自己的血糖值到底处于什么水平却知之甚少。特别是空腹血糖,作为临床上判断糖代谢是否正常的基础数据,其正常范围及异常值的认识尤为重要。

那么,空腹状态下,血糖多少才算高?9毫摩尔/升是否属于严重情况?我们需要全面了解血糖值标准才能给出准确答案。

正常人空腹血糖范围应在3.9-6.1毫摩尔/升之间。这一数值并非随意设定,而是基于大量健康人群的统计分析结果。当血糖值超出这一范围,即便没有明显症状,也可能预示着身体代谢系统出现了异常。

空腹血糖6.1-6.9毫摩尔/升被定义为空腹血糖受损,这是糖尿病的前期状态,也称为"糖尿病前期"。这一阶段虽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却已显示出胰岛功能开始下降的信号,若不及时干预,约有70%的人会在5-10年内发展为2型糖尿病。

当空腹血糖达到或超过7.0毫摩尔/升,且重复测量仍超标,临床上可诊断为糖尿病。不过单次测量超过7.0不能直接诊断糖尿病,需要结合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那么空腹血糖9毫摩尔/升是什么情况?这一数值明显超过了糖尿病诊断标准,属于中度升高的血糖水平。虽不至于引起急性并发症,但长期处于这一水平,将显著增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风险。

血糖持续高于9毫摩尔/升会加速微血管病变进程,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加快,视网膜病变进展加速,周围神经损伤风险增大。研究数据表明,每升高1毫摩尔/升的血糖,微血管并发症风险增加约25%,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约15%。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其血糖控制目标也存在差异。健康成年人应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1以下;确诊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目标则相对放宽,一般推荐控制在4.4-7.0之间。

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75岁以上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控制标准可适当放宽至7.5毫摩尔/升,避免因过度降糖导致低血糖风险。孕妇血糖标准则更为严格,孕期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1毫摩尔/升以下,以防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造成不良影响。

通常持续空腹血糖超过13.9毫摩尔/升才会被视为严重高血糖,这时往往伴随明显临床症状,如口渴、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甚至可能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需立即就医处理。

监测血糖不应局限于空腹状态。餐后血糖同样重要,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应低于7.8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则反映近3个月血糖平均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健康人应控制在6%以下,糖尿病患者一般建议控制在7%以下。

导致空腹血糖升高的原因多种多样。胰岛素抵抗是最常见原因,尤其在肥胖人群中更为普遍。胰岛功能减退也会导致血糖升高,这与年龄增长、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等密切相关。黎明现象(清晨生长激素等反调节激素分泌增加)也可能导致早晨空腹血糖偏高。

药物因素不容忽视,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药物可能引起血糖波动。压力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在精神紧张、睡眠不足时分泌增加,进而导致血糖升高。

对于空腹血糖轻度升高(6.1-7.0)的人群,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显著。坚持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能有效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利用。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精制碳水化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控制总热量,保持适宜体重,这些措施能够使空腹血糖下降0.5-1.0毫摩尔/升。

对于空腹血糖超过9毫摩尔/升的情况,除生活方式干预外,通常需要药物治疗。二甲双胍是首选药物,它主要通过减少肝糖输出、增加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来降低血糖。磺脲类药物则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

DP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降糖药在近年来应用日益广泛,它们通过增强肠促胰岛素效应,促进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分泌,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表现出良好的降糖效果和安全性。

特殊情况下,血糖持续超过16.7毫摩尔/升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尤其是存在明显高血糖症状或发生急性并发症时。胰岛素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制定,可采用基础胰岛素、预混胰岛素或多次注射方案。

对任何人来说,定期监测血糖都是控制血糖的基础。建议糖尿病前期人群每3-6个月检查一次空腹血糖,糖尿病患者则需要更频繁监测,包括空腹、餐后及夜间血糖,以全面了解血糖变化规律。

血糖自我管理教育同样重要。了解高低血糖症状、学习正确使用血糖仪、掌握饮食与运动对血糖的影响规律,这些知识和技能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管理自身血糖水平。

你最近测量过空腹血糖吗?如果发现空腹血糖超过6.1,不妨重复检测确认,并咨询医生进行综合评估。记住,血糖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专业指导。通过科学干预,即使血糖已达9毫摩尔/升,仍有可能将其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糖尿病患者成功减肥的 9 个妙招

超重会使 2 型糖尿病的控制更加困难。“额外的体重会加剧胰岛素抵抗,使身体的天然胰岛素难以发挥作用,”加州托伦斯市营养与饮食学会发言人、注册营养师、营养与膳食教育师范达娜·谢斯(Vandana Sheth)说道。

研究表明,减肥有助于降低 A1C 水平(两到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减肥越多,血糖控制就越好。

简单的饮食习惯改变就能带来很大的改变。比如,带上一些坚果等白天方便拿取的健康零食,就能帮你远离自动售货机。

计划好您的膳食并遵循合理的饮食模式,为成功做好准备。

例如,尝试地中海饮食,这种饮食富含水果、蔬菜、全谷物、豆类、坚果和橄榄油,并包含适量的鱼类和家禽。地中海饮食已被证明可以改善血压,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即“坏”)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即“好”)胆固醇水平,并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一项关于地中海饮食对 2 型糖尿病影响的研究综述显示,有大量有力的证据表明,遵循这种饮食方式不仅可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A1C)水平,而且还有助于预防 2 型糖尿病。

另外,不要忽视定期锻炼的重要性。其他研究表明,对于 2 型糖尿病患者,体力活动可以稳定血糖、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健康,并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这里还有一些其他提示可以帮助您快速开始减肥之旅。

1 每次用餐时尽量减少餐具数量

一些研究表明,用小盘子吃饭可能有助于减少进食量。大盘子可能会让人感觉食物份量比实际少,而用装满食物的小盘子吃饭则可能让人感觉自己吃得比实际多。

谢斯建议,为了减轻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可以选择较小的盘子(例如沙拉盘)和碗,这样可以帮助你减少进食量,并增加饱腹感。如果你还没有这样做,最好咨询你的糖尿病医生或注册营养师,了解合适的份量。

2 吃饭前喝一大杯水

拿起叉子之前,先喝点水。餐前喝水有助于糖尿病患者减肥,因为它能让你更快产生饱腹感,从而避免暴饮暴食。此外,它还能帮助你保持水分。“这是一个简单的策略,”谢斯说:“还能让你更加专注。”

想只摄入少量卡路里就能获得更饱腹感吗?午餐或晚餐可以先来一份营养沙拉,或者一碗低钠低脂的汤。或者试试在餐前喝的水里加点膳食纤维(比如车前子壳粉)。

3 记录饮食日记,记录你的正餐和零食

记录你的饮食可以让你更容易地追踪和控制摄入的食物。一项研究发现,患有 2 型糖尿病的人如果记录自己的饮食,持续 6 个月——参与者被要求每 2 个月记录连续 3 天的饮食——他们的血糖水平、体重和腹围都有显著改善。

科罗拉多州恩格尔伍德 Vital RD 的首席执行官、注册营养师、认证糖尿病护理和教育专家杰西卡·克兰德尔·斯奈德 ( Jessica Crandall Snyder )表示,记录饮食日志对于评估你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的数量特别有用。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一份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为 15 克。该机构建议大多数糖尿病女性每餐摄入 3 至 4 份碳水化合物( 45 至 60 克),大多数男性每餐摄入 4 至 5 份碳水化合物( 60 至 75 克)。

尽管如此,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您的注册营养师、糖尿病医生可以帮助您了解不同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并根据您的个人需求制定最佳的碳水化合物摄入目标。

4 避免食用超加工食品

超加工食品会增加肥胖和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并导致 2 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增加。尽可能坚持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和瘦肉蛋白,例如鱼类、豆类和瘦肉,以及其他全加工或低加工食品。

5 不要喝高热量饮料

含糖饮料会增加罹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导致体重增加和炎症,并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恶化。含糖饮料,包括天然果汁,本质上是“空热量”,这意味着它们缺乏营养价值,不能满足饥饿感。

不要喝含糖饮料,用水或无糖苏打水补充水分。如果你想要一点风味,可以尝试加一些新鲜或冷冻的浆果,更健康。

6 站起来走动

你知道减肥需要运动,但请记住,在一天中寻找一些小活动也有助于燃烧卡路里。从简单的站立开始。一个体重 170 磅(约 77 公斤)的人站立一小时估计会燃烧 186 卡路里,而坐着则燃烧 139 卡路里。

谢斯说:“设置一个每 30 分钟响一次的计时器,可以简单地提醒你起身活动一下。” 每隔30分钟,让你的身体活动一下——走走、做做仰卧起坐、伸展运动或力量训练。

7 抵制边看电视边吃东西的诱惑

在电视或电脑前吃东西可能会阻碍你因糖尿病而减肥的努力。一项对 29 项研究的回顾显示,在屏幕或其他干扰因素前进食会让人吃得更多。

坐在餐桌旁,专心吃饭。“这样你才能细细品味眼前的食物,”谢斯说。

8 养成饭后散步的习惯

如果你经常抽不出时间锻炼,不妨试试在每餐后安排一些活动。“饭后散步 10 分钟,有助于将运动融入其中,这对控制血糖和减肥都至关重要,”斯奈德说。事实上,一项对 27 项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显示,一天中每 20 到 30 分钟进行 1 到 5 分钟的短暂活动,比持续 20 到 60 分钟的单次长时间运动更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水平。

9 不要吃得太少

糖尿病患者减肥的方法并非通过挨饿。斯奈德表示,虽然控制卡路里摄入很重要,但剥夺重要的营养素或让自己挨饿可能会导致你日后暴饮暴食。相反,要努力规律、健康地进食正餐和零食。

谢斯还强调了均衡饮食的重要性。“饮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至关重要,”谢斯 说:“避免摄入所有食物会导致营养失衡,适得其反。” 摄入过少的卡路里也会带来问题,可能是饮食失调的征兆。为了确保摄入适量的卡路里,请咨询医疗保健专业人士,他们可以帮助您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合理平衡,以适应您的特定饮食。

总结
  • 当您患有 2 型糖尿病时,超重会增加胰岛素抵抗,使糖尿病的控制变得更加困难。
  • 减肥有助于改善血糖控制并降低 A1C 水平。
  • 一些聪明、简单的策略,例如饭后散步、饭前喝水、不要在电视机前吃饭,可以帮助您减轻体重并改善 2 型糖尿病的管理。

文章来源:Diana Rodriguez,《每日健康》

免责声明:康加号聚焦全球健康科研进展,内容基于权威期刊编辑,著作权归原始作者或合法权利人;如有权益争议,敬请在线留言处理。文章旨在健康科普,不能作为独立诊疗依据;如需精准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疗机构。

肥胖是哪些疾病的高危因素,如何科学瘦身,保持健康体重?

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调查显示,我国居民超重肥胖形势不容乐观,亟需加强干预,予以改善。

人的体重总要维持在一个标准范围,才能够拥有健康的一个体魄,因此保持一个健康体重特别重要。

一、肥胖是哪些疾病的高危因素?

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重大慢性病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比例已经超过80%。研究表明,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意味着超重肥胖人群已经过半,如果这个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的超重肥胖率将超过70%。

肥胖不仅是“胖”,更是一种慢性病状态。大量研究已证实,肥胖会显著增加以下疾病的患病风险:

疾病类型

高风险机制

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力衰竭、房颤等

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肿瘤

与13种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包括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IARC, WHO)

脂肪肝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肝炎→ 肝纤维化→ 肝硬化

呼吸系统疾病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慢阻肺加重

骨关节疾病

膝关节、髋关节负担增加,易患骨关节炎

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慢性肾病(CKD)

生殖系统障碍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男性性功能减退

二、常用肥胖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肥胖不等于单纯体重重,更关键的是体脂分布。常见指标及意义如下:

指标

正常范围(参考)

含义与临床意义

BMI(体质指数)

18.5–23.9 kg/m²(中国标准)

最常用指标,但不能区分肌肉与脂肪

腰围

男性<90cm,女性<85cm

腹型肥胖,与代谢疾病密切相关

腰臀比(WHR)

男<0.9,女<0.85

反映内脏脂肪累积程度

体脂率(BF%)

男<25%,女<30%

直接评估肥胖程度,最准确指标之一

内脏脂肪指数(VAI)

需通过BIA或MRI测量

内脏脂肪高→胰岛素抵抗、炎症水平高

腹型肥胖(即使BMI正常)也是重大健康风险。

三、除了体重超标,身体还有哪些“减重信号”?

以下临床表现常提示代谢异常型肥胖,即使体重并不重也要重视减重管理:

1. 实验室指标

  • 空腹血糖 ≥ 5.6 mmol/L 或 OGTT异常
  • 空腹胰岛素升高(>15 μU/mL)
  • 甘油三酯↑、HDL-C↓
  • ALT或GGT轻度升高(提示脂肪肝)

2. 临床症状/体征

  • 劳力耐受下降、疲乏
  • 睡觉打鼾、白天嗜睡(提示OSA)
  • 月经紊乱或不孕(女性)
  • 血压轻度升高(>130/85 mmHg)
  • 脸部或颈后皮肤颜色变深、粗糙(提示胰岛素抵抗)

3. 影像学表现

  • B超提示脂肪肝
  • CT或MRI提示腹内脂肪厚度增加

四、如何科学减肥,保持健康体重?

1. 保持健康体重的理念,吃动平衡维持能量平衡。

2. 定期测量体重指数,维持健康体重。

3. 通过合理饮食与科学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4. 合理饮食要做到摄入适量,食物多样化,规律饮食,切忌暴饮暴食。

5. 合理运动,科学运动,坚持“动则有益、贵在坚持、多动更好、适度量力”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6. 超重肥胖者应坚持长期减重计划,速度不宜过快。

7. 儿童青少年应该从小养成合理膳食、规律运动的习惯。

8. 老年人运动要量力而行,选择适宜活动。

9. 提倡安全减重,运动时做好保护措施,避免受伤,充足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减重。

作者:李照

插图:背后闪光

排版:封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