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脂肪超标 危害超乎想象
在医学中,针对脂肪的分布,我们把在腹部大网膜以外的叫皮下脂肪,而所谓的内脏脂肪是进到腹腔或胸腔下面的脂肪,其中一层叫做大网膜,大网膜表面都是挂着一些白白的、黄黄的叫油脂,这就是内脏脂肪的一种。
另外一部分的内脏脂肪是在我们的体内,我们的内脏是由脏器组成的,脂肪也会沉积在脏器中,包括心、肝、脾、肺、肾等。如果脂肪在肝脏,就叫脂肪肝,到了胰腺叫脂肪胰,到了心脏,我们叫脂肪心。大家可能觉得心脏好像全是肌肉,实际上心脏的内膜里面也有一部分的脂肪,在骨头的表面也包了一层白白的,这里面也有脂肪,甚至在骨头里面的骨髓也有脂肪,这些统称为内脏脂肪。
一般来说,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内脏脂肪的量:
腰围:男性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可能意味着内脏脂肪较多。即便BMI正常,患病风险也会升高;腰臀比:男性大于0.9、女性大于0.8,表明是内脏脂肪过剩的高危人群,大于1.0即为腹型肥胖。体重和BMI:虽然BMI不能直接测量内脏脂肪,但过高的BMI值通常与较高的内脏脂肪含量有关。
内脏脂肪过多有哪些危害
1.加速认知衰老
有研究发现,内脏脂肪每增加0.27公斤,认知能力就会降低,相当于认知衰老0.7年。
2.影响内分泌代谢
内脏脂肪是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它能通过升高身体的炎症反应,破坏肠道菌群,增加胰岛素抵抗等机制让身体代谢发生失调,进一步恶化身体累积脂肪的倾向,从而升高慢性病的风险。
3.增加糖尿病风险
在《糖尿病与代谢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人内脏脂肪指数持续增高,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4.增加心脏负担
体内多余的脂肪组织需要消耗更多的氧,这意味着心脏必须更加努力泵血,才能为脂肪组织提供更多的血氧,长此以往,自然就增大心脏的压力。动脉中脂肪堆积越多,动脉功能就越差,血管壁增厚,血流减少,不仅加重心脏负担,还会增加血栓和全身血液循环恶化的危险。
如何减少内脏脂肪
1.饮食调整
☆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面包、甜食等,容易导致血糖波动,促使内脏脂肪积累。
☆增加膳食纤维: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内脏脂肪。
☆适量摄入优质脂肪:如鱼类、坚果、橄榄油等,有助于维持血脂平衡,减少内脏脂肪。
2.有氧运动
长时间缺乏运动和身体活动,会导致身体代谢下降,脂肪容易堆积;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和荷尔蒙平衡,导致脂肪储存和积累。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能够有效燃烧脂肪,特别是内脏脂肪。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力量训练
有些人天生代谢率较低,内脏脂肪更容易积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代谢率下降,内脏脂肪也更容易积累。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于持续燃烧脂肪。建议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
4.改变生活习惯
☆避免久坐:长时间久坐容易导致腹部脂肪积累。每隔一段时间站起来活动一下,有助于减少内脏脂肪。
☆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荷尔蒙分泌,导致脂肪积累。保证每晚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学会放松自己,缓解压力;限制酒精的摄入量,戒烟戒酒等。
肥胖症已成为一种全球性“流行病”,是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不仅损害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缩短寿命,而且各种并发疾病会影响终生,我们在减脂时一定要先减掉内脏脂肪。让我们共同行动,和肉肉说拜拜,迎接更加轻盈健康的自己!
来源: 健康吉林12320
肥胖的危害
1.打鼾:打鼾也被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肥胖的人群中的发生率高达50%-70%,而普通人群才2%-4%。别小看打鼾,打鼾不但容易导致呼吸不畅,甚至会导致呼吸暂停缺氧、脑损伤。部分病人还会出现心源性猝死,危及生命。
2.皮肤病:过于肥胖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患者很容易爆痘。另外,当人过度肥胖的时候,脂肪数量会堆积过多,超过皮肤的承受范围造成相关组织的断裂,形成肥胖纹。因为肥胖人流汗较多,会破坏皮肤预防感染的原有功能,易出现红疹、疥癣等皮肤病。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中超过50%以上都是肥胖患者,肥胖会引起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可致盲、致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4.动脉粥样硬化:肥胖可引起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斑块形成,最终导致冠心病、心肌梗塞、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5.骨关节炎、痛风:肥胖加重关节负担,关节磨损、老化加重,导致骨关节炎。肥胖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高,易导致痛风,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严重的可形成痛风石,累及肾脏可能影响肾功能。
6.女性生育的影响:多囊卵巢综合征在肥胖患者中的患病率明显升高,引起痤疮、多毛、月经不规则甚至闭经,影响女性生育功能,肥胖还能导致妊娠糖尿病、子痫和先兆子痫、巨大儿等。
7.癌症:《国际流行病学》杂志的论文称:40岁前体重<超重会增加患癌风险。來自挪威卑尔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1972-2014年期间跟踪研究了个22万多人,随访期间诊断出27881例癌症病例,发现9761例与肥胖有关。也有研究发现,BMI超过30的肥胖人士患癌风险最高。男性肥胖患癌风险增加了64%,女性则增加了48%。
对抗肥胖不是审美选择,而是对生命系统的深度维护!让我们即刻行动起来,科学控制体重,管住嘴、迈开腿,共同抵制肥胖,拥抱健康生活!
一胖毁所有!肥胖,至少会诱发7大类疾病
肥胖意味着体内脂肪量超标,而脂肪细胞(尤其是内脏脂肪)会分泌炎性因子(如TNF-α、IL-6),引发慢性炎症,进而破坏代谢、血管和器官功能。
身材肥胖的人,至少会诱发的7大类疾病:
1. 代谢性疾病胰岛素抵抗增加,血糖调节失衡,使得糖尿病的发病几率大幅上升。过量脂肪会抑制尿酸排泄,BMI≥30的人,更容易患上高尿酸血症,痛风发病率翻3倍。
2. 心血管疾病过多的脂肪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进而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
体内过多的脂肪会影响激素水平和免疫系统,为癌细胞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体脂率每升高5%,癌症风险增加10%,比如乳腺癌(绝经后)、结肠癌、肝癌、子宫内膜癌。
4. 呼吸系统疾病肥胖会限制肺部的扩张,颈部脂肪压迫气道,导致呼吸困难,增加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的发生概率。
5. 骨关节疾病过大的体重给关节带来巨大压力,BMI≥30的人,膝关节软骨磨损速度快4倍,容易引发炎症和损伤。
女性容易患上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男士容易患上不育症,腹型肥胖者精子数量减少40%。
7. 肝硬化等疾病肥胖人群的肝脏容易堆积过多的脂肪,影响其正常功能,严重时可能导致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
如何降低体脂率,改善肥胖问题?你需要从饮食、运动、生活细节等多方面入手,结合科学方法,提升热量缺口,才能健康、持久地减脂。
一、饮食方面:
1、用小号餐具代替大号餐具(减少15%进食量)
2、吃饭时先喝汤/吃蔬菜,再吃主食和肉,调整吃饭顺序可以更好的控制热量摄入。
3、三餐定时,遵循211饮食法:每餐2拳蔬菜 1掌蛋白质 1拳主食。
4、坚持清淡、低油盐的烹饪方式,烹饪方式:蒸煮>烤>炒,避免红烧/糖醋。
5、少吃各种油炸食物、加工零食,一周不超过一次,戒加工甜食以及含糖饮料、酒精。
6、每日喝水量≥1.5L(缺水会混淆饥饿感),每天1-2杯茶水,提升代谢水平。
二、运动方面:
1、加强有氧运动,从中低强度的运动开始,这样更容易坚持下来。一段时间后再提升训练强度,可以提升燃脂效率。
推荐运动:快走、慢跑、打球、健身操、跳绳、游泳、爬楼梯
频率:每周4-5次,每次30-50分钟(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可说话,微喘状态)
2. 加入力量训练,可以预防肌肉流失,有效提升基础代谢值,降低反弹几率。
推荐动作:深蹲、俯卧撑、哑铃划船(居家可用矿泉水瓶替代)
频率:每周3次,每次20-30分钟(大肌群优先)
3. 碎片化运动,避免久坐不动,每天步行数大于6K步,饭后散步,下班后走20分钟再搭车,可以提升活动代谢,预防久坐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