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肥胖如何减(小孩肥胖如何减肥最快)

文章目录:

儿童肥胖只是吃多了这么简单?11 岁小昊的经历,给家长敲响警钟

最近,小昊妈妈可愁坏了。学校体检报告一出来,小昊的体重指数(BMI)高达23.8,妥妥的中度肥胖。这可把一家人急坏了,赶紧带他去了儿童医院肥胖门诊。

一、肥胖的“幕后推手”

(一)遗传因素

小昊爸爸体重超标,奶奶还有2型糖尿病。要是父母一方肥胖,孩子肥胖风险就增加3倍;要是双方都肥胖,风险更是飙升到6 - 8倍。小昊家这种情况,遗传因素给肥胖埋下了“地雷”。

(二)不良饮食习惯

小昊的饮食那叫一个“丰富”:早餐油条配甜豆浆,午餐专挑红烧肉、糖醋排骨这些油腻荤菜,晚上临睡还吃100-150克饼干。每天摄入的热量高达2200大卡,远远超出11岁男孩正常需要的1800 - 2000大卡。而且,他吃东西还特别快,大脑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吃多了。

(三)体力活动不足

小昊平时运动量少得可怜,每天就上下学走路20分钟,周末抱着电子设备一玩就是4、5个小时。胖孩子消耗热量本来就比正常孩子慢5% - 10%,小昊这样下去,脂肪堆积得越来越多。

二、多维度干预计划,让孩子瘦下来

(一)精准饮食调整

第1-2个月,把每天总热量控制在1800kcal。早餐换成全麦面包加鸡蛋,午餐晚餐主食1/3换成全谷物,油炸食品直接“拉黑”,炒菜用橄榄油,肉类以鸡胸肉、鱼虾为主,零食换成希腊酸奶、小番茄这些低卡食品。

第3-4个月,全家一起固定餐桌进食,每餐时间延长到20-25分钟,按“蔬菜→蛋白质→主食”的顺序吃,这样孩子就不会被特殊对待,也能慢慢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渐进式运动干预

先从低强度趣味运动开始,取消家长接送,改成步行上学,课间快走,周末全家一起打球。之后进入结构化运动方案,每周3次跳绳、骑自行车等有氧训练,每周2次仰卧卷腹、靠墙静蹲等抗阻训练,用运动手环记录活动量,完成目标还有奖励,孩子更有动力。

(三)心理行为干预

让孩子每天写“情绪 - 进食”日记,把想吃东西的时间、当时的心情都记下来,找出情绪和进食的规律。发现规律后,教孩子用别的事情代替吃东西,比如听音乐、拼积木。每天早上称体重,记录当天的饮食和运动,这样就能清楚看到自己的变化。

(四)家庭环境营造

家里不买高糖高脂的零食和饮料,把新鲜水果洗好放在显眼的地方。爸爸妈妈带头减少玩手机、看电视的时间,陪着孩子一起运动。妈妈还学了低卡烘焙,做全麦饼干、无糖蛋糕,满足孩子想吃零食的心,又不摄入太多热量。每天按时睡觉、起床,保证孩子能睡够9到10个小时,充足的睡眠对控制体重也有帮助。

三、维持健康,预防肥胖要趁早

经过半年的努力,小昊体重减到了42公斤,BMI恢复正常,身体各项指标都好了不少。医生说,接下来进入维持期,平时吃饭还得保持吃全谷物、优质蛋白的习惯,每周能有一次“自由餐”,但别太过分。

还得参加团体运动,像篮球、足球之类的,培养个长期能坚持的运动习惯。往后每三个月量量体重、测测腰围,每年去医院复查血糖、血脂,时刻关注身体指标。

要是想预防孩子肥胖,从妈妈怀孕的时候就得注意控制体重,别让体重增长太快。等孩子6个月开始加辅食了,得合理搭配,盐和糖别给太多。孩子慢慢长大,还要控制他们玩电子设备的时间,别老让孩子坐着不动。

小结

孩子肥胖不是小事,家长得重视起来。通过精准饮食调整、渐进式运动干预、心理行为干预和家庭环境营造,孩子也能瘦下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顾天成,龚雯,黄筱.儿童肥胖危害多专家为“小胖墩”减重支招[N].新华每日电讯,2025-03-26(007).

[2]张士平,李会会,张艳艳.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5,40(02):108-111.

[3]洪烨,傅君芬.中国儿童肥胖健康报告与防控策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5,33(02):117-126.

胖娃减重应注意啥?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儿童超重肥胖比例持续上升。超重肥胖,不仅会影响孩子身体健康,还可能带来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进行体重管理?记者采访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和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的营养科专家。

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受访专家表示,现在很多小孩爱喝含糖饮料、吃煎炸食物,热量都较高,如果运动量又相对较少,长此以往,摄入量大于消耗量,体重自然会增加。但儿童肥胖也可能由病理性因素导致,如遗传、激素水平异常等,此时就需要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专业评估。

“中医上来看,肥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体质问题,比如痰湿体质等。我们会通过喝中药、针灸、拔罐等中医内调外治方法来辅助减重。”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刘慧芳介绍。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长身体,胖点没关系”“长大自然就瘦了”,这种观念其实不正确。儿童时期体重超重,成年后超重肥胖的概率会更大,并且像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患病风险也会更高。医生建议,体重管理应从小开始,发现孩子超重就应该及时介入干预。

“判断儿童是否超重的核心原则是,当儿童BMI指数超过同年龄同性别儿童标准值时,就属于超重或肥胖。”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营养科主任陈启众说。

事实上,通过肉眼判断孩子是否超重并不准确,家长可以借助BMI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来判断,这是国际社会推荐的身体超重或肥胖判断标准,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即可算出。根据2018年发布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家长可以对儿童是否超重有较为清晰的判断。

2018年发布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图片来源:国家卫健委官网)

成人减重会通过限制饮食来“管住嘴”,但儿童减重的重点是均衡饮食,“限制”为辅。陈启众表示,儿童减重三餐要做到3:4:3均衡摄入,即早中晚三餐在一天总热量中分别占比30%、40%和30%,而三大营养元素要做到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至60%,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至20%,脂肪占总热量的20%至30%。

专家指出,同时还要限制孩子吃一些高油高糖的零食,无糖饮料也不建议常喝,有的产品标注“无糖”,实际上并非完全不含糖,有的可能使用代糖。“可以选择一些健康零食来让孩子产生替代性满足,比如孩子喜欢喝一些甜的饮料,就可以在白开水里放一些切好的水果片用来替代饮料。”刘慧芳说。

“运动上,一般对于儿童来说,监测心率与消耗的智能设备不是必需的,主要得控制孩子久坐和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保证足够的活动时间。”刘慧芳建议,儿童应避免久坐不动,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时间累计不要超过2小时(学龄前儿童不要超过1小时),活动时间在2至3小时,其中户外活动至少1小时。

专家认为,儿童减重最重要的是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在要求孩子健康饮食的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应跟着孩子运动,增加亲子陪伴,同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刘慧芳说,良好的家庭体重管理氛围,有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转自:新华视点

来源: 蝌蚪五线谱

孩子胖了可能是病!加拿大2025最新指南教你科学应对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这样做让孩子健康瘦。

撰文 | Moon

“你家孩子长得真结实!”“小孩子胖点才可爱”——这样的话我们经常能从长辈口中听到。在很多人眼里,胖乎乎的孩子似乎代表着健康和福气。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儿童肥胖绝不是“可爱”这么简单。那些被误认为是“婴儿肥”的肉肉,可能正在悄悄影响着孩子的健康。

2025年加拿大预防保健特别工作组最新发布的《儿童肥胖管理临床实践指南》[1] (下文统称为指南)明确指出儿童时期的肥胖问题,不仅会影响当下的生长发育,更可能成为伴随一生的健康隐患。本文将从儿童肥胖的现状与挑战、综合干预策略以及个性化治疗与长期管理三个方面对该指南进行解读,重点探讨儿童肥胖的管理及预防措施。

一、儿童肥胖成“隐形病”,

每 4 个娃就有 1 个中招

儿童肥胖被定义为一种慢性、渐进性且带有污名化的疾病,其特征是体内脂肪过多,可能对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深远影响。在加拿大,约25%的4-11岁儿童和33%的12-17岁青少年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全球范围内,过去30年儿童肥胖率增长了两倍,而新冠疫情期间的久坐行为和饮食结构变化可能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

(1)健康与社会影响

肥胖儿童面临多方面的健康风险,包括:

  • 代谢问题:如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血脂异常;

  • 机械性问题: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骨骼肌肉疼痛;

  • 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

  • 社会问题:如校园霸凌、社交孤立。

此外,儿童肥胖具有较高的持续性:7-11岁的肥胖儿童中,超过50%在青春期仍保持肥胖;而12-18岁的肥胖青少年中,约80%在成年后仍受肥胖困扰。

2)污名化与就医障碍

肥胖儿童及其家庭常面临社会偏见,甚至医疗环境中的歧视。许多家庭因担心被指责或羞辱而避免寻求医疗帮助,这进一步加剧了健康管理的难度。因此,指南强调医务人员需采用以人为本的语言,避免使用带有负面含义的词汇(如“懒惰”“缺乏意志力”),以建立信任关系。

3)社会决定因素的影响

儿童肥胖的流行与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食品环境及体育活动机会密切相关。低收入家庭可能更难获得健康食品或安全的运动场所,这使得肥胖管理更具挑战性。因此,指南建议医务人员在制定干预措施时需考虑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并提供符合文化背景的支持。

二、别踩坑!

“三步干预法”科学减重

该指南的核心建议围绕多成分干预展开,强调儿童肥胖管理需结合行为、心理、药物及手术手段,并根据儿童及家庭的个体需求进行调整。

(1)行为与心理干预:管理的基础

行为干预是儿童肥胖管理的首要推荐,尤其是结合营养、运动和心理支持的多成分方案(强烈推荐,证据确定性中等)。具体措施包括:

  • 营养干预:如个性化饮食计划、减少高糖高脂食品摄入(有条件推荐);

  • 身体活动干预:如结构化运动课程(每周至少3次有氧 抗阻训练);

  • 心理支持: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动机性访谈,以改善情绪调节和饮食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单纯依赖技术干预(如健康APP)的效果有限,指南未明确推荐或反对其使用。

(2) 药物干预:辅助治疗选择

对于12岁及以上、行为干预效果不佳的肥胖儿童,可考虑药物辅助治疗,但需权衡利弊:

  •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可显著降低身体质量指数(BMI),但可能引发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腹泻)(有条件推荐);

  • 二甲双胍:对改善胰岛素抵抗有效,但减重效果较温和;

  • 奥利司他(脂肪酶抑制剂):因不良反应(如脂肪泻)明显,指南不建议使用。

(3) 手术干预:严格筛选下的选择

对于13岁以上、重度肥胖且合并严重并发症(如2型糖尿病)的青少年,在专业团队评估后可考虑: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或胃旁路手术,术后需长期营养监测(有条件推荐)。

三、告别“只看体重”误区!

儿童肥胖的长期管理全攻略

儿童肥胖管理不应仅关注体重数字,而需采用全面、个体化的策略,并重视长期支持。

(1)全面健康评估(4M框架)

医务人员应采用代谢(Metabolic)、机械(Mechanical)、心理健康(Mental)、社会环境(Milieu)的评估框架,识别肥胖的影响因素及并发症,例如:

  • 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

  • 是否因肥胖导致焦虑或抑郁?

  • 家庭是否存在饮食或运动障碍?

(2)家庭参与与共同决策

5A模式(询问、评估、建议、达成共识、协助)可帮助医务人员与家庭建立合作。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例如:

  • 提供健康饮食环境;

  • 鼓励家庭共同运动;

  • 避免因体重问题责备孩子。

(3) 长期支持与预防复发

肥胖管理是一个持续过程,需定期随访以调整方案。预防复发的策略包括:

  • 设定现实可行的目标(如先减少含糖饮料,而非短期大幅减重);

  • 关注健康行为的改善(如体能增强、情绪稳定),而非仅关注BMI变化;

  • 提供社区资源(如营养师、心理支持小组)。

总结

儿童肥胖不是简单的“

吃多动少”,而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这份指南特别强调要用尊重、支持的态度来帮助孩子,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指责或羞辱。

最有效的干预方式是结合饮食、运动和心理支持的全家总动员,必要时辅以药物或手术治疗,

但必须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方案。

虽然指南提供了科学的应对策略,但要让这些方法真正落地见效,我们还需要更多研究来完善对低龄儿童、不同文化背景群体的干预措施,并持续追踪新型药物的长期安全性。

说到底,战胜儿童肥胖不仅需要医疗系统的努力,更需要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扭转儿童肥胖日益严重的全球趋势。

参考文献:

[1].Geoff D.C.

Ball, Roah Merdad, Catherine S.Managing obesity in children: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CMAJ Apr 2025, 197 (14) E372-E389

责任编辑: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学习更多临床技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