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普】“长胎不长肉”秘籍:孕妈管好体重,两代人健康都加分!
新生儿出生时的正常体重通常介于2500克(5斤)至4000克(8斤)之间,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及我国《新生儿保健指南》推荐的标准。
理想范围3000克~3500克(6~7斤),这类新生儿母婴分娩风险低,新生儿适应能力较强。
体重低于2500克属于低出生体重儿,超过4000克则为巨大儿,均需医生评估是否存在健康风险。
老人常说,生个白胖的孩子是福气,然而本世纪初我国巨大儿发生率高达7~10%,这些"重量级"宝宝的诞生,往往与孕期过度进补和血糖失控密切相关。
近年来,经过医生和孕妇的共同努力,2023年我国巨大儿的发生率降至4.96%,取得良好成效。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孕期控制体重的必要性,以及巨大儿的健康风险这些事儿。
一、孕期补过头
实打实的“双坑选手”
准妈妈们总被当作"重点保护对象",各类营养品轮番上阵。
妈妈体重超标 胎儿偏大很常见,以前通常认为无非就是孕妈生产的时候困难些,不会有别的危害。
殊不知过量摄入过多不仅会让孕妈体重失控,更会培养出超重胎儿,埋下影响新生儿未来一生的健康隐患。
1 孕妈妈:分娩危机四伏
难产警报
巨大胎儿造成剖宫产分娩、产钳助产风险飙升,产后大出血概率增加。
身体损伤
生殖道损伤、严重产后出血等分娩并发症虎视眈眈。
代谢危机
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发生率显著升高。
远期影响
增加远期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风险概率,产后肥胖、代谢综合征可能伴随终身。
2 宝宝:从人生起跑线就负重前行
出生即挑战
巨大儿分娩过程中易发生颅内出血、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等风险。另外,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低血糖等并发症风险显著上升。
成长预警
生长发育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超重或肥胖,成为成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高危人群。
代际传递
代谢异常可能影响几代人的健康。
二、孕期增重多少才合理?
有些孕妈妈担心体重不增,宝宝会营养不够。但实际上,目前我国孕妈妈的普遍情况是体重增长超标、营养不均衡,而营养不足的情况比较少见。
为了评估孕期体重增长多少为合适,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孕妈妈的身高和孕前体重,并据此计算出孕前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 。
**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妊娠期妇女体重增长范围及妊娠中、晚期每周体重增长推荐值。
孕早期宝宝生长速度慢,体重增长相对较少;孕晚期是宝宝体重增长的关键时期,这时孕妈会觉得体重控制比较难,所以这个阶段的体重增长范围会适当放宽。
三、孕期体重管理实战
吃动平衡的三大法则
“管住嘴,迈开腿”“少吃多动”这些道理大家都懂,可具体该怎么做呢?
吃什么?看指南!
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发布的《孕期妇女膳食指南》给出了妊娠不同阶段能量需求专业建议。孕早期保持孕前能量需求,孕中期每日增加300 千卡,孕晚期每日增加 450 千卡。
(1)饮食建议,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优质蛋白、低脂食物;
(2)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基础上补充叶酸,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选用碘盐;
(3)孕早期孕吐严重者,可少量多餐,保证摄入含必要量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4)孕中晚期适量增加奶、鱼、禽、蛋、瘦肉等优质蛋白质摄入。
吃多少?看体重!
通过体重测量及时调整饮食。不妨准备一个智能体重秤,晨起空腹记录体重,控制体重事半功倍~
孕早期(前三个月)体重可以不增加,或者稍微增加一点(不超过2公斤)。
从孕中期到孕晚期,每周要测量一次体重。
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每周体重增加量控制在八两左右;孕前体重超标的偏胖孕妈,每周增加半斤左右就行;要是孕前偏瘦,每周则需要增加1斤左右。
3.怎么动?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指南推荐孕妇每周进行 150 分钟包括有氧和阻抗的中等强度运动。中等强度运动可以通过说话法来判断:运动后心率稍有提高,能说话但没法唱歌,这种程度就差不多啦!
孕妇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以往的运动习惯,循序渐进地开展运动。进行有氧运动时,建议由小运动量开始,逐渐达到30 分钟/天的中等强度。对于运动依从性较差的个体,可以通过累计多次、每次不少于 10 分钟的连续运动达到总的运动量,根据个体情况循序渐进。
孕期运动形式推荐以下几种:
· 走路:对所有孕妇都很友好。
· 游泳:能让很多肌肉参与活动,但更适合孕前就有游泳习惯的人。
· 骑固定自行车:很好的有氧运动,在家里就能进行。
· 跑步:如果孕前就有跑步习惯,怀孕后依然可以跑步,只不过需要调整强度。
·其它有氧运动(如孕妇体操):能加强心肺功能,也可以在家做。
注意,不建议每天运动太长时间,超过90分钟不仅不会带来更多益处,还可能有低血糖或高血糖的风险。运动中不要做长时间的仰卧位的运动,避免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引起仰卧位低血压及胎儿缺氧的情况发生。
这些关于孕期体重管理的知识,您记住了吗?希望各位孕妈们都能科学饮食、合理运动,母子健康"双赢",生下健康可爱的宝宝!
妊娠期如何科学控制体重?不同年龄、慢性病孕妇需注意这些要点
怀孕是女性生命中特殊的阶段,合理的体重管理不仅关系到妈妈的健康,更直接影响胎儿的发育和分娩的顺利。
根据《妊娠期妇女体重增长推荐值标准》(WS/T 801-2022),结合专业建议,营养师为准妈妈们提供一份科学增重指南,特别针对不同年龄层和患有慢性疾病的孕妇,助您健康孕育不踩坑!
体重管理的第一步是了解自己的孕前体质指数(BMI)。
计算方法为:
BMI = 体重(kg)÷ 身高²(m)
根据计算结果,对照以下标准确定增重范围:
孕前BMI分类
总增重范围(kg)
中晚期每周增重建议(kg)
低体重(BMI<18.5)
11.0~16.0
0.37~0.56
正常体重(18.5≤BMI<24)
8.0~14.0
0.26~0.48
超重(24≤BMI<28)
7.0~11.0
0.22~0.37
肥胖(BMI≥28)
5.0~9.0
0.15~0.30
注意 :孕早期(14周前)体重增长建议不超过2kg,重点控制在中晚期!
1. 孕早期(1~13周)
- 重点补充叶酸(如深绿色蔬菜、豆类),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
- 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缓解孕吐。
- 避免高糖、高脂零食,防止体重过快增长。
2. 孕中晚期(14周后)
- 优质蛋白:每天1个鸡蛋、200g鱼/瘦肉、500ml牛奶,促进胎儿肌肉发育。
- 复合碳水:选择全谷物、杂豆,代替精米白面,稳定血糖。
- 膳食纤维:每天300~500g蔬菜(如菠菜、西兰花) 200g低糖水果(苹果、蓝莓),预防便秘。
- 关键营养素:铁(红肉、动物肝脏)、钙(牛奶、豆腐)、DHA(深海鱼、核桃)。禁忌:减少油炸食品、甜饮料、加工肉类的摄入,避免胎儿过大!
1. 年轻孕妇(<35岁)
- 重点保证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支持胎儿骨骼发育。
- 避免盲目进补,防止孕期增重过快导致产后肥胖。
2. 高龄孕妇(≥35岁)
- 代谢能力下降,需严格控制总热量,预防妊娠糖尿病和高血压。
- 增加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蓝莓、坚果),降低妊娠并发症风险。
- 定期监测血糖、血压,必要时配合医学营养治疗。
1. 妊娠期糖尿病
- 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如糙米、燕麦),分餐制控制血糖波动。
- 限制精制糖和甜食,每日碳水摄入量需由营养师个性化制定。
2. 高血压或子痫前期
- 严格限盐(每日<5g),避免腌制食品和加工肉类。
- 增加富含钾的食物(香蕉、土豆),帮助调节血压。
3. 甲状腺疾病
- 甲亢患者需避免高碘食物(海带、紫菜),甲减患者需保证适量碘摄入。
- 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调整饮食和药物方案。
- 推荐项目:散步、孕妇瑜伽、游泳、低强度有氧操。
- 频率与强度:每天30分钟,每周5次,以微微出汗、不气喘为宜。
- 注意:慢性疾病患者需遵医嘱调整运动计划!
- 每周固定时间称重(晨起空腹、排便后),记录数据。
- 若体重增长过快,需减少主食和油脂摄入,增加蔬菜比例。
- 若增长不足,可咨询营养师,适当增加坚果、乳制品等健康加餐。
孕期体重管理不是“一人吃两人补”,而是科学搭配营养与运动。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孕妇需制定个性化方案:
- 年轻孕妇:注重营养均衡,避免过量;
- 高龄孕妇:严控热量,预防并发症;
- 慢性疾病患者:遵医嘱调整饮食结构,密切监测指标。特别提醒:所有调整请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进行,切勿盲目节食或进补!
转发给身边的准妈妈,一起科学孕育新生命!
#万能生活指南#
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 801—2022《妊娠期妇女体重增长推荐值标准》
【妇产科普】孕前控体重+产后防反弹,拒绝做代谢病预备役!
体重管理是贯穿女性一生的健康必修课,需从孕前规划、孕期监测到产后维稳全程把控。
孕前体重状态直接影响母婴健康:超重/肥胖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风险显著升高,威胁母儿安全;而孕前消瘦则与贫血、胎儿低出生体重密切相关。
因此,备孕女性应将体重调整至健康范围(BMI 18.5-23.9),为孕期健康筑牢根基。
孕期需遵循“适度增重”原则,避免体重飙升或增长不足。产后更需警惕体重滞留——若未及时干预,残留脂肪将增加肥胖及远期代谢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险。真正的体重管理是全生命周期工程,需从孕前启动、孕期护航、产后收官,形成健康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