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儿童比例(儿童肥胖比例调查数据表格)

文章目录:

国人多是中心性肥胖,儿童半年内体重增加5%以上需重视 | 鲁医健康说

近日,体重管理话题备受公众关注。对此在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举行的“鲁医健康说”健康知识发布会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医师刘少壮,针对“怎样才算健康体重”以及“超重或肥胖的危害”等问题作出详细解答。​

刘少壮指出,判断体重是否健康通常采用三个诊断标准。一是基于体重指数(BMI)的诊断标准,它是评估全身性肥胖的通用标准,计算方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在我国成年人群中,18.5≤BMI<24kg/m²为正常体重,BMI<18.5kg/m²为低体重、营养不良,24≤BMI<28kg/m²为超重,BMI≥28kg/m²为肥胖症。同时,依据肥胖症国际分级标准及亚洲人群特征,肥胖症程度又进一步细分,28kg/m²≤BMI<32.5kg/m²为轻度肥胖症,32.5kg/m²≤BMI<37.5kg/m²为中度肥胖症,37.5kg/m²≤BMI<50kg/m²为重度肥胖症,≥50kg/m²为极重度肥胖症。​

二是基于体型特征的诊断标准。我国人群多呈现腹腔内脏脂肪分布较多的特点,易形成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腰围是反映中心性肥胖的常用指标,我国成年人群正常腰围为男性

三是基于体脂比的诊断标准。体脂比指脂肪重量在总体重中所占比例,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目前,成年人体脂比男性超过25%、女性超过30%被定义为体脂过多。​

不过刘少壮表示,在临床实践中,单纯依靠体重指数、腰围、体脂比评估肥胖症存在一定局限性,需综合判断。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可用性别、年龄别BMI作为标准,且要关注体重变化,如半年内体重增加5%以上需重视。​

超重和肥胖症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是多种慢性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已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沉重负担。肥胖症更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症导致的死亡在全因死亡中占比达7.2%。与肥胖症相关的疾病多达十大类,涵盖血糖异常(如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等)、血脂异常(如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等)、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生殖健康异常(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男性生殖内分泌功能异常等)、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恶性肿瘤(如结直肠癌、食管癌、胰腺癌、绝经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精神心理异常(如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等)以及其他相关疾病(如胆囊结石、骨关节炎、腰椎病等)。​

他建议,公众可居家测量体重、腰围进行自评和动态监测,若涉及相关并发症,应前往体重管理门诊或者肥胖症专病门诊就诊。

记者:苏珊 编辑:曹梦佳 校对:刘恬

从3万余名儿童的体检数据中,医生发现这些异常问题!家长需当心!

近年来,儿童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近日,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发布近三年3万余名儿童体检数据并发出健康提醒,三年来通过深度体检发现了152例重大阳性指征,包括睾丸肿瘤、视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先心病、白血病、腹部占位性病变等多种严重疾病。这些早期发现的病例,让孩子们及时接受了干预,将疾病的伤害降到最低,大大提高了疾病治愈可能和生活质量。

医生体查异常

1

龋齿:9467例

2

包茎/包皮过长:7853例

3

足外观异常:4864例

跟前两年总数相比,无创性的体格检查中,龋齿仍是最常见的异常体征,反映出口腔卫生问题仍是儿童健康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健康隐患;肥胖或超重比例稍有下降,但学生的占比仍是主要的,尤其是肥胖可能会带给孩子们的严重危害尚未引起家长们的重视;消瘦的孩子占比也不少,改善厌食挑食仍是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内容;体态及脊柱异常占比有所增高。

检验结果异常

1

25羟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9075例

2

免疫全套结果异常(含免疫球蛋白E增高):6371例

3

尿沉渣及尿常规异常:3866例

25羟维生素D不足是最常见的异常检验指标,反映出维生素D的不足在群体中普遍存在,学龄期孩子户外活动少、未及时补充维生素D可能是维生素D不足的主要原因;视黄醇结合脂蛋白检验主要集中在6岁前的儿童及部分有相关临床表现的学龄期儿童,视黄醇结合脂蛋白降低进入异常检验结果前十,提示学龄前儿童维生素A缺乏和边缘缺乏率高,且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此结果与国家调查数据基本相符;免疫功能检查主要集中在1到6岁年龄段孩子,其中又以1到3岁年龄段最多,免疫球蛋白IgE增高及过敏原结果阳性比例较高,提示1到6岁、尤其是1到3岁年龄段儿童存在过敏性风险的概率较高。

医疗仪器检查异常

1

颈部淋巴结肿大:14753例

2

腹腔淋巴结肿大:12010例

3

屈光不正:8774例

数据显示,屈光不正的孩子检出占比仍较高,仅2024年异常人数达3808人,可能与学生学习负担重、不良用眼习惯、缺乏户外运动、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家长对孩子近视问题重视不够、饮食不均衡,睡眠时间不够等因素有关;体检中发现的颈部、腹腔淋巴结肿大,主要与孩子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完善有关,容易出现呼吸道、胃肠道感染,淋巴系统在应对病毒、细菌感染时可出现反应性增大;男孩中睾丸发育异常比例较高,需要引起重视,并需定期随访;甲状腺问题、压力评估异常在6-18岁孩子中表现突出,占比明显升高,需引起重视。

蔡姿丽提醒家长们,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在孩子完成学校体检的同时,有条件的还应进行一次医疗级别的体检,用心了解孩子的身心“变化”,卷孩子学业的同时,更应在医生指导下,将健康生活方式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尤其应针对体检中发现的健康问题,及时干预和处理。

转自: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 谭捷 王奕馨 吴思琪

来源: 红网

从审美变迁看儿童青少年肥胖:美有界限,健康无价

在历史的长河中,审美的浪潮不断翻涌。回溯唐朝,那是一个 “胖美人” 的时代。杨贵妃丰腴的身姿,成为了大唐盛世美的象征。她的美,展现出一种富贵、雍容的气质,当时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也多以体态丰满的形象为主。在那个时代,肥胖似乎代表着富足与安康,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美态。

然而,时光流转至当下,明星们的形象却引领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潮流——纸片人。打开电视、网络,映入眼帘的明星们大多身形纤细,他们的照片经过精修,展现出极致的苗条身材。这种审美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尤其是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儿童和青少年。

在这样的审美变迁背景下,我们再审视当下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现状,不禁令人担忧。如今,我国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超 20%,在一些大城市,这个比例更是居高不下。走在校园里,小胖墩的身影随处可见。这些孩子,在体型上与当下流行的审美背道而驰,可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美丑来评判他们的肥胖。

图源:视觉中国

肥胖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审美的范畴。从身体健康层面来看,肥胖如同一个隐匿的健康杀手。肥胖儿童患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大幅增加。原本应充满活力的身体,却因为肥胖过早地承受着疾病的威胁。同时,肥胖还会给骨骼关节带来沉重的负担,导致关节疼痛、发育异常等问题。许多肥胖儿童在运动后,常常抱怨膝盖、脚踝疼痛,这正是肥胖给他们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

在心理层面,肥胖也给孩子们带来了不小的创伤。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孩子们往往会因为体型被调侃、嘲笑。这种外界的负面评价,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体型而不敢参与集体活动,逐渐变得内向、不爱与人交流。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对未来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呢?饮食结构不合理是一个关键因素。如今,孩子们的饮食选择愈发丰富,但其中不乏大量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汉堡、薯条、炸鸡、各类饮料等快餐食品深受孩子们喜爱,这些食物虽然美味,却含有大量的油脂和糖分,过多摄入会使热量严重超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孩子们对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量明显不足,这使得他们的饮食结构严重失衡,为肥胖埋下了隐患。

图源:视觉中国

除了饮食,电子产品的普及也是导致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重要原因。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的广泛应用,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大多被这些电子产品占据。原本在户外奔跑嬉戏的时光,如今变成了坐在屏幕前玩游戏、看视频。运动量的严重不足,使得孩子们摄入的热量无法及时消耗,只能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再加上学校体育课时间有时被压缩,孩子们在学校也缺乏足够的运动机会,进一步加剧了肥胖问题。

我们必须明确,肥胖并非完全不可取,就如唐朝的审美一般,肥胖在特定情境下也有其独特的魅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肥胖可以毫无节制。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肥胖必须要有界限。这个界限,就是健康。适当的体重,是孩子身体健康发育的保障,也是他们拥有积极心理状态的基础。

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让孩子告别肥胖:儿童青少年全程体重管理》一书中提到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每5个就有1个超重或肥胖,这个数据仍在不断上升。儿童青少年的肥胖从来不是单一因素,孩子不会因为一时的“吃得多、动得少”而引起肥胖,我们要多方面来剖析原因,这或许和家长有关。

《让孩子告别肥胖:儿童青少年全程体重管理》,牛杨 汤庆娅 主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预防儿童超重、肥胖有三个关键时期,受孕到2岁、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儿童青少年肥胖除了后期饮食运动习惯影响,产生因素还可以追溯到从受孕到2岁“生命最初的1000天”。多项研究证明:母亲孕前和妊娠期的超重肥胖与孩子肥胖密切相关,也就是母亲肥胖很容易增加孩子后期肥胖风险。对于孕妈妈来讲,正常体重不仅关乎自己的生命健康,更关乎孩子未来的健康。现在,孕妇和宝宝都不再需要“以胖为美”。

《让孩子告别肥胖:儿童青少年全程体重管理》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牛杨表示:希望这本书可以为家长和老师和医务人员提供有效的饮食、运动、睡眠和治疗的行动方案,也希望打破肥胖孩子的“束缚”,让他们可以收获更有效、更安全、更轻松的减重时光。

在这个世界肥胖日,让我们正视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美有多种形式,肥胖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但前提是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让我们携手,帮助孩子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追求美的道路上,把握好肥胖的界限,拥抱一个健康、活力满满的童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