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可能(肥胖可能引起高血压吗)

文章目录:

肥胖,可能是你这两类食物吃少了

01

儿童时期肥胖

会影响终身健康吗?

肥胖是体内脂肪过度蓄积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也是很多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目前,出现血脂异常、血糖异常或者高尿酸血症的儿童越来越多。并且,科学数据表明,70%的肥胖儿童,成人后还会肥胖,也会增加成年后心血管疾病、肿瘤的发生风险。

02

肥胖

可能是你这两类食物吃少了

两类食物吃少了

1.蔬菜水果吃少了: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学龄儿童(从6岁到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每天新鲜蔬菜的摄入量应为300~500克。但实际上,目前学龄儿童,每天新鲜蔬菜的摄入量只有不到200克,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新鲜的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还能提供较强的饱腹感,应餐餐有蔬菜,特别是早餐不能忘了吃蔬菜,像洗一洗就能吃的黄瓜、西红柿,都是比较好的选择。

2.粗杂粮吃少了:

包括全谷物、杂粮、杂豆,它们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含量比较丰富,应与精白米、精白面互相搭配,粗杂粮可以占到三分之一左右。

我们国家0~18岁儿童系统调查与应用中也分析了,儿童粗杂粮的摄入与体内脂肪的比例关系,粗杂粮吃得多,体内脂肪的含量就会低一点。

可以在蒸米饭的时候,往里边加点小米或者杂豆,做成二米饭或者杂豆饭,也可以在煮粥的时候选择煮八宝粥。

两类食物吃多了

1.肉吃多了:

这里指的肉是脂肪含量较高的肉类,比如红烧肉、炸鸡翅等,一周最多吃一次。

对于低脂肪、高蛋白的肉类,比如鱼肉、鸡肉、鸭肉,是推荐摄入的,但不能选择油炸的烹饪方式。

2.糖吃多了:

除了直接摄入的糖,还有一些糖是隐形糖,比如一瓶可乐中约含糖53克,所提供的能量约等于两小碗米饭。

每日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不要超过25克。

03

你以为的“健康零食”

不一定是真的健康

“健康零食”不一定都健康,有的零食只是听起来健康。

比如零糖饮料,看起来0糖、0脂、0能量,但其实添加了甜味剂,比如木糖醇、低聚糖等,喝起来很甜,还会升高甜味的阈值,让你吃普通食物的时候,就不觉得甜了。

比如果蔬干,相较于新鲜的水果蔬菜,在加工的过程中,维生素有一定损失,还可能会添加油、食品添加剂等。

健康零食怎么选:

● 一小杯鲜牛奶或一小杯低脂牛奶。

● 新鲜的蔬菜水果,比如小黄瓜、小西红柿、苹果等。

● 不超过15克的原味坚果(以果仁计算)。

零食所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能量需求量的10%左右。

吃零食的时间要注意:

● 饭前半个小时、饭后半个小时不吃零食。

● 两餐中间可以吃点水果、坚果。

● 睡前两小时可以喝小半杯温热的牛奶。

04

孩子要想长高个

这3点很重要

1.合理饮食:

让孩子长高的食物,其实就是最基本的食物。

优质蛋白质:

比如鱼肉、鸡肉、鸭肉等低脂高蛋白的肉类,鸡蛋,大豆及豆制品。

钙:

● 奶及奶制品,含钙量是比较丰富的,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学龄儿童每天奶及奶制品的摄入要达到300毫升及以上,最好能喝到500毫升。

担心脂肪摄入过多的话,也可以选择低脂奶。

● 花生、芝麻的钙含量也是比较丰富的。

● 大豆及大豆制品的钙含量也是比较丰富的。

● 新鲜的绿色蔬菜,比如荠菜、小白菜等,钙含量也是比较丰富的。

2.晒太阳:

维生素D的食物来源是有限的,主要来自于海产品、蛋黄,推荐通过晒太阳的方式,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

对于儿童来说,每天增加半小时的户外运动,既能晒到太阳,帮助合成维生素D,还能加快血液循环,让钙留在骨骼里,一举两得。

3.运动:

比如篮球、排球、跳绳等,对于长高都是有帮助的。

05

补钙不一定长个子?

膳食营养补充剂是不是智商税?

钙片、维生素D、赖氨酸、γ-氨基丁酸等一系列的膳食营养补充剂,其实就是保证正常营养,这些营养对生长是有帮助的,但它不能直接帮助长高。

其次,这些营养成分,是可以从食物中直接获取或依靠身体自身产生的,正常情况下没有必要额外补充,否则反而可能会对代谢造成负担。

想要孩子长得高,还是要依靠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合理睡眠,而不是依靠膳食营养补充剂。

注意:

如果觉得孩子需要额外补充膳食营养补充剂,一定要在去医院就诊后,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健康小贴士

1.科学数据表明,70%的肥胖儿童,成人后还会肥胖,也会增加成年后心血管疾病、肿瘤的发生风险。

2.肥胖与饮食关系密切:

两类食物吃多了:含脂肪、油多的肉和糖。

两类食物吃少了:蔬菜水果和粗杂粮。

3.健康零食怎么选:

4.想要孩子长得高,还是要依靠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合理睡眠,而不是依靠膳食营养补剂。

来源: CCTV生活圈

肥胖可能是营养不良

近日,经媒体报道,杭州有女子172cm100斤确诊营养不良型肥胖。 在大家的印象中肥胖就是“大腹便便”、营养过剩所导致,实际上肥胖是因为多种营养物质缺乏,导致体内营养不平衡产生的。 营养不良是指身体摄入的营养不足或者比例失衡,任何人没有摄取足够营养就是营养不良,包括食量和体型较大的肥胖和超重人群。大家对热量和营养的概念有所混淆,认为吃得多、吃的zhan胖就是吃的有营养,这是一个误区。胃里觉得吃的很饱了,但只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满足了身体的需求,甚至过剩,而维生素及矿物质等的摄入量还远远不够,体内是一种缺乏状态。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也显示我国民众膳食结构不合理,钙、铁、硒、维生素A、维生素D等矿物质和维生素没有达到推荐摄入量,仅2016年国内营养不良人口数量就高达3亿。

1.肥胖人员过于喜好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高油高脂食物,深加工的大米、白面和冰激凌蛋糕等食物,再加上煎、烤、炸、炒等油腻菜品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但是此类食物远不如全谷物粮食、薯类和优质蛋白质富含丰富的营养,同时缺乏蔬菜、水果和优质肉类提供的维生素、矿物质和优质蛋白。长期的高油高脂饮食是造成营养不良性肥胖的重要原因。

2.不良生活习惯:例如三餐不定时,晚睡晚起,不吃早餐,晚上暴饮暴食、抽烟喝酒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会消耗肥胖人士体内本来就不多的营养素,缺乏营养素,影响人体正常的基础代谢,也是造成肥胖的因素。

3.缺乏体育锻炼,现在很多人生活工作中长期久坐久站,缺乏锻炼,热量消耗少导致肥胖。

4.肥胖人士相对“体积”较大,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较正常人多,但很多研究发现,在肥胖人群中普遍存在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的情况。有研究表明,低钙与肥胖有关,低钙会减少脂肪分解,使更多的脂肪储存;有大量的研究证实,维生素D缺乏与肥胖密切相关,补充维生素D可以抑制前脂肪分化过程,影响脂肪形成,可以起到预防肥胖的作用。

(成都市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

来源: 新闻晨报

警惕!这6种和肥胖有关的病,体重合格也可能被病魔盯上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如今,随着生活条件变好,体重也随之急速飙升。我们都知道,肥胖会影响身体健康,高血压、糖尿病等等,很多疾病都与肥胖有关。但是,生活中,有不少人明明体重合格,四肢十分纤细,腹部却出现了肥胖。这会给身体造成极大的健康隐患,甚至是导致疾病出现!

事实上,肚子大是内脏脂肪超标的表现,它不同于皮下脂肪,这是包裹在内脏表面的脂肪,起到保护内脏的作用。如果男性腰围超过85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就是典型内脏脂肪超标情况,很容易导致疾病。以下这6种和肥胖有关的病,就随时有可能盯上你。

一起来了解一下。

脂肪肝

内脏脂肪堆积过度,不仅起不到保护内脏的作用,反而会导致内脏压力骤增,特别是肝脏!如果肝脏脂肪堆积过多,就会导致脂肪肝疾病出现,从而对肝脏功能造成影响。

有这种现象存在的人,需要及时处理,通过正确的方式来改善。这样体重保持正常,可以防止身体受到影响,而且脂肪肝需要及时改善,否则有可能会往严重的肝脏疾病方向发展。

胰腺癌

部分类型的癌症在发展过程中腹部胀气或者肿瘤体积增大,都有可能会导致腹部肥胖,像常见的胰腺癌在发展过程中就可能会有这种表现。

随着病情的发展腹部会形成包块,很多人的腹部就会明显变大。如果是该疾病引发的不良症状,应该积极应对,通过正确的方式控制疾病发展,这样腹部肥胖表现才会好转。

动脉粥样硬化

内脏脂肪堆积过多,就会随着血液进入血管内部,大量脂肪在此处堆积,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出现。所谓动脉硬化,就是动脉血管逐渐变硬、变脆,失去原有的弹性,这也是众多心脑血管疾病出现的根本原因,比如心梗、中风、冠心病一类。

肝硬化

肝硬化是大家熟悉的肝脏疾病,出现肝硬化切不可忽视,因为肝硬化的危害程度高,出现肝硬化之后如果置之不理,人体健康会就受到威胁。

而在肝硬化发病过程中,可能会引发肝腹水。此时,腹腔积液明显,可能就会导致腹部肥胖,这也是身体瘦弱,腹部肥胖的原因之一。如果有这种情况存在,需要针对肝硬化病情展开治疗,这样才能够尽快恢复健康状态,防止肝腹水现象越来越明显。

高血脂疾病

腹型肥胖者都有长期不良饮食习惯,无论是高热量食物还是暴饮暴食,都容易导致体内胆固醇含量升高,体内脂肪过度堆积也会增加血液黏稠度,最终引发高血脂症。而长期患有高血脂疾病,同样也会诱发高血压,这二者之间有密切关系。

肠癌

如果四肢比较纤细,但是腹部肥胖明显,就需要了解是否跟肠癌有关。肠癌也是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该恶性肿瘤发展过程中局部肿瘤体积不断增大,受到影响之后很多人的腹部会形成包块,更容易有腹部肥胖表现。

存在这种现象应该尽早治疗,否则疾病持续发展,肿瘤体积不断增大,问题就严重了。

因此,如果发现自己的肚子逐渐变大时要警惕,千万不要简单以为这就是啤酒肚,一定要观察身体是否有伴随其他不适的症状,并及时进行检查,这样能让自己及时发现问题,防止一些疾病被忽略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