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束缚BB(胖子束胸)

文章目录:

辣妈们注意!别让BB“潮”过头

性感小高跟 走出畸形小腿

许多辣妈都喜欢为自己的女儿穿上性感小高跟,两母女走在街上成为众人焦点。毫无疑问,长期穿高跟鞋对成人健康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更不要说正处于发展成长阶段的小宝宝。如今市场上的各种凉鞋可以说是成人性感高跟凉鞋的浓缩版,什么“流苏鞋”、“罗马鞋”、“鱼嘴鞋”等等,虽说宝宝鞋子愈来愈时尚了,但是若宝宝长期穿高跟鞋,会造成身体前倾,严重的会患拇外翻,就是我们俗称的大脚骨。穿上高跟的宝宝,连活泼好动的天性也可能被剥夺掉,极容易出现扭伤现象。想必你也不想宝宝的小脚因为一时的美丽而导致长大后足部变形吧?那就快快脱掉宝宝的高跟鞋。

大框太阳镜 长出弱视宝宝

夏日给宝宝带上时尚太阳镜,既能在阳光猛烈的室外阻挡紫外线及强光,又能耍帅。但是市场上的太阳镜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是街边随处可见的大框太阳镜,不但无法屏蔽有害射线,保护眼睛,而且由于戴上眼镜后,光线较暗,瞳孔反而放大,紫外线大量进入,眼睛会受到伤害。另外,6岁以下的宝宝需要更多的明亮光线及清晰物象刺激,如果长时间戴太阳镜,眼底黄斑区不能得到有效刺激,会影响视觉的进一步发育,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弱视。当然,为了阻挡强烈阳光,还是需要到专业眼镜店给宝宝购买质量高的太阳镜,要选择偏振光镜片,镜片的颜色以灰色或烟色为好,避免选择黄色或红色镜片。

小心炎症找上“光头宝宝”

夏季炎热,给宝宝剃一个小光头是很多妈妈的选择,既“方便散热”,又可以模仿“一休”,顺便卖萌。潮爸潮妈没想到的是,把宝宝的头皮直接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下,容易伤害到宝宝细嫩的头部肌肤,假如细菌入侵,将导致毛囊受损,最终引发炎症。此外,“秃头”宝宝汗液蒸发后,残留的盐分只会使宝宝感到瘙痒,甚至长出痱子和湿疹等。因此,炎炎夏日,可以适当把宝宝的头发剪短,留个0.5厘米的板寸头是最佳的选择。

紧身衣束缚宝宝身体自由

宝宝穿紧身衣,束缚的不只是舒适的身体,还会阻碍宝宝的自由活动,现在流行的紧身衣裤大多用一些腈纶、涤纶的布料,不但不好散热也不吸汗,严重时还会导致宝宝长痱子和中暑。此外,从长远来看,紧身衣裤还会影响男宝宝的生殖器发育,女宝宝则导致私处发炎。夏季宝宝最好选择宽松吸汗的衣物

突破龙骨极限 ZOOM BB 硬核拆解

两块ZOOM PODS气垫,三层REACT缓震泡棉的NIKE AIR ZOOM BB NXT成为近期大家关注的重点鞋款,超厚的ZOOM PODS气垫为前掌提供回弹,三层REACT负责后跟缓震,这让大家对于篮球鞋有了新的认知。内部构造到底是什么样呢?大家随着我们的拆解来一探究竟。

NIKE AIR ZOOM BB NXT EP
CK2708-001
2020年7月
¥1399RMB

为了不切到前脚掌的气垫,获得一个清晰的纵剖面,在剖开之前小编们努力做了一番准备,最终从两块ZOOM PODS气垫中间完美切开

通过侧剖面可以直接看到前掌ZOOM PODS气垫,三层REACT分别是白色中底布上的REACT鞋垫外加白色中底布下的两层REACT中底,两层中底之间有一块中底稳定片,外加鞋头超高的成品前翘

将鞋面与中底分离,老规矩不解释

鞋舌采用热压合技术与鞋面紧紧贴合在一起,减少缝线带来的不适感

最前端的两个鞋带孔使用肋条状鞋带袢,系紧后能够提升包裹性

杯式鞋垫,四周环绕,牢牢锁住双脚,0.25*4代表打满全场依然有充足的体力

双层中底布,表面材质为EVA

无纺布上印有产品信息

上层中底有八个冲压孔,作用是在受力时提高形变量,提供更多吸能缓震

拿掉上层中底就能够很直观地看到两块ZOOM PODS在跖骨受力点下方横向放置

从这个角度来看,两块ZOOM PODS气垫之间并不接触,而是分别嵌入到REACT缓震泡棉中,中底材质360度包裹,可以减少ZOOM PODS气垫受到冲击时产生的位移

ZOOM PODS气垫宽约53.20毫米

ZOOM PODS气垫厚约16.88毫米,超过16毫米的厚度相当可观,在团队鞋款中非常罕见

前脚掌外侧这块TPU的出现通常伴随着编织鞋面,它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编织类鞋面的过度位移,这次的造型还可以把ZOOM PODS气垫包裹住,减少能量损失

中底稳定片放置于双层REACT缓震泡棉中间,覆盖整个足弓位置

42码中底稳定片长约104.05毫米

42码中底稳定片宽约47.87毫米

42码中底稳定片中线厚约4.57毫米

ZOOM PODS气垫、中底稳定片以及REACT缓震泡棉之间,连接处都添加了网眼衬布,网眼衬布存在于气垫之上,稳定片之下,稳定片的头部被网眼衬布从上面覆盖

通过拆解还发现一个小细节,后跟处的REACT缓震泡棉并不是简单地平面粘合,而是采用类似“台阶”状结构

这个角度看起来更加直观,这种设计是为了让双层中底更好地咬合在一起,提升中底的稳定性

外底水波纹纹路,提升多方向抓地力,大凹槽设计运动弯折更灵活,像一张奇怪的面孔

42码的龙骨数据:前掌(中底 外底厚)约25.93毫米

后掌(中底 外底)约32.39毫米,龙骨落差约6.46毫米,7毫米左右(正负1)的龙骨落差符合团队鞋款的一贯特征

ZOOM BB NXT中底科技一览

拆解完毕,42码的龙骨数据前26毫米,后33毫米,算上6毫米左右的鞋垫,离地高度达到惊人的40毫米。之前实战篮球鞋龙骨数据最高的就是詹姆斯17代,印象中后跟在30毫米左右,ZOOM BB NXT已经突破了篮球鞋龙骨数据的极限。我们用LBJ17来和ZOOM BB NXT做个对比

LEBRON XVII

身体素质强横的詹姆斯,在第17代签名篮球鞋中,龙骨数据为前掌约20毫米,后掌约31毫米(中底 外底且不含鞋垫)。

AIR ZOOM BB NXT

前26毫米,后33毫米的ZOOM BB NXT,龙骨数据着实突破了传统篮球鞋的极限,外加比传统EVA中底更软的REACT缓震泡棉,后跟稳定性确实令人担忧。

拆解报告

鞋面:织物材质鞋面柔软透气,点阵印刷在重点部位补强。鞋舌采用热压合技术与鞋面紧紧贴合在一起,减少缝线带来的不适感。


中底:前掌两块ZOOM PODS气垫,三层REACT缓震泡棉在缓震吸能方面相当强悍。配合后位鞋中常见的鞋头前翘,带来更强的滚动性。7毫米左右的龙骨落差符合团队鞋款的一贯特征,但过高的龙骨数据刷新了传统篮球鞋的数据上限。


总结:两块ZOOM PODS气垫 三层REACT的NIKE AIR ZOOM BB NXT,配置上相当豪横。外观也打破了传统篮球鞋的束缚,极具创新性。穿着中能够明显感受到前掌ZOOM PODS气垫带来的超强缓震以及良好的能量回馈。超高的龙骨数据突破了传统篮球鞋的数据极限。作为一款篮球鞋,过高的重心和过软的中底,在篮球运动激烈的侧向发力时,会造成后跟形变过大,给脚踝增加额外的负担,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运动风险。


千人千脚,最后还是建议大家去实体店试穿,欢迎把你的穿着体验告诉我们。

看了这群黑叔叔拍的限制级动作片,我三天三夜没合上眼

真新镇小茂 | 文

01

如果你经常看UP主小约翰可汗的通辽宇宙视频,应该会对非洲大区优秀的匹配机制印象深刻。网上许多非洲小国仅有的存在感,似乎就来自于蒙博托、博卡萨、马西埃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仁君”。

乌干达,一个被刚果(金)、南苏丹、卢旺达、坦桑尼亚环绕的东非小国,曾长年被英国殖民统治。2023年,乌干达的人均GDP为1002美元,低于联合国1300美元的最不发达国家认定标准。

要说这里最有名的某样东西,大概就是诞生了“非洲三大暴君之首”的伊迪·阿明。此人执政特长是祖安外交,性格极度残忍变态,据说在他的8年统治期间,有30-50万人民被处决,尸体曾堵塞尼罗河,阿明本人则会在行刑过程中快乐地弹奏手风琴,道德感比言峰绮礼还要逆天。他甚至肢解妻子活吃人肉,写信调戏英国女王索要内衣......

哪怕在发展中国家里,还是有些国家穷到令人发指,并且秩序混乱,难以看到希望。在这些土地上,似乎也没法浇灌出快乐的树苗——吗?

当然不是,如果你真的这么想,就也会犯下高高在上怜悯世界的“美式傲慢”的错误。如果还有欧美人觉得中国做不出好游戏好电影,那他肯定是个傲慢无知的傻逼;同理,我们也没资格因为某个国家的贫穷,就断定他们不能创造出自己的精神娱乐。

就比如,在IMDB砍下7.8分,在豆瓣7.9分的非洲喜剧动作电影《谁杀死了阿历克斯队长》,以及其背后的电影制作公司,有着“乌干达好莱坞”之称的瓦卡莱坞。

比封神2评分高

乌干达好莱坞出品的电影,比印度咖喱片还野。首先这电影剧情的烧脑程度堪比《穆赫兰道》(指剧情线混乱),让我想想要怎么描述——

黑手党首领被政府派遣的特种部队(阿历克斯带队)成功抓捕,但随后首领的弟弟便开始展开报复;

反派使用美人计、反间计、突袭等一系列计谋打入特种部队大本营,导致阿历克斯死亡,但由于现场一片混乱,根本没人知道阿历克斯是怎么死的;

阿历克斯的好兄弟(姑且算男主?)从少林寺归来复仇,途中偶然救下了黑手党老大的妻子,得知了反派大本营的位置,开始向目的地前进。而反派因为没有救出哥哥,决定殊死一搏开直升机在城市大肆破坏。

最后特种部队和男主联手突袭反派大本营,男主靠少林功夫干翻所有黑手党拯救了世界。但直到电影最后,其实也没人知道阿历克斯到底是怎么死的。

我为啥知道这么清楚,因为我把这电影看完了,总共一小时

光看一遍剧情大纲,你都能感受到黑色幽默。会被美人计色诱的阿历克斯不是纯洁无暇的硬汉形象,电影也在暗示,阿历克斯可能根本就不是黑手党杀的。我倒是觉得,这电影贯彻了诺兰想通过《信条》传递的理念,“不要试图去理解,去感受”,你搞不懂导演想表达什么价值观,但能明显感觉到抽象荒诞,这就够了。

但比起剧情,更让人印象深刻的绝对是电影特效。这里有我迄今为止看到过最原始精妙的战斗特效,明显可以看出,图中某个角色发动了类似于DIO替身世界的时间暂停能力,甚至更胜一筹,还能作用在队友和直升机上。

而乌干达老哥们的直升机,也是我见过战斗力最强的一架,疑似油箱里烧的是常熟阿诺的类固醇。不费一枪一炮,仅凭物理碰撞,就能轻松撵爆一栋大楼,甚至发生了疑似亚空间扭曲的神奇现象。

能够驾驭此等圣兽,乌干达老哥们的身体素质也绝非常人。光凭这出血量我就可以断言,每位乌干达士兵的体内,都存在一座永不干涸,能够源源不断提供力量的喷泉。

枪管射出的子弹,就像是魂斗罗里人见人爱的S枪。实在强而有力,强而有力呀!

这些年来,瓦卡莱坞出品的众多电影作品,主题大都是喜剧 动作,以及永不缺席的顶级非洲特效,有一种野性的美。用现在流行的网络用语来形容,我觉得应该是六个字“狂野,震撼非洲”。

似乎非洲人民的灵光一现,都能干趴欧美Cult片导演三十年功力拍出的效果,配合让人眼花缭乱的剪辑,像是某种致幻药物溜大之后的产物,我敢说玉面手雷王都演不出这个效果。

好吧,如果我们用商业电影的标准来评价,这就是瞎XX拍。但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客观的,有些糟糕的东西,并非作者不上心,恰恰是因为背后的创作者已经拼尽全力,才勉强获得被世人看到和嘲笑的资格。

02

拍摄一部电影需要多少钱?

不知道,因为我们知道的很多信息,全凭片方一张嘴。全片0特效只在一个宅子里拍剧本杀的《满江红》敢号称5亿成本;《封神》三部曲加宣发成本号称30亿;2015年,豆瓣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心迷宫》成本仅170万,也被认为是小成本电影的神话。

30亿成本的特效

而如果一部电影的总成本是200美元呢?注意单位,就是200美元,没有“万”。

200美元,囊括了演员工资、场地道具、设备成本、后期制作等所有开销。那么,许多杂乱无章的镜头、粗制滥造的特效,反倒称得上工业奇迹了。

拍摄条件是真的艰苦

乌干达的瓦卡莱坞,说是电影工作室,但其实他们的制片厂,就是在一间破旧小屋里面放了几台电脑和录制设备而已。

素材源自B站UP主小钟Johnny,下同

电影里被直升机一碰就碎的豪华大楼,之所以会呈现出被压扁的样子,是因为它们就是些纸做的微缩模型。

“我说为什么需要钱?一拳要多少钱?踢一脚又要多少钱?我们怎么就不能拍电影?”

乌干达的电影业发展非常晚,2005年才有了第一部本土制作的电影。瓦卡莱坞的创始人艾萨克·纳布瓦纳(Isaac Nabwana)就是受此影响,在那时,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贫民窟创立了自己的电影制片厂。

其实在这之前,纳布瓦纳还没有看过一部电影,他对电影的所有认知都是“听”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对《拳皇》的憧憬一样。小时候,他两个哥哥常结伴去看电影,回家后给他模仿情节。纳布瓦纳最喜欢的电影是《猛龙过江》,尤其崇拜成龙、李连杰、李小龙等功夫影星。

由于资金匮乏、道具紧缺,瓦卡莱坞的大部分道具,都是他们手工制作和发明的,动手能力秒杀我十条街,脑力也绝对不简单。

比如他们结合木头、摩托车和收音机零件,制作了一把会动的加特林机关枪模型,巨炫酷。他们用旧水瓶充当望远镜,把煎锅和塑料管做成火箭发射装置;起初,演员们会把牛血含在嘴里,挨揍就口吐鲜血,但后来发现牛血的细菌会导致演员感染细菌,他们就改用红色颜料了。

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份上的,但你其实能感受到一种乐观主义精神。纳布瓦纳曾说,《谁杀死了阿历克斯队长》之所以会拍成喜剧,是借鉴了早年的香港动作喜剧片,目的就是要让大家看得过瘾、笑得开心。

所以,其实瓦卡莱坞深受中国电影的影响。你能在很多电影桥段里,看到香港无厘头动作电影的影子。

这两是敌人

顺带一提,因为这部电影,VR Chat里之前还有过一个叫乌干达勇士的梗。一群红色衣服的玩家会对着别人吐口水、拥立女性外表的玩家为“女王”。

出于对中国功夫的喜爱,不仅瓦卡莱坞的每部电影都会添加打戏,他们也分别在2017年拍摄过一部叫《Bruce U》的致敬李小龙的电影,以及在2020年拍摄过一部叫《功夫兄弟》的中式武侠片。

但也有一些东西没那么乐观。事实上,如果当年《谁杀死了阿历克斯队长》不能打开市场,他们将会被送进监狱,因为电影里使用了警察和军队的制服,以及玩具枪,而他们并没有获得授权可以使用。

尽管缓慢,但乌干达本土的电影工业,也是能看到进步的。在贫民窟,纳布瓦纳不仅激活了那里的文化基因,他还教孩子们练习武术。他表示,练武不仅让孩子们能保护自己,还让他们有机会进入电影行业,为许多在温饱边缘游荡的人提供了一条新的选择。

再比如这部名叫《来自上方的科尼勋章》的战争爱情电影,讲述乌干达叛军中两名相爱的青少年的故事,服化道水平和镜头质感有明显的提升。

不过这部电影并非出自瓦卡莱坞,导演叫T·史提夫·艾尼(Ayemy T Steve),同样是一位乌干达人。

很多差别,归根结底在于阶级和财富。但梦想和认真这两件事,永远值得被尊敬,不应该只在少年漫画中被歌颂。

03

瓦卡莱坞的故事,在非洲其实并不是个例。尤其是从商业角度,瓦卡莱坞根本算不上多么有代表性。

尼日利亚是世界人口第六多,也是全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尽管经济总量在整个非洲排名第二,但其2023年人均GDP为1596.6美元,在非洲也不过是中游水平。

然而尼日利亚却孕育出了号称“诺莱坞Nollywood”的电影工业,年产电影约2500部,产量超过好莱坞,仅次于印度的宝莱坞排名世界第二。

最夸张的是,诺莱坞几乎是尼日利亚的支柱级产业之一,占了尼日利亚GDP的约5%,电影远销非洲其他国家,是非洲流行文化的扛把子。事实上,瓦卡莱坞就一直在苦恼,乌干达人民普遍爱看好莱坞和诺莱坞的电影,他们只能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自己的作品。

没钱又产量大,可想而知尼日利亚电影走的是个什么路子。早期诺莱坞电影同样以粗制滥造闻名,单部电影预算低至1万-5万美元,拍摄周期仅需几天到几周,最重要的是稳定产出,简直就是电影行业的预制菜。

题材方面,则大量充斥着神神叨叨的情节,比如黑魔法对轰、真假巫师。好莱坞大片的套路都是英雄拯救地球,诺莱坞则是传统派巫师赶跑了邪恶(维新派)巫师,拯救了当地百姓。

当地观众确实吃这一套,这些电影是土生土长在非洲的,讲的是发源在非洲本土的故事。包括尼日利亚在内的许多非洲国家,仍然深受巫术崇拜文化的影响,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不完全是因为落后,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将巫术包装为“非洲性”的象征,用于发展旅游业,和对抗先进国家的文化入侵。

除了“新巫术电影”,婆媳大战和爱情伦理也是诺莱坞的主要流派,比如《我的霸道夫人》《诱人的女仆》之类的,估计跟我们看霸道总裁爽文的体验差不多。

尼日利亚去年还拍了一部非洲版《花样男子》,叫《My Sunshine》,真就是按着韩剧风格拍的,什么邻家小妹考入名校卷入富家公子爱情风波。你能看到很多熟悉的场景和校服,甚至于片中一部分台词都直接用的韩语。

我觉得这部“韩剧”算制作挺精良了,但大部分电影确实粗制滥造。归根结底,这种模式也是因地制宜的。我能查到的最乐观的数据显示,这个人口数高达2.279亿的国家,在2024年,全国只有约300块电影屏幕,大多分布在大城市。

因此诺莱坞的电影大多是为小屏幕拍摄的,主要通过DVD观看。而在这个贫困人口比例(每天生活费不到2美元)为80%的国家,大部分百姓也只负担得起价格低廉的文化产品。

诺莱坞是非洲电影工业的扛把子,也带动不少邻国搞出了自己的X莱坞。喀麦隆有Camwood(喀莱坞),津巴布韦有Zollywood(津莱坞)、海盗猖獗的索马里也有Somaliwood(索莱坞)。

要说最野的,当属加纳老哥创立的Kumawood(库莱坞?)。Kumawood出品过一部叫《非洲功夫战纳粹》的电影,完全是一部凝结了人类想象力和勇气的朋克系神作。

本片剧情里,阿道夫·希特勒并没有真的在地堡里自杀,而是带着他的新手下,日本甲级战犯东条英机和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逃往了非洲大陆,计划再次征服世界。

在神奇的非洲大陆,希特勒找到了比钢铁洪流更好的武器,没错,就是中国,不对是非洲功夫。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他把加纳人全都洗脑成了“加纳雅利安人”,摧毁了当地正义的功夫学校,杀掉了校长,还NTR了主角女友。而我们的主角,功夫小子阿多为了报仇,参加了希特勒举办的武术比赛,他能打败邪恶的独裁者拯救世界吗?

不要去思考,去感受,就像当年哲学梗刚火那会,人们不明白各种不明所以的行为和叫声到底意味着什么,但你已经站在宏观的角度进行哲♂学思考了。非洲电影也是如此,它会让你思考世界的荒诞,思考存在主义的价值,这就是意义所在。

04

但是非洲人确实也有自己的电影艺术。

1966年的《黑女孩》,被视为非洲电影史上第一部由黑人导演执导的长片,讲述一名塞内加尔年轻女性前往法国担任女佣,却陷入种族歧视和文化疏离的困境,展示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

1987年的《光之翼》,曾获得过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以马里班巴拉族的神话为背景,融合传统信仰与视觉寓言,讲述青年反抗父亲暴政的奇幻之旅,是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

贫穷和落后束缚着非洲电影的发展,但近年来变化也在发生。2024年尼日利亚影视流媒体用户数量已经突破了1000万人,再加上政府对行业开始扶持,从文化层面,他们的电影也在缓慢地进步。

非洲各国的电影制片厂,名字都是好莱坞的变体,我觉得既有对美国电影深入骨髓的崇拜,也是一种借用国际品牌知名度,给自己打广告的反向文化挪用。人们关注非洲时,容易天然地代入“怜悯”的视角,试图同情他们的苦难和贫穷。但是一部分思想进步的非洲人,更喜欢被以平等的视角看待。

瓦卡莱坞的纳布瓦纳,有位叫阿兰·霍夫曼尼斯(Alan Hofmanis)的美国合伙人,后者被《谁杀死了阿历克斯队长》感化,千里迢迢从纽约飞到坎帕拉,并在此后多年里,为瓦卡莱坞提供了不少设备和技术援助。

阿兰曾和纳布瓦纳聊过瓦卡莱坞的创作理念,为何总是拍暴力喜剧,而不去渲染祖国的苦难和贫穷。纳布瓦纳则说:“我拍的是喜剧,是要让大家快乐的东西,我绝对不会没有骨气地贩卖贫穷。如果你换个角度看我的电影,每个人都会哭泣。”

对于纳布瓦纳而言,那些要求他拍悲剧的人,是没读懂喜剧里的忧伤。现年51岁的纳布瓦纳,童年时代刚好赶上食人魔阿明独裁统治的末班车。或许用喜剧的方式描绘暴力,正是纳布瓦纳对那段黑暗时光的独特记录。比如他曾拍过食人族侵略人类的电影,或许就是在影射阿明“吃人肉”的变态行径。

“我极力反对利用非洲的贫穷博取同情来营利,人们不应该一味地说我们贫穷,因为我们也有思想,我们不是多么贫穷,我们只是落后了,因为曾被某些人殖民(乌干达是前英国殖民地),殖民者的压榨让我们落后于人。我们现在已经脱离了殖民主义,所以非洲要睁眼看世界,全世界的思想,也要知道别人怎么看待我们,第一世界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虽然不敢指望,非洲能在近些年内做出《黑神话》《哪吒》这种奇迹级别的文化作品。但我真的喜欢这股子精气神,曾经饺子导演在家“啃老”的三年,游戏科学团队也岌岌无名的时候,如果没有这股劲,他们怎么可能实现今日的成就呢?

-END-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