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孕妇肥胖容易生下巨大儿
《美国医学会杂志·小儿科》发表的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母亲肥胖有可能生出巨大儿。
体重超过4公斤的新生儿一般被称为“巨大儿”。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2800多名孕妇的孕期超声扫描图像等信息,包括443名没有糖尿病等健康问题的肥胖女性(孕前身高体重指数大于30)和2300多名非肥胖女性(孕前身高体重指数在19至29.9之间)。
结果显示,从怀孕21周开始,肥胖女性的胎儿股骨和肱骨就长于非肥胖女性的胎儿。此外,与非肥胖组相比,肥胖组母亲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要重近100克。
研究人员表示,巨大儿不仅出生时骨折和实施剖宫产手术可能性增大,也增加母亲产后出血的风险。早前研究还显示,巨大儿长大后更容易肥胖和罹患心血管疾病。
研究人员指出,这项研究强调了女性在怀孕前保持健康体重的重要性。
研究人员尚不清楚为什么肥胖女性的胎儿相对更大更重。目前推测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肥胖女性更容易有胰岛素抵抗问题,难以利用胰岛素降低血糖,因而血糖水平较高,导致胎儿过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孕期胖多少斤才算正常?医生:超过以下体重,别想顺产
那么,孕期到底增重多少是比较合理的? 当孕妇怀孕后,随着胎儿逐渐发育,很多孕妇5个月就会显怀,每次产检都会测量体重,体重不达标的话医生都会问下平时的饮食规律和一些该注意的事项。 而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主要是由于肚里胎儿的羊水,胎盘,还有孕妇的饮食和运动这几个因素所影响。 正常来说,孕期里的孕妇直至生产,整个孕期最佳的体重增加最好保持在25斤内,尽量不要超出30斤。孕期长胖太多,孕妇容易产生一些妊娠并发症,胎儿也容易产生巨大儿,这对于后期分娩非常不利,有可能使产程时间加长,甚至最后只能选择剖腹产,多受罪。
现在每个孕妈怀孕后都享受着国宝级待遇,如果想要顺利分娩的话,体重是要控制的,如何科学的管理孕期体重呢? 一:饮食要有规律,营养搭配均匀 孕早期的时候,胎儿的营养要求比较小,很多孕妈也会出现孕吐这个反应,这时候大多数都会胃口不佳。 孕吐难受的孕妈可以选择少吃多餐,一定不要不吃,孕早期的胎儿还是很不稳定的,他也是在极力的与你的身体配合中,这时候也是非常关键的时候,一定要熬过去。 等孕满4个月以后,基本不会有孕吐了,这时候胃口会比较好,而且随着胎儿慢慢长大,孕妇会觉得比平时饿得快,控制不住想吃。 吃得多体重肯定也会长得比较快,建议孕妇最好每餐吃个7分饱,如果饿的话,再吃一些水果,量一定不要多,而且每餐最好保持荤素搭配,不要一直吃自己喜欢的食物。 但是一些比较高热量容易让人发胖的食物一定要少吃或者不吃。
二:孕期运动很重要 由于怀孕后身体会更加容易产生疲惫,很多孕妇就会变得比平时慵懒,吃完饭就葛优躺,什么都不想做。 除了特殊孕妇需要养胎外,在自己身体允许的时候,为了后期能够更加顺利分娩,孕期运动少不了。 有没有发现,越是什么都不做的话身体更容易提不起劲。而孕期适当的运动不仅能够控制体重,身体的多余的热量也会被慢慢消耗掉,胃口或者胸口产生的不适感都不会那么强烈。 孕期运动最好选择慢走,不管在孕期的哪一个阶段都禁止剧烈运动,一定要选择比较平缓的动作,想要出门散步的时候也最好在家人的陪同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章来源:胎教孕育)
孕妇肥胖增加后代终生心血管病风险
肥胖人口迅速增加,影响到近1/3的育龄妇女。5月12日发表于《生理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母亲肥胖会损害胎儿的心脏健康和功能。
研究发现,母亲肥胖会导致胎儿心脏的分子变化,并改变与营养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从而大大增加后代日后出现心脏问题的风险。这是第一项表明心脏是由胎儿期接收的营养物质“编程”的研究。
基因表达的变化改变了心脏正常代谢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方式。它们将心脏的营养偏好进一步转向脂肪,而不是糖,结果肥胖雌鼠胎儿的心脏变得更大、更重,心肌也更厚,并显示出炎症迹象。这会降低心脏收缩和向全身输送血液的效率。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小鼠模型,该模型复制了肥胖女性的生理学和胎盘营养物质输送模式。
在研究中,雌鼠被饲喂高脂肪饮食和含糖饮料,这相当于一个人经常食用汉堡、薯条和碳酸饮料(约1500千卡)。雌鼠一直吃这些食物,直至增重25%。另外50只雌鼠作为对照组则被控制饮食。
研究人员使用超声心动图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成像技术,对子宫内及出生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和24个月的小鼠幼崽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后代的基因、蛋白质和线粒体。
结果发现,后代心脏代谢的变化与性别密切相关。雌性胎儿的心脏有841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雄性胎儿心脏则有764个,但在两性中,只有不到10%的基因表达均发生了改变。
不过,性别之间的变化存在差异——雄性心脏功能从一开始就受到损害,而雌性心脏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恶化。
心血管健康和功能持续损害的性别差异可能是由雌激素引起的,但性别差异的分子原因尚不清楚。
论文第一作者、科罗拉多大学的Owen Vaughan表示:“我们的研究表明,母亲肥胖与后代心脏代谢疾病之间存在关联。这项研究提高了人们对相关机制的认识,并为心脏代谢疾病的早期预防铺平了道路。”
他举例说,人们可以根据母亲或孩子的体重指数或性别,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营养建议,或者开发针对胎儿心脏代谢的新药。
研究人员指出,小鼠怀孕时间短、后代多,饮食与人类不同,因此需要在人类志愿者中进行研究,进一步证明母亲肥胖和后代心脏功能关联的确切分子机制。(王方)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13/JP282462
来源: 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