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肥胖诊断新标准---《柳叶刀》2025
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²,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唯一标准,一直以来,人们都在根据体重指数(BMI)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人是否肥胖。然而,近年来观察发现,有些腹型肥胖(苹果型身材)患者的BMI是正常的,但其内脏脂肪堆积却比较多,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依然很高,但是因其BMI正常而被排除“肥胖”行列。另有部分肌肉发达的人群(如运动员)体脂率并不高,但因其BMI超标达到肥胖的标准(≥28kg/m²)而被确诊为肥胖。前者导致漏诊,后者导致误诊。《柳叶刀》2025年报告警示:仅依赖BMI诊断肥胖,可能导致20%以上人群被误判。
鉴于此,2025年1月,《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布了关于“临床肥胖”的全球新标准,重新定义了肥胖的诊断方法,并提出了更精细的分类和诊断路径,中国专家共识同步更新。这一标准旨在解决传统BMI诊断方法的局限性,提供更科学的肥胖评估和管理方案。以下是新标准的核心内容:
1.“临床肥胖” 的定义
临床肥胖是指因体脂过多直接导致器官功能减退的客观体征和/或症状,或进行标准日常活动(如洗澡、穿衣、进食和自主排便)的能力显著下降的一种肥胖状态。这类患者被视为患有持续性慢性疾病,需要接受适当的管理和治疗。
2.“亚临床肥胖”的定义
亚临床肥胖则是指在器官功能正常情况下的肥胖状态,虽然无持续性疾病,但未来发展为临床肥胖和其他非传染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的风险较高。
3. 肥胖的诊断标准
新标准强调结合多种指标进行综合评估,而不仅仅依赖BMI。具体诊断方法包括以下四种情况之。
1️⃣ BMI异常 至少一个体型测量指标异常(如腰围、腰臀比或腰高比)。
2️⃣ BMI正常(或不考虑) 至少两个体型测量指标异常。
3️⃣ BMI正常(或不考虑) 直接测量体脂异常(通过骨密度扫描或双能X射线吸收法检测)。
4️⃣ BMI严重超标(>40 kg/m²),无需其他指标即可诊断为肥胖。
4. 肥胖新增分类
1️⃣临床肥胖症:体脂超标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异常,需药物或手术治疗。
2️⃣亚临床肥胖:体脂超标但未出现并发症,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
5.肥胖诊断指标再细化
肥胖新标准为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分别制定了详细的诊断指标:
1️⃣成年人:包括18项诊断标准,如肥胖导致的呼吸困难、心力衰竭、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等。
2️⃣儿童和青少年:包括13项特定诊断标准,如骨骼和关节病变导致的运动受限等。
6. 个性化照护策略
1️⃣临床肥胖患者:应及时接受循证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目标是恢复或改善因体脂过多而受损的身体机能。
2️⃣亚临床肥胖患者:应以降低风险为目标,提供健康咨询和长期监测,必要时进行积极治疗。
7.如何科学应对肥胖?
1️⃣定期测量:在日常生活中,应定期测量腰围、腰臀比、体脂率,并结合BMI进行综合判断。
2️⃣亚临床肥胖的干预:
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热量、高糖食物的摄入。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
3️⃣临床肥胖症的治疗:
在生活方式改变后效果不佳时,需尽早就医,接受药物或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胃旁路手术、袖状胃切除术等,适用于BMI严重超标且合并代谢疾病的患者。
总结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布的“临床肥胖”新标准,标志着肥胖诊断和管理的重大进步。通过结合多种体脂测量指标和医学评估,新标准为肥胖患者提供了更科学、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同时推动了全球肥胖防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这一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减少误判、优化治疗,并为肥胖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支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肥胖的测量标准有很多,这两个简单计算体脂公式,你可以试一试
大家都知道,目前肥胖的人群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可以看以前文章,在这不在赘述。总之,原因复杂,主要是遗传、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两个有趣的体脂比例的计算公式(只针对成年人),有兴趣的可以自己计算一下,看是否靠谱。如果家里有体脂秤,可以和体脂秤的结果做个比较。其实,不同的方式,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有些体脂秤的结果是否可靠也很难说。如果想准确了解体内脂肪的多少,全身的核磁的检查比较准确些,但不常规做,也比较昂贵,也没有太多的必要。如果有一个简单的方式就可以了解脂肪的比例,那还是很值得期待的,即使是不是那么准确,至少可以做个参考。
我们知道,肥胖的危害主要还是在体内脂肪的增多,特别是内脏脂肪。肥胖症(obesity)公认的定义是体内贮积的脂肪量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并不是指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因此,也有些人认为应该以身体脂肪百分比来定义肥胖,具体标准如下:男性:肥胖体内脂肪百分比大于25%,其中21-25%为临界点;女性:肥胖体内脂肪百分比超过33%,其中31-33%处于临界水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要获得身体脂肪的比例并不简单,需要通过特殊的仪器来测量。目前,用来测量体内脂肪含量的方法也比较多,且复杂,价格昂贵,如有生物电阻抗测定法, 此方法是根据测定生物电阻抗来测量人体脂肪。双能X线吸收法;通过X射方法,具有放射损伤;还有B超法、CT法和MRI等方法,都不简单,要有一定的仪器和设备。
所以,目前临床上我们采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来作为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它便于推广,即体重指数(BMI);
大家对体重指数应该有所了解,它是一个计算公式,具体为: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的平方。目前肥胖标准还不完全统一,不同人种和国家诊断超重/肥胖的标准不一样。我主要以中国指南的标准给大家介绍。如果BMI在18.5~23.9之间为正常;24.0~27.9之间为超重,大于28.0的则为肥胖(女性比男男性范围小1)。虽然这个方法诊断肥胖简单,但是它具有先天的缺陷,也常受到大家的诟病。因为,很多体重指数高的人不一定肥胖,他们的体内脂肪不一定多。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健美运动员,通常体重指数高,但并不肥胖,因为他们体内主要是肌肉,而不是脂肪。所以,体重指数和脂肪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对于正常普通人群,体重指数和脂肪还是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所以体重指数用的比较多。
脂肪一般分为两大类: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而真正对人体有害的是内脏脂肪。所以,大家又提出一个概念—腰围或者说腰臀比,以腰围来评价肥胖和疾病的相关性。多大的腰围我们就认为肥胖,对人体具有危害,各国也不一样。仍然,以中国的标准给大家介绍,通常认为男性腰围大于90cm,女性腰围大于85cm,就属于腹型肥胖,也就是说肥胖相关的疾病风险就明显升高了。
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腰围和BMI,认为这两个指标都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些人认为腰围的影响可能更多。因为,人们发现对于BMI相同,人群腰围的变化是相当大的。而BMI一定的情况下,腰围较高的成年人的不良健康风险增加更明显。
肥胖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以影响全身各个系统;
如呼吸系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易诱发呼吸道感染,增加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消化系统:胆囊疾病(胆囊炎,胆石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脂肪肝和反流性食管炎;心血管系统:冠状动脉硬化性疾病,原发性高血压,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等;神经系统:中风,特发性颅内高压;产科和围产期:妊娠相关的高血压,巨大儿和难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代谢综合征和血脂异常;生殖系统疾病:不孕不育,多囊卵巢,男性性腺功能低下;肿瘤的发病率升高,特别是消化系统肿瘤;其它一些肿瘤的发病率也会增加,如子宫内膜癌(绝经前),前列腺癌,乳腺癌,肾癌等;甚至精神疾病。
下面进入正题,上面两种评价方法并不是直接评价脂肪量。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来了解体内的脂肪量呢?科学家们通过一些研究设计出来两个计算公式来计算体内的脂肪含量或者说比例,一个是基于体重指数,另一个是基于腰围;
身体脂肪%公式一:1.2 × BMI 0.23 ×年龄-10.8 ×性别-5.4
· (男=1 女=0 基于BMI )
公式二:64 −20×身高/腰围(米) 12×性别
· (男=0 女=1 基于身高腰围)
一般用的比较多的是基于BMI来计算体脂比例。但是,最新的一项研究认为基于身高与腰围比的相对脂肪质量比体重指数(BMI)能更好地预测全身脂肪百分比。该研究使用了来自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的数据,开发出模型,同时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测量了全身脂肪的百分比。他们考虑了350多种人体测量指标,得出简单人体测量线性方程式,来估算人体全身脂肪百分比。这两种计算方法是否适合中国人群,我觉得有待进一步验证,因为这两个公式计算的结果也不一样,有些误差。但是,这两个计算公式可以作为简单评价体脂比例的参考。如果作为研究依据,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因为他们没有在中国人群中和实测脂肪比例进行相互的验证。
总之,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可以综合考虑BMI、腰围、体脂肪含量三个数值来评估肥胖或脂肪的含量。如果三个指标都超标,还是很有意义的。如果作为个体,我觉得进行纵向比较也是有实际意义的,对自己的体型/形做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两会重磅!国家级战略减肥!如何判定自己肥胖?(一)
在 2025 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体重管理。
2025年世界肥胖报告
2025 年世界肥胖日主题为“推动系统变革,塑造健康人生”(Changing Systems, Healthier Lives),强调全球肥胖与 NCDs 患病率攀升是多重系统失效的综合结果。许多肥胖防控和管理政策同时有助于降低 NCDs 的影响。肥胖防控行动是实现公共健康福祉的“双赢”举措。
另外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公众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那么如何判断胖瘦?
首先体质指数(BMI)是最常用的方式。量一下自己的体重、身高,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算出的数,就是 BMI。
比如,体重 90公斤,身高 1.7米,那么 BMI 就是 90÷1.7² ≈ 31.1。
针对中国人的体型,判定标准如下:
另外,就是通过测腰围判断胖瘦,如果成人男性腰围≥90㎝,女性腰围≥85㎝,就算肥胖。
最后可以通过测定人体成分分析来测定自己的体脂率来判断肥胖
成年男性正常体脂率15%~18%,肥胖体脂率:超过25%
成年女性正常体脂率20%~25%,肥胖体脂率:超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