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样的体重才算胖?医生告诫:肥胖可引发多种病,重视起来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都觉得“胖”是个相对的概念,你可能认为自己还算健康,体重也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然而,究竟什么样的体重才算胖呢?如果只是凭个人感觉,那可能并不准确。
很多时候,肥胖并不只是外形上的变化,它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肥胖带来的健康风险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高血脂、高血糖、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都是肥胖人群中常见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根源通常在于体内脂肪的过度积累,进而引发代谢紊乱,妨碍了身体各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行。
所以,医生提醒大家,不要等到身体出现明显的疾病症状才开始关注体重和健康问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肥胖对身体健康可能带来的种种影响。
你可能觉得自己体型稍微有点圆润,但是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觉得自己还能应付日常的活动。
但你知道吗,肥胖其实是导致高血脂的一个关键因素。体内脂肪的过度累积,不仅塑造了不理想的体型,还会促使血液中脂质含量上升,从而加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
比如一位体重过重的男性,虽然看起来身体健壮,且感觉身体无大碍,但是长期高脂肪饮食和缺乏运动让他形成了明显的腹部肥胖。
医生在体检过程中发现,他的血脂指标异常偏高,特别是被视为“坏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远超正常范围。
由于血脂过高,他的动脉壁逐渐被脂肪沉积物堵塞,增加了他患心脏病的风险。尽管尚未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但血脂的长期异常已经悄然损害着他的心脏健康。
当人体处于肥胖状态时,脂肪在体内的积累会打乱脂质代谢的平衡,导致脂肪酸更多地被释放到血液中,使得血脂水平偏离正常范围,若持续不加以控制,最终可能会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脂水平越高,动脉的通畅性就会降低,心脏和大脑的供血就会受到影响,这将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所以,管理体重并减少脂肪堆积,是预防高血脂及其相关心血管疾病不可或缺的一环。
谈及肥胖可能引发的健康问题,糖尿病无疑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普遍观念认为糖尿病仅与糖分摄入过多有关,但实际上,多数糖尿病患者的核心问题在于胰岛素抵抗,而肥胖则是加剧这一病理状况的关键因素。
体内脂肪过度累积时,脂肪细胞会释放众多因子,这些因子会扰乱胰岛素的功能,使得血糖难以顺利进入细胞被利用,最终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一位男性因日常缺乏体育锻炼,加之偏好高热量及高脂肪食品,致使体重逐年攀升。虽然他并不常感到渴望水或频繁尿尿,但他逐渐感到精力下降,工作时容易感到疲倦。
根据体检报告,他的血糖水平已高于正常值,医生向他指出,他目前正处于糖尿病的初期阶段。
医生认为,他的肥胖状况显著加重了胰岛素抵抗问题,因此建议他着手减轻体重,并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身体活动。
肥胖如何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具体而言,体内脂肪,特别是腹部脂肪的过量积累,会加剧体内的炎症反应,进而削弱胰岛素的敏感性。
这意味着,为了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胰腺不得不提升胰岛素的分泌量。久而久之,胰岛素的分泌逐渐无法满足身体的需要,致使血糖水平失去平衡,进而步入糖尿病的境地。
尽管高血压的危害广为人知,但肥胖与高血压之间的紧密联系却常被众人忽视。
简而言之,体内过多的脂肪积累,尤其是腹部的脂肪,既加重了心脏的工作负担,也可能直接对血压调控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一位年约四十多岁的男性,其体重已经超出了健康标准,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腹部肥胖。由于工作压力繁重,他经常需要熬夜并参与应酬活动,这导致他的饮食习惯变得极不规律。
近年来,他频繁感到头晕,尤其是在早晨醒来时,有时甚至会出现短暂性的视力模糊或眼前发黑的现象。
在体检过程中,医生发现他的血压值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医生指出,他的肥胖状况是诱发高血压的主要因素。
体内脂肪的累积会促使某些激素的分泌增加,这些激素进而引起血管收缩,最终导致血压升高。
众多研究已经清晰地表明,体重的增加,特别是脂肪的累积,与高血压的风险提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当体重上升10%~20%时,个体罹患高血压的概率会显著提升。
肥胖不仅直接通过加重心脏负荷来提升血压,还会促使体内脂肪细胞释放某些物质,这些物质会对血管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从而进一步推动血压的上升。
因此,减少体重,尤其是腹部脂肪的减少,不仅有助于改善高血压,还能够降低许多与高血压相关的并发症风险。
或许你未曾直接将肥胖与关节疼痛相联系,但实际上,体重的过度增加会给关节,特别是膝关节带来沉重的负担。肥胖会加速关节的磨损,导致骨关节炎的发生。
当关节软骨承受超出其承受能力的重量时,会发生磨损,进而限制关节的活动范围并加剧疼痛,长此以往,可能会严重妨碍日常生活的品质。
一位体重长期超标的男性,在四十岁的年纪就开始感到膝盖疼痛,特别是在上下楼梯时,这种疼痛变得尤为剧烈。
起初,他并未对此给予足够重视,认为这只是普通的关节劳累,但随着疼痛症状的日益加重,他最终决定前往医院就诊。
医生告知他,其膝关节的软骨已经遭受了磨损,初步判断为骨关节炎。医生解释,肥胖是加剧关节磨损的一个重要因素。
超标的体重给关节带来了过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导致关节软骨受到过度挤压,进而引发疼痛以及关节功能受限。
每当体重增加1公斤,膝关节所需承受的压力便会额外增加约4公斤,这对关节健康构成了显著挑战。
因此,保持适宜的体重水平,以减轻关节所承受的负担,不仅有助于降低骨关节炎的发病率,还能延缓关节的退化进程,从而延长关节的使用寿命。
除了肉体上的健康问题,肥胖还可能影响到心理健康。肥胖与诸如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肥胖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大脑,导致情绪不稳定。与肥胖相关的体内炎症反应及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会对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造成干扰,进而提升个体罹患抑郁症及焦虑症的风险。
例如,有一位长期肥胖的男性,他感到自己越来越自卑,情绪波动大,易怒,甚至在工作和家庭中都感到很大压力。
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发现,他不仅面临身体上的肥胖问题,还伴有明显的焦虑与抑郁症状。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开始通过减肥和心理辅导来改善自己,渐渐地,他的情绪变得稳定,抑郁症状得到缓解。
医生解释说,肥胖所触发的炎症反应会降低大脑中被称为“快乐激素”的血清素含量,进而对情绪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肥胖不仅会对身体健康构成多种威胁,还可能使个体面临更高的情绪障碍风险。
通过合理调控体重,减轻体内炎症反应,可以积极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缓解焦虑与抑郁情绪,进而维护心理健康状态。
肥胖不仅仅是外形的变化,它对健康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期。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关节疾病和情绪障碍等,都与肥胖有着深刻的关系。
若未能及时管理体重,肥胖或将演变为慢性疾病的催化剂,对我们的生活质量造成长远的负面影响。
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增加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不仅能预防这些疾病,还能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肥胖带来的疾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汪慧.多种肥胖指标对老年人高血压预测价值的研究,医学研究杂志,2025-02-15
多少斤才算胖?最新肥胖标准出炉,不符合别着急减肥!
如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以及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导致肥胖的人数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人们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导致无论何时何地,不管肥的瘦的都喊着自己需要减肥。那么关于肥胖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大多数人都是把体重当成定义肥胖的标准,认为过了100斤就是胖子了,但忽略了身高或体脂等这些比值。大多数肥胖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下面,小编有几条常见的小方法可以作为关于肥胖的判定标准,帮助我们进行自测。
肥胖的标准有哪些呢?
一、BMI值
检测是否肥胖的方法比较多,其中,BMI值是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肥胖指标,它的算法比较简单:体重(kg)/身高(m)的平方。目前我国成人正常的体重指数范围为18.5—23.9。如果体重指数大于24,判定为超重,如果体重指数大于27才视为为肥胖。
二、腰围
一个人的腰围也可以作为判断肥胖的依据,因为腰围能大致反映一个人体内脂肪分布状况,可作为用于检测人们是否属于中心性肥胖的一个判断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男性正常腰围应小于95cm,女性的正常腰围应小于80cm。如果超过了这个指标,就可以初步判断为肥胖了。
三、腰臀比
除了腰围还有一个判断肥胖的重要指标,就是臀腰比了。算法也很简单,臀腰比=腰围/臀围,一般情况下,亚洲男性的臀腰比小于0.9,女性的臀腰比小于0.8的,若大于这个数,可判断为中心性肥胖。
四、体脂率
脂肪量在全身重量中的占比,一般的分析仪器有人体成分分析仪或皮脂厚度计等。正常情况下,男性体脂率应在25%以下、女性体脂率应在30%以下,若体脂率超过了,则可视为肥胖病。
上文小编一共给朋友们介绍了四条关于肥胖的标准,大家可以自行测试自己的体重处于什么状态,如果体重开始超过标准状态,朋友们应正面看待并积极控制。避免放任不管,成为肥胖人士,对身体健康或生活造成影响。若真的形成肥胖,也应避免过度节食来减肥,会损害身体健康。
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多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平时可根据以上标准进行自我测试,自我节制,能有效避免肥胖。
“肥胖”是糖尿病的代名词?很多人都误解了,看完你就懂了
大家在谈论糖尿病的时候,好像总是不得不提一个词''肥胖'',是的!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可是呢!糖尿病和体重的关系,很多人仍然存在不少误区。
据有关专家解释,糖尿病的根本是代谢异常,而代谢直接影响着人的胖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变化是病情变化的晴雨表。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糖尿病这样,对体重有如此明显的影响。有的人忽然变得能吃能喝,体重却不增反降,自以为是减肥成功了,可一体检就傻眼了,原来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压高,担心自己得糖尿病时,旁边却有人宽慰他:“没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见,在与体重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少误区。
第一类型:糖尿病“胖瘦皆有”
1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型则胖瘦皆有。一般来说,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医院查一下血糖。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因此,1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游离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岛素抵抗。
而在2型糖尿病的瘦患者身上,胰岛素抵抗似乎没有那么明显。但这类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差,病程长,体内胰岛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体重有所下降。有些人认为,1型糖尿病患者变瘦,就是转成2型了,这是不对的。1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免疫和遗传,而2型糖尿病多是在遗传背景下由不良方式引发的,所以,二者并不会互相转化。
第二类型:糖尿爱“瘦”
我们所说的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吃饭多、喝水多、排尿多,体重减轻),主要出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这类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为胰岛素“绝对”不足。胰岛素缺乏,人体就不容易储存能量,于是就会消瘦。这类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发病后体重明显下降。
外瘦内胖更要警惕糖尿病
中国及所有亚裔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并不高,但为何糖尿病的发病率却一路走高呢?这涉及到一个问题——腹部脂肪。有些人看起来不胖,但其内脏脂肪细胞的数目和脂肪容积却很高,表现“外瘦内胖”。这类人的一个特点就是腰围较大或腰、臀比较大,因此也被称为“腹型肥胖”或“向心型肥胖”。他们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如果不采取限制饮食或增加运动等措施减少内脏脂肪堆积,则可能使胰岛素细胞受到损伤,从而促发糖尿病。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