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呼吸急促(胖的呼吸有点急促)

文章目录:

真不是吓你,肥胖也是一种病!九个危害了解下,早减肥早健康

说到肥胖,大家伙忍不住吐槽,我也不想这么胖,就是瘦不下来,再胖下去可怎么办啊?接着换个减肥的话题,大家又说,瘦不下来、控制不住嘴、好吃得太多,嘴上说着要减肥,有人喊吃饭,立刻欢快地跟上去,说好了只吃一小口,结果忍不住吃了一整碗。也就是说,其实大家都意识到自己胖,但就是没有办法瘦下来,甚至有网友自嘲“我说减肥就是为了吓唬身上的肉”。

还真不是吓你身上的肉,肥胖也是一种病!

一、肥胖的九大危害,了解一下

1、研究发现,肥胖和死亡率有关,BMI指数大于35的人,死亡风险比普通人高40%,预期寿命减少7年。

2、肥胖的人从10岁开始血管变硬,这就意味着他们要更早地患上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血栓、脑梗的风险更高。

3、脂肪会包裹住心脏,导致心脏负担加重,经常感觉呼吸急促、胸闷,心跳速度快,容易引发冠心病、心衰。

4、肥胖就像糖尿病的代名词,患上糖尿病的几率很高,很多糖尿病患者是大胖子,BMI指数在23-31的范围内。

5、脂类物质会填满肝脏细胞之间的空隙,诱发脂肪肝,最后还有十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肝炎,并继续向肝硬化发展。

6、睡觉喜欢打呼噜,鼾声震天,有时会突然中断,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情况非常危险,说明有短暂的缺氧现象,容易损伤脑细胞发生猝死。

7、增加患癌风险,男性患前列腺癌、胰腺癌、大肠癌风险增加,女性患卵巢癌、胃癌、乳腺癌风险增加。

8、骨骼关节常年负担重,容易变形、疼痛,加快关节病变,而且随着身体衰老,对关节的压力进一步加重,骨折的次数也会增多。

9、进食的“三高”食物会增加肾脏代谢负担,破坏肾小球的过滤能力,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容易引起肾病。

看上这九大危害,身上的肉是不是吓得抖了抖,别慌,自己说胖不是真的胖,用公式算一算才知道到底胖不胖。

二、一个“合格”的胖子,要满足两点

①BMI指数大于28

BMI指数=体重(kg) ÷ 身高(m)的平方

如果得出的数字大于24,属于超重,大于28就是肥胖。

②男女量一量自己的腰围

男:大于90cm,女:大于85cm,测量的时候身体放轻松,不要挺起肚子,也不要刻意地吸肚子,用皮尺贴着腹部最胖的地方测量。

如果以上两点满足了其中一点,就可以算是大胖子了,要尽快减肥,减少身上的危险因素,但是减肥不能盲目,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切勿操之过急。总的来说,离不开“管住嘴,迈开腿”六个字。有的人可能会说了,我运动了,我也管住嘴了,为什么还是瘦不下来?原因或许在这里!

三、天天减肥,为何瘦不下来?答案揭晓

健身方式不对,太过单一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深蹲、瑜伽,如果体重基数大,应做力量训练,比如说举哑铃、仰卧起坐、高抬腿等等,刺激局部脂肪燃烧。另外,减肥不是一项运动练到底,可以三四个项目综合运动,有氧和无氧相结合。

健身频率不够,经常偷懒

简单来说就是你偷懒了,今天练,明天不练,后来想起来再练,这样肯定不会有效果,还容易导致减下去的脂肪又反弹回来,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力气才能减掉,所以,减肥一定要坚持,每天保持健身频率,不用过度,有些出汗即可。

睡眠时间少,会增加脂肪

这一点很多人忽略了,认为减肥就是饮食和运动的事,和睡眠无关,殊不知睡不好也会让你发胖。因为在睡眠时身体会分泌瘦素,睡眠少或睡眠质量差,瘦素就会减少,从而影响减肥效果,而且睡不着时更不容易感觉饥饿,会控制不住吃宵夜、零食。

瘦不下来是有原因的,同样是减肥,不同的人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有的人坚持一年半载成功瘦下来,有的人半途而废越减越肥,减肥不是嘴上说说而已,付出行动才是关键。

如果你缺少减肥的动力,也可以建立奖惩制度,和好朋友一起减肥,谁先完成目标,就可以获得红包,当然,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减肥,可别奖励自己吃一顿大餐,让热量又超标了。

什么是腹型肥胖?腹型肥胖会有哪些危害?

肥胖是全球范围的健康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肥胖问题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大家也都知道,肥胖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当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就属于肥胖。但其实,即便体重不超标,也有可能是肥胖。家庭医生在线编辑提醒,大家需要警惕腹型肥胖,主要表现为腰围超标,它可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不得不防。

什么叫做腹型肥胖?

肥胖有两个测算标准,首先就是大家都知道的BMI,也就是体重指数。计算方法是用体重(单位公斤)除以身高(单位米)的平方,国际上认为BMI超过25属于超重,超过30则为肥胖,对中国人而言,理想BMI应在20-22之间。

至于腹型肥胖,主要测量数据就是腰围。我国成年男性的腰围应在90厘米以内,女性腰围则不宜超过80厘米,否则即便体重不超标,也可认为是腹型肥胖。还可以计算腰臀比,男性数值大于0.9,女性数值大于0.85,也属于是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会带来哪些危害?

据了解,目前在我国,腹型肥胖患者出现明显增多的趋势,走在大街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个顶着大肚子的人,除了少量的孕妇以外,其实大多都是腹型肥胖的患者,或者说潜在患者。

大家都知道,肥胖是一种疾病,可带来一些列的相关并发症,严重甚至可以致死,与普通肥胖相比,腹型肥胖患者由于腹腔内脂肪含量更多,因此其危害性也会更高。

首先,腹型肥胖可以诱发脂肪肝,腹型肥胖患者会出现内脏脂肪超标的现象,这些脂肪进入消化系统时,会对以肝脏为代表的器官带来损害,从而引发脂肪肝。

其次,腹型肥胖患者也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这是由内脏脂肪太多导致的新陈代谢紊乱以及脂肪肝所导致的。

此外,腹部脂肪过多还可能会压迫到肺部,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和困难的现象,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进而出现全身乏力、免疫力下降甚至诱发高血压。

为什么现在腹型肥胖的人越来越多?总的来说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体力活动等都有关系,就目前而言,不良饮食习惯以及久坐不动都是导致腹型肥胖的原因之一,大家一定要引以为戒,平常一定要少吃多动,控制体重的同时也要防止腰围不觉一天天增加哦~

专访|佑安医院李侗曾:感染后半年内通常不会再次感染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白波

新冠病毒感染者数量持续增加,患者对自身病情如何把握?高烧不退怎么办?什么情况下应该就医?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采访了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他表示,60岁至80岁人群要考虑基础病情况,60岁以下人群基本不用去医院。持续高烧如果超过三天就需要就医。感染后再感染的风险与自身免疫力和间隔时间相关,通常感染后半年内不会再次感染。

60岁以下人群基本不用担心

“哪些人需要去医院?现在这是应对疫情的关键。”李侗曾说,国家卫健委强调分级诊疗,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在家休息,自己对症处理即可。

他指出,判断风险高低,主要依据年龄、基础病和疫苗接种三方面因素,其中最重要、最简单的就是年龄。今年上半年的香港疫情中,80岁以上老人未接种疫苗和接种第三针疫苗的病死率分别为16.48%和1.2%,相差16倍之多。

李侗曾说,80岁以上老人全程接种疫苗可以大大降低死亡风险。60岁至80岁之间人群则要更多参考基础病情况。如果基础病比较稳定,无论是否用药,都可以先居家观察。但一定要密切观察,高血压患者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监测血氧。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如胸闷、憋气、呼吸急促、血氧下降,或感到意识模糊,高烧38℃以上超过三天没有缓解,都要及时去医院就医。

“60岁以下人群基本没有问题。但如果基础病已经非常严重,肯定也要去医院;如果有基础病但比较稳定,也没问题。”李侗曾说。

高烧持续超过三天应就医

新冠感染后的持续高烧使一些患者感到压力。李侗曾再次强调,新冠感染后高烧比较常见,但一般不超过三天。他表示,新冠感染后高烧可以达到39℃甚至40℃,确实很难受、很痛苦,也让人很担心。退烧后如果感觉身体状态比较好,那就也没什么问题。

“如果高烧超过三天没有好转的趋势。比如第二天、第三天烧到39.5℃,第四天还是39.5℃;发烧的间隔时间也没有延长,原来4小时到6小时一烧,到第四天还是,就应该去医院查一查是什么问题。”李侗曾说。

从身体状态来说,如果退烧之后身上还是很乏力、很虚弱,也应该尽快去医院看看。儿童退烧后如果仍然嗜睡、吃得不好,或者频繁呕吐,也应及时就医。

肥胖人群无须担心重症

在疫情暴发初期和德尔塔变异株流行时期,国际多项研究显示BMI(身体质量指数)超过30的人感染新冠后死亡风险较高。那么,目前新冠感染后的风险高低是否也与不同体质相关呢?

李侗曾说,在原始毒株和德尔塔毒株流行期间,肥胖人群确实被列为高风险人群,感染后发生重症的可能性较高。但是,在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流行阶段,包括老人在内的所有人群,感染后发展到肺炎的风险都很小。肥胖人群如果年龄不大,基本上也不会有问题。

“老年人感染奥密克戎后发展到重症,也都是因为本身的基础病。单纯因为新冠病毒得肺炎,占比非常低的。老年人因为肺炎导致重症的也就1%,绝大多数人是由于基础病导致重症的。”李侗曾说。

感染后半年内再感染风险非常低

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极强。感染过之后,是否意味着具备了一定的抵抗力?再感染的风险有多大?

李侗曾指出,感染后再感染的风险主要与自身免疫力和间隔时间相关。“感染过以后,半年内肯定不用担心再感染了。老年人、婴幼儿再感染的风险比较高,但基本上也是在感染过三个月、半年以后。对年轻人、免疫功能正常的人,基本上半年内再感染的风险是非常低的,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再次感染的风险也与病毒进一步变异的情况有关。李侗曾指出,未来,病毒变异越明显,再感染的风险就越大。

在自身年龄、基础病等条件之外,疫苗接种已成为减少新冠病毒危害的最重要“变量”。李侗曾也强调,感染前接种疫苗或者感染康复后再接种疫苗,都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再感染的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