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毫米的肠息肉,2年后变成肠癌!医生坦言:3大教训值得反思
今天消化内科来了一个病人,他在2年前被查出了多个肠息肉,最大的一个有5毫米,当时消化科医生建议在肠镜下切除这些息肉。
肠息肉
但是这个病人当时因为听说做肠镜会很难受,而且还需要喝清理肠道的药物,考虑到自己没有啥明显的症状,所以就拒绝在肠镜下切除息肉了。不过医生嘱咐他,要定期复查。
一眨眼,2年过去了,这个病人在看到一篇关于肠息肉的科普后才想起来自己已经好久没有复查了,于是就去医院复查。复查后,发现原来的肠息肉变大了,而且还有一个息肉高度怀疑恶变了。做病理检查的时候,发现是肠癌!
如果这个病人在2年前就选择切除息肉,那也就不会有2年后的息肉癌变了。很多人做肠镜被查出息肉后,有的医生建议切除息肉,有的医生建议观察。那被查出息肉后,应该怎么应对呢?今天医者良言一文解释清楚。
1.五毫米的肠息肉,在2年后变成了肠癌,哪3个教训值得我们反思?❶不要因为治疗手段给身体带来不适就拒绝治疗:
肠镜检查
做过肠镜的朋友估计都知道这个检查是比较痛苦的,肠镜在往前推进的时候,是需要根据肠道的蠕动、收缩逐渐往里去的,虽然在做肠镜期间会使用某些减轻痛苦的药物,但是即便如此也是很难避免出现不舒服的症状。
肠道长息肉了,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肠镜下切除息肉,这种方法不仅痛苦小,而且创伤也小、恢复快。当然了,这个痛苦小是和肠镜没有出现之前对比的,那个时候切除肠息肉只有做开腹手术。
一般来说,医生建议做某种治疗,都是经过权衡过的方案,这个方案多数也是最优解,我们不能因为治疗手段给身体带来痛苦就不治疗。
❷要重视医生的建议:
我之前遇到过很多病人,他们哪里不舒服就去网上查,对于医生的建议,他们也是半信半疑。
我们要明白一点,大医院的医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很多都是研究生毕业,可以说在自己的领域是比较专业的。千万不要认为懂一点皮毛就质疑医生的治疗方案。
现在的网络比较发达,要查什么东西也比较方便,但是医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科,我们并不能因为了解一点医学知识就不重视医生的建议。
❸坚持学习:
查资料
就像本文提到的这个病人,他如果在被查出肠息肉的时候,能及时去了解、学习一下肠息肉的相关知识,那也不至于把肠息肉拖延成肠癌。
人一旦对某种事物不了解,那就不会心生敬畏。就拿很多慢性病来说吧,如果这类患者能在确诊的时候,及时主动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认识到慢性病的可怕之处,那肯定就会去重视自己的疾病。
不用别人催促,他们自己都会主动去按时吃药 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 定期复查。
因此,坚持学习是比较重要的一种习惯,它能让您对疾病有清楚的认识,从而去重视自己的疾病!
2.关于肠息肉,您到底了解多少?单纯从肠息肉这个词语来看,它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即肠和息肉。息肉在英语上被称为polyp,“息”的意思就是多出、盈余的意思,息肉就是指多余的肉,所以人的粘膜表面上多余的突出的赘生物都可以称之为息肉,比如胃息肉、肠息肉、胆囊息肉等。
息肉的本质可以是炎症、增生、肿瘤,可以是良性肿瘤,也可以是恶性肿瘤。所以一般来说,如果被查出了息肉,需要明确息肉的性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下一步的治疗。如果考虑息肉是炎症、增生或者良性肿瘤,那就可以先不用处理,定期复查就可以。如果考虑息肉是恶性的,那就需要尽快切除。
不过现在各种内镜都比较发达了,就拿肠镜来说吧,如果在做这种检查的时候发现了肠息肉,那可以直接摘除,并且取一块组织做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
要明确息肉的良恶性,最准确的方式就是取一块组织做病理检查。可能会有一些朋友觉得,如果医生的临床经验丰富,那就可以直接通过息肉的外表判断良恶性,所以做病理检查就没有太大的必要,其实这种观点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医学相对来说是比较严谨的科学,它容不得有失误,也容不得去猜。如果有100个息肉,你判断了99次都正确了,那还是有一个判断错了,这个病人就相当于误诊了,很有可能会因耽误治疗而酿成一场悲剧。
可能大家比较疑惑的是,同样是息肉,为何有的医生建议直接切除,而有的医生建议定期复查呢?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可能是正确的,具体的需要分情况而定。
假如肠息肉比较大,那相对来说,癌变的风险也比较大,所以医生可能会建议直接切除。如果肠息肉的直径不大,外观看更偏向良性的,那可以选择不切除,采取定期复查的策略,以此观察息肉的变化。
被查出肠息肉,不管当时是否选择切除,都需要定期复查。切除了肠息肉,并不是说就一劳永逸了,它还有可能会再次长出来。
我遇到过很多肠息肉的病人,他们当时摘除了肠息肉,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肠息肉又长出来了,切除肠息肉就好像割韭菜一样,一直切除一直长。
要想降低肠息肉长出来,那就需要从它的病因下手。肠息肉主要和肥胖、吸烟、遗传、饮食等有关。我们能做的就是控制体重、健康饮食、去除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戒烟酒、少吃红肉、少吃烧烤、少吃油炸类食物,适当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如果被查出肠息肉,那就需要先评估息肉的良恶性,可以在内镜下摘除,同时做病理检查,然后定期复查肠镜。如果息肉比较小,也可以暂时不切除,但是需要注意定期复查!不过话说回来,肠息肉能切还是切!如果肠息肉是恶性的,并且已经转移了,那就按照根据肿瘤的病理分期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
我是医者良言,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健康知识,做你身边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对你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需求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吧!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肠子长息肉了,有人还后知后觉
大路最近大便总是带血,且血色多为鲜红色。起初他以为只是痔疮没太在意,前几天却开始出现腹痛。他赶去医院检查,结果电子结肠镜显示,距肛门口约55cm的结肠可见一直径约0.4cm的息肉,表面充血,需要手术切除。
大路懵了,怎么好端端的就长息肉了呢?还要动手术,感觉很严重啊,难不成之前大便带血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引起结直肠息肉的病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运动习惯的改变,胃肠道息肉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病。
导致胃肠道息肉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其中之一。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生长在胃粘膜表面的革兰阴性菌,在我国的感染率高达56%,人类是它的唯一传染源。有学者最新发现,幽门螺旋杆菌能够增加肠息肉发病的风险。
其发病机制主要在于,幽门螺旋杆菌能导致胃泌素分泌增加,胃泌素会刺激胃肠道黏膜的DNA、蛋白质、RNA的合成,从而促进胃肠道黏膜细胞的生长;同时胃泌素还可以通过对胃酸分泌量的影响间接改变肠道菌群的变化,从而促进肠息肉的发生。
此外,肥胖与结肠息肉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肥胖可以通过改变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导致结直肠息肉的出现。因此肥胖的患者要积极控制体重,减少结直肠息肉的发生。
肠子长息肉了,身体会发出警报肠息肉常无任何自觉症状,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有症状,而且这些症状也缺乏特异性。因此,要确诊肠息肉还得依赖结肠镜检查。
在有症状的人群中,大便带血或黏液血便是其多见症状,血并不与粪便混合,或在粪便表面;血色暗红,量不多,夹有粘液,有时忽然大量出血;长时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贫血。位于直肠的较大息肉可以引起大便次数增多或肛门有下坠感,部分息肉在大便时可脱出肛外。个别情况,结肠息肉有可能引起肠套叠、腹绞痛。
肠息肉会发展成癌吗?随着现代人饮食习惯的改变,经结肠镜检查后发现大肠息肉的患者越来越多。根据息肉的特征可分为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等。
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分布以远侧大肠为多,一般均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不发生恶变。
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常为多发性,多数较小,直径常在1厘米以下,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增大。
腺瘤性息肉则是公认的癌前病变,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管状腺瘤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径<1厘米,癌变率在1%~20%左右;若直径>2厘米,其癌变率达30%~50%左右。
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较大,直径>1厘米,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不早期治疗处理往往会癌变。混合型腺瘤是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
原则上,一旦发现有息肉,一般情况下,医生会根据病理性质决定是否需要切除。而某些良性的息肉,长大后也会有腺瘤化的可能,还是切除为好。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武爱文主任认为,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则癌变率越高,因此通常建议切除,且后续每年都要复查结肠镜,确保息肉不再复发。
可见,对肠息肉的治疗原则,即较小的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由于其癌变潜能较低,可暂不作处理。但对于较大的息肉,以及经组织学证实为腺瘤性息肉者,为了避免进一步引起出血、梗阻或癌变,应予以行切除治疗。
常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下息肉摘除术、黏膜切除术、微波、激光、手术治疗等等。如目前最主要治疗方法主要是结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此种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可操作性强、创伤小、安全性高、较易恢复等特点,目前成为主要的治手段。
肠息肉最易缠上三种人随着息肉—腺瘤—癌的序贯演变学说成为共识,肠息肉的早发现、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以下高危人群,更应该提高警惕心。
饮食习惯不好的人
国内研究表明,高脂饮食是大肠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因为油脂促进机体胆汁的分泌,胆汁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转变成的次级胆酸对结肠隐窝上皮细胞有细胞毒作用,致使结肠上皮细胞受损并过度增生,逐渐形成结肠息肉。
规律的早餐、高频次摄食蔬菜、豆制品和水果可降低大肠息肉的发病风险。这是因为水果蔬菜中富含叶酸,它能保持DNA稳定,是腺瘤性息肉病因学的影响因素之一。矿物质、维生素D、锌元素更是抑制肠癌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久坐不动的人
与食用富含纤维食品机制相似,运动可以增加肠道蠕动、减少毒素的吸收和对肠黏膜的损伤。研究表明,每周坚持体育锻炼≥4次者与不进行体育锻炼者比较,能够降低大肠息肉的发病风险。
因此,建议选择散步、快走、慢跑、打太极、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3~5次运动,并且每次运动至少保证在30分钟左右,更加科学合理激活身体机能,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肠息肉出现的风险性。
痔疮不及时治疗的人
痔疮是肛肠科中最常见的疾病。不同分期的内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为粪便附有鲜血或便后滴血。但若是持续性的便血则要引起足够的注意,考虑是否为肠息肉。例如直肠低位息肉的典型症状就是无痛性大便出血。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与粪便相混。
对于此类患者,除了日常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少吃红肉及辛辣、腌制食品之外,更重要的是及时前往医院做肠镜检查,尽早排除危险因素。
随着人们对胃肠道肿瘤重视程度的增加以及胃肠镜检查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肠息肉被发现。
肠息肉是肠道黏膜向腔内突出的隆起性病变,而腺瘤性息肉则被公认为癌前病变,是结直肠癌的主要危险因素。高风险肠息肉患者应主动进行结肠镜检查,从而提高肠息肉的检出率,降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率。#清风计划##肿瘤科普排位赛##39健康超能团#
参考资料:
[1]刘春萌,李志婷.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S2).
[2]龙思丹,季双双,姚树坤. 肠息肉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与生活习惯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0(04)
[3]叶倩云,刘凤斌. 大肠息肉发病相关风险因素及方法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03).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一旦身上长有这种“息肉”,十有八九会癌变!千万别拖成大病!
健康时报
肠息肉是息肉的一种,指的是我们肠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包括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多发生在中年以后,大约有25%~80%的发生率。
临床上,息肉既可单独出现,也可成千上百的聚合。多数息肉是无害的。但是一查到腺瘤性息肉,就要格外引起注意,是癌前病变的一种,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有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
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已经被公认为遗传性结肠癌的一种癌前疾病,可恶变为癌症,也有人称其为癌过渡阶段,如果不及时诊断适时治疗,多数患者最终将发生癌变。
此外,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大肠癌。
一般来讲,从息肉到癌变,平均要5~15年。在这阶段,通过肠镜进行息肉切除,能大大降低大肠癌的发生。即使息肉部分癌变,如果癌细胞尚处于大肠内最表浅的一层(即黏膜层),也可以在内镜下切除,达到治愈的目的。
因此,一旦发现,还是谨遵医嘱,
小心久拖会拖成大病。
不过说到底,人们还是最惧怕肠息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肠癌。
肠癌发生前身体会伴有4种异常
异常1:大便形状改变
大便形状发生改变是肠癌的一个重要信号, 平时要多加留意。
当便便变细或稀烂时,就很可能不正常了。因为正常的直肠和肛门,它必须要有一定的直径,所以大便排出来比较粗。
相反,突然间变细或稀烂,就有可能肠道长有肿瘤,压迫到了便便。
异常2:腹痛
多数肠癌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部不适等表现,尤其进食后,疼痛异常加重,还可能伴有间歇性腹泻或便秘。
一般情况下,右半结肠癌疼痛 常反射至脐上部;左半结肠癌疼痛 常反射至脐下部。
异常3:排便改变
肠癌会导致排便习惯发生改变,如腹泻、便秘,或二者互相交替;排便次数增加或减少;排便时可能腹部绞痛,便后缓解。
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但如果你超过4~5次,就一定要小心了。
异常4:放屁次数增多
如果动物性蛋白质或脂肪的摄入量太多时,超出了小肠消化吸收的范围,进入大肠这个“发酵罐”中,过多的营养物质就会导致菌群失调,大量合成胺类物质,胺即致癌物。
肠息肉患者要做好5点
肠息肉患者,平日里做好这5点,肠道健康,癌症不来扰!
第一点:戒掉烟酒瘾
第二点:多食膳食纤维
第三点:运动增加肠蠕动
第四点:少宵夜刺激
第五点:重视肠镜检查
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隔两三年,做一次肠镜。
温馨提示:体重过于肥胖者;经常性腹泻,且连续3个月以上的人;经常吃高脂、高热量食物、生活不规律、吸烟嗜酒、熬夜、情绪不稳定的人,更要重视肠镜检查。
本文资料:
①综合:消化社区、肛肠圈、三甲传真
②2018-03-09健康时报《大于2厘米的大肠息肉要留意》
③2016-09-06健康时报《大肠息肉是典型的癌前病变》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