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和体能(肥胖与体质的关系)

文章目录:

肚子越大,脑子越慢!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控制体重,还能保护大脑

据保健时报消息

本报记者 燕声

肚子越大,脑子越慢

大腹便便除了是慢性病的致病因,还会让大脑老得更快。近日,来自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汉密尔顿健康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研究指出,每增加9.2%的体脂肪率或36毫升内脏脂肪,认知功能就会加速衰老1年。

01人越胖认知功能越差

这项历时8年的研究,共计纳入了来自加拿大的近1万名受试者。研究者排除了有心脑血管病史(包括脑卒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及其他心脏疾病)的患者,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对受试者进行了体脂肪含量分析,并通过核磁共振成像评估了近7000名受试者的内脏脂肪体积,获得精准的脂肪分布及含量数据。在认知功能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数字符号替代测试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对受试者进行综合评估。

总的来说,研究人员发现女性的整体体脂率(35.6%±8.1%)高于男性(25.1%±6.8%),但男性的内脏脂肪含量(83.6±39.8毫升)却比女性受试者(61.4±30.3毫升)更高。

研究人员进一步对体脂/内脏脂肪含量最多及最少的两组人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认知功能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发现,体脂率及内脏脂肪含量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脑血管损伤方面,研究者也得到了类似结论,脂肪含量与脑血管损伤存在显著正相关。那么,体脂及内脏脂肪含量与神经认知功能是否也存在相关性?研究人员分析发现,受试者每增加9.2%的体脂肪率或36毫升内脏脂肪,认知功能评分下降0.8,即相当于认知功能加速衰老1年。相比于体脂率最低人群,体脂含量最高的人群,认知功能评分下降2.0,即对应认知功能加速老化2.8年。

02肥胖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总的来说,这一研究证实了过度肥胖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这一相关性并不依赖于受试者受教育程度、肥胖导致的心血管风险及脑血管损伤。

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肥胖症可能会引起神经退行性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柳叶刀》神经病学子刊上一篇综述阐述了肥胖对神经的影响。论文显示,肥胖与神经功能障碍(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疾病)有强相关性。中年时就肥胖者,将来痴呆风险更高。

此前,波士顿大学医学院报告,腹部脂肪含量较高的中年人脑容量特别是海马体的容量也较小。海马体位于大脑深处,因为它负责学习和记忆的功能,因此也被人称为“大脑的打印机”。肥胖的人的海马体明显要比纤瘦的人小。

一项包括500名参与者的脑扫描研究进一步证实,中年超重或肥胖人群大脑中白质的容量会明显少于苗条的同龄人。这种影响在中年人中非常明显,肥胖可以让大脑年龄老10岁。

03坚持锻炼能保护大脑

对于控制肥胖,众所周知,管住嘴、迈开腿是较为科学的方法。其中,运动不仅有利于控制体重,还能保护大脑。

爱尔兰学者发表的研究发现,人一胖,脑血流就明显减少,而多运动可解危。较高水平的体力活动有助于消除肥胖对脑供血的不良影响。

研究者建议,每天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活动至少1.5~2个小时,包括进行一些让自己比平常呼吸急促些的运动,比如快走或骑自行车。此外,任何体力活动的增加,尤其是渗透到每天或每周的行为习惯中的那种,比如从事园艺等,均有助于改善脑部供血。

体育锻炼还能保护大脑。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了体育活动对预防痴呆症的益处。美国一个退伍军人健康管理数据库中的数据分析显示,与体能最低人群的发病率相比,体能最好的人群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要低33%。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每周大部分时间采取快走的锻炼形式,每周走两个半小时或以上,或可达到最佳的锻炼水平。

肥胖使战斗力下降!美陆军升级作战体能测试

美国战略之页网站1月5日发表题为《消耗:肥胖使部队战斗力下降》的报道称,美国陆军和整个美军都面临着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即士兵超重,无法继续服役,而且新兵当中有越来越多的人(男兵中的47%,女兵中的59%)可能体重太重,无法进行基本训练,看来也没有能力减掉足够的体重,以使自己合格。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军尝试了许多解决办法,因为这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不断恶化的问题。最新的解决方案是基于自2001年以来所有战区部队的陆军作战体能测试(ACFT)。

2018年10月,美国陆军开始进行ACFT测试的实地测试,以确定失败率可能是多少,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测试前的准备训练,或者ACFT测试本身。到2020年10月,通过ACFT测试将成为强制性规定,不能通过的将因体力不支被开除。陆军预计会损失一些军人,就像过去一样,当时陆军实施了新的体能标准,以应对战区许多军人明显的体能不足。

报道认为,ACFT只是解决了问题的一个原因而已,说明为什么在身体、品德和教育方面有资格参军的美国人数量继续减少。这个问题已经存在了20多年,问题的解决看来遥遥无期。然而,与此同时,陆军从最近(和过去)的作战经验中了解到,在战区,体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因此,不管合格的新兵多么少,一些政策都不会改变。

这种对低体脂的强调是因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人变得非常肥胖和体形不佳。目前有3400万适龄入伍的美国人(17至24岁)。但由于糟糕的生活方式,其中只有28%的人(950万)身体合格,可以服役。ACFT测试满足了在战区生存所需的对适当体力的要求。

报道称,这不仅仅是美国的问题。所有西方国家(包括日本和韩国)都在招兵和新兵训练后保持训练标准方面遇到类似问题。就连中国也面临这个问题,因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中国家庭突然变得富裕起来。孩子们有更多的食物、更多的电子游戏,还有更多的孩子生活在城市地区。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扎心了!你为什么越锻炼越胖?原因在这……

资料图:跑步的人们。陈骥旻 摄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25日电(李赫)中午跑步回来,赵路从办公桌上拿起一份文件,读了起来。他一页一页翻着,表情有些僵硬,最后叹了一口气,靠在了椅子上。那份文件还握在手里,这不是处分公告或是罚款通知,而是他今年的体检单。

其实他的身体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只不过微微发胖的他从去年的“两高”正式步入“三高”人群的行列——在他过去一年都坚持路跑的情况下。

让他不能接受的不是身体的日渐“油腻”,而是一年间,无论酷暑严寒,还是阴雨雾霾,他都在午休时间坚持的路跑,丝毫没有像预想中那样帮助他“减负”,更没有阻止他血脂的上升。

资料图:健步走也是广受欢迎的健身途径。张勇 摄

于红也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养成了运动的习惯,早晚各7到10公里的健步走成了每天的必修课,而她的目的很简单,希望可以通过运动把体重降下来。可坚持了一段时间,体重秤上的数字不降反升,让她满是哀怨。

通过采访专家,记者发现了运动健身这一“良药”在他们身上“失灵”的原因。

根据北京体育大学常年从事运动健身的鲍克老师观点,减肥或减脂,简单说就是一个消耗多摄入少的过程,如果运动强度达不到消耗掉多余摄入的水平,那这样的运动一定不会产生太大效果。

资料图:健身瞬间。韩冰 摄

这也直接解释了赵路的坚持没有起到效果的原因——他在路跑过程中,几乎“成功”回避了一次有效运动所要求的所有要素。

每天五公里的路跑,看似运动量并不低,但用赵路自己的话说“比快步走快不了多少”。这样的运动强度,对于他的降脂诉求来说,明显是不达标的。

同时,他不仅没有控制饮食,反而“运动过后胃口特别好”。并且对油盐糖脂的摄入毫无顾忌。

高热量食物。李靖海 摄

鲍克解释说:“最简单的说,就是他的运动即使能给他带来体成分的变化,但是他不合理的饮食也会造成他现在的结果,更别说他运动的量太小了,消耗量根本比不上摄入量。”

运动健身专家赵之心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我们要问一句话,就是从事运动的人,是不是仅在生活方式里头增加了一项运动,但其他的方式注意了吗?比如说什么该少吃什么不该吃,必须要严格的控制,没有这个概念,那运动的消耗瞬间又被一顿饭补充回来,有时反而摄入比消耗更多,那肯定还会是导致一些问题。”

而对于运动量的问题,赵之心告诉记者,一次运动需要达到一定强度或者量的要求才能够对人的身体指标产生影响:“你达不到那个运动强度,身体就不会启动调节机制”。

资料图:散步中拍照的人群。石小杰 摄

这也就回答了于红的困惑。据她的介绍,每天步行的路程虽然不短,但基本都是没有强度的散步:“有时还停下来看看风景、拍拍照”。

在强调运动量的同时,赵之心还指出了运动适应性的概念。

他举例说,他曾经接触过一个坚持了20年健步走运动的训练者,20年前,刚开始运动的时候,他的身体指标有了明显好转,“三高”都得到了控制。但是近来尽管他仍旧在坚持,但现在又出现了高血压、脂肪肝,血糖也在出现问题。同样的坚持,也注意控制饮食,为什么越来越不灵了?

“除了一次训练的强度,还要注意一个阶段的强度,”赵之心介绍说,“常年做同一个强度的训练,一定会失去原有的训练效果,那么这个时候就涉及到运动模式和运动强度的改变。”

资料图:运动的老人。中新社记者 张瑶 摄

根据他的解释,当达到一定强度后,运动会对人体指标产生影响,同时人体也在对运动产生适应。

长期坚持运动的人在逐渐对运动强度甚至运动方式产生适应性后,这样的强度或方式就不能够再身体指标产生影响,就需要改变运动强度或者运动方式。这也是另外一些人长时间坚持运动以后,效果会有“反弹”的原因。

这是他们的故事,却不只是他们的困惑。

运动健身如今已是潮流,从个人爱好逐渐转变成一种广受欢迎的生活方式,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对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运动健身保持或改善身体状况。但与之相配套的运动健身知识甚至是常识却并不普及。

资料图:肥胖也可以视为身体正处于一种病态。范丽芳 摄

在采访过程中,专家们都不约而同的提出了同一个概念。

鲍克在采访中说道:“人无论是肥胖还是三高,都属于疾病。运动可以预防或者帮助改善身体情况,但运动并不能治病。”

而赵之心则在采访一开始就提出,大多数人对运动的理解存在偏差。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如果因为身体有了问题而去做运动,根本不叫健身。而是应该称作康复性训练。比如你有高血脂、有高血压、你超重,那你就是病人,或处在一种病态,那么你去运动的时候,就应该叫康复性训练,根本不能叫健身。现在很多人运动都是盲目的。”

他表示,健身应该是身体健康的的情况下,通过运动来提高身体机能。与现在很多人因为身体出现问题而参加运动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资料图:高强度训练。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上升到更高的领域,目的在于提高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的训练属于专业体育范畴;而普通人群所需的康复性训练或健身,则属于大众体育范畴,也就是以运动的途径,帮助改健康状况。

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国家的体育研究和体育教学着眼更多的在专业体育。

因此大多数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都会有意或无意间掌握一些运动技能,如跑步、踢球等,但对于运动健身或运动训练所应掌握的知识甚至常识却知之甚少,健身知识在中国的社会普及度和认知度都极低。

或者说,长期以来我们所获取的有关体育的知识结构是有些“畸形”的。

资料图:学习打篮球的学生。张瑶 摄

另一方面,当体育与健康结合,试图以体育的方式塑造或改善健康状况,就不单是体育一家的事,同时需要配合医学知识。

“但有很长一段时间,体育涉医是一种忌讳,”赵之心说到,“我们过去学术的要求和学术的氛围对自己做出了限制,因此真正的健身专项的研究和推进是一直非常滞后的。”

所以当健身、健身教育要应对疾病、应对健康问题,而不是应对运动成绩时,能够提供专业有效指导意见的从业人员数量和质量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某种意义上说,在如此“激昂”的健身需求当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凭借一腔热血在无知中“裸奔”。

也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能上演依靠运动健身“逆袭”的励志剧。(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姓名为化名)(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