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血常规(肥胖验血哪些指标会高)

文章目录:

血常规不会看结果?只需要看懂这3类数据就足够了

在医院,有一项检查就是种神奇的存在——不管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咳嗽、喉咙痛、发烧、头昏、肚子痛、腰痛、脚痛……都需要做,这项检查就是“血常规检查”。

但实际上,很多人并不了解为什么要做血常规检查,也看不懂报告,看到报告里有升降的箭头,就开始乱怀疑。那血常规检查到底如何看呢?

血常规主要关注血液里面细胞的各种变化,不仅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有与血液相关的疾病,更多的是帮助医生诊断是不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细胞变化。比如,感冒了到底是病毒性的还是细菌性的,通过血常规检查就能很快找到原因,医生才能对症下药。

血常规报告只需要看懂这3类就够了

不管是抽血还是大小便的检验报告,一般都有个正常的参考值范围,当你的血液在检测时这一项显示超过或者降低,在报告上就会出现↑↓,有的人超标或者降低的值就只多(少)一点点都没有大碍。但是,如果已经出现一些不舒服的症状,就可能是疾病早期的提示。

第一类: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

增多参考值:成年男性红细胞>6.0x10^12/L 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x10^12/L 血红蛋白>160g/L。

1、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增多

① 相对性增多,说明血容量减少,在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情况时会有。

② 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按发病原因又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其中继发性是血液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导致的,跟心、肺疾病,或某些肿瘤、肾脏疾病有关系。如果是原发性红细胞增多,则是血液肿瘤的一种表现。

2、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减少

① 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下的儿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一般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女性在妊娠中、晚期血浆容量明显增多,血液被稀释。这些都是正常情况。

② 病理性减少,因为生病而导致贫血,最重要的是要找出贫血的原因。

第二类:白细胞的数量

增多:成人白细胞总数>10x10^9/L;减少:成人白细胞总数<4x10^9/L。

在血常规报告中,白细胞底下有好几个数据,但因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所以这一块主要关注“中性粒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数量”这两个数值就行了。

1、中性粒细胞增多

同样有生理性增多和病理性增多两种情况。其中生理性增多是正常的,比如,中性粒细胞下午就比早上数量要多,在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者特别冷的时候,都可以让中性粒细胞短暂升高。

但病理性增多就比较麻烦了,在急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肿瘤等情况下,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

另外,抽烟的人和肥胖的人都会有轻度的中性粒细胞增多。

2、中性粒细胞减少(<2.0x10^9/L)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产生自身抗体导致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减少。

此外 ,X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苯、铅、汞等化学物质,以及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抗甲状腺药物等都可能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这也是为什么医生会让一些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

3、淋巴细胞增多

①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腺病毒等感染,以及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的感染。

②血液系统肿瘤:原发性骨髓疾病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毛细胞白血病,部分淋巴瘤也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

③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④移植排斥反应:见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或移植物抗宿主病。

⑤艾滋病毒感染、吸烟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引起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

4、淋巴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B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等情况。

第三类、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增多有发生血栓的风险,而血小板减少则有出血的风险。

1、血小板增多(>400x10^9/L)

原发性增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骨髓增殖性肿瘤,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早期及慢性髓系白血病等。而反应性增多则可能跟急性感染、炎症和缺铁性贫血等原因有关系。

2、血小板减少 (<100x10^9/L)

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感染、药物性抑制、放射性损伤等。

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上呼吸道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③血小板分布异常,血液被稀释(输入大量库存血或大量血浆)等。

注意:当血小板计数≥1000.0×10^9/L,或者血小板计数≤30.0×10^9/L时,必须马上去医院急诊科就诊。

来源 | 健康时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健康时报

超过这个数才算是肥胖 科学减重应该这样做

如今,肥胖已经成为了一个高流量词汇。同事聚会聊天,无论胖瘦,控制体重都是永恒的话题;搜索减肥,网络上提供各种各样的方法可达数百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减肥之路。但是,你是真的胖吗?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减肥这件事。

肥胖有哪些原因?为什么需要减肥?

肥胖的主要原因是摄入的热量大于了消耗的热量。摄入的热量太多,简单来说就是吃得太多了,实际所摄取的热量需要远远大于了机体正常所需,于是就变成“多出来”的体重储存下来。另外,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现代职业和家务劳动量减轻,人类的活动量越来越少,消耗的少了,由此“省”下的能量也变成了“多出来”的体重。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遗传因素,身体成分,情绪性格,环境温度等都对机体的基础代谢有所影响,从而对体重产生影响。

减肥,用医学的说法是肥胖的营养治疗。而什么是肥胖呢?书本上的定义是,体内的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简单来说就是体重过重,体脂过多。调查发现,肥胖和死亡率会有着明显的关系,当同样身高下,人们的体重越重,死亡率就会越高,肥胖导致死亡率增加的原因就是肥胖会增加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病的危险性。所以,把体重控制在一个理想的范围,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本要素。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

在临床上使用BMI指数来判断肥胖,BMI指数的计算方法是:BMI=体重(kg)÷身高2(m2),比如小明身高1.6m,体重52kg,那么小明的BMI就是52÷1.6÷1.6≈20.3kg/㎡。那么,小明的BMI是20.3,他胖吗?在中国,对于肥胖的分级如下:

由表格可见,小明属于“不胖”的范畴。

减肥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情况需要到医院进行医学减重?

减肥的方法是因BMI而异的,当BMI(kg/㎡)在24-28之间,或者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可以通过一些基础治疗方法来减重,具体包括饮食、运动、心理治疗、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五个方面。而当BMI(kg/㎡)在28-35之间时,基础治疗无效,则需要前往医院的相关科室,完善相关检查后根据个体情况采用药物治疗,当BMI(kg/㎡)≥35,并存在危险因素时,更可以进一步采用手术的方式治疗肥胖。

BMI正常代表不需要减肥吗?

其实也未然。我们还需要测量一些会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因素,当然这需要前往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做一个全面健康体检。常见的包括腰围,身体成分分析,空腹血糖,血脂,血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然后会询问家里人的患病情况,有无遗传病以及自己平时的饮食,运动习惯,从而综合评估关于肥胖以及会不会得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的风险。然后还要看看自己的意愿,对自己身体的要求,从而得出一个个体方案。

如何科学减重?

如果没达到前往医院减肥的标准,但还是觉得自己胖,应该怎么科学地控制自己的体重?

首先,先评估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规律的生活才能保证规律的进餐,规律的进餐才能保证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改掉自己随心所欲进食的习惯,在每天固定时间进食,从而再固定地减少进食量。然后,养成一个定期体检的习惯,每年定期对身体做一个健康评估,看自己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减重计划。最后,加强锻炼配合科学的饮食计划,可以有效减重。

在完全不控制饮食的情况下,想要达到真正“减重”,还是需要很大运动量的。距相关研究提示,想达到减重,需要每天运动消耗500kcal(女性)或者700kcal(男性),3个月左右才可以减重5%-7%。可以理解为,在跑步机上以10km/h(6mph)的速度跑1小时,对于体重50kg的人可以消耗500kcal,对于体重70kg的人可以消耗700kcal。另外,运动不仅可以减肥(减低体重),而且减少了减肥过程中肌肉的流失,可以让身体成分更健康。

如果不爱运动,又想苗条,可以在保证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短期内采取低能量平衡膳食或者轻断食模式。

在2017年中国的肥胖率已经高达12%,肥胖人口自然也是全世界首位,青少年肥胖问题也日益严峻,但是,由于不科学减重导致患上抑郁、厌食症的患者也比比皆是,希望借由此文,能让大家对自己的体重管理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

广州一三甲医院开了“减肥专科”!记者帮你问到了科学减肥方法

来源:广州日报

针对目前肥胖症发病的严峻形势,通过对超重或肥胖患者进行合理诊疗,为减重者设计个体化体重管理方案,全程追踪,让患者轻松、有效、科学地减重,预防或治疗代谢性疾病,提高生活质量。近日,番禺区中心医院正式设立体重管理门诊。

番禺区中心医院正式设立体重管理门诊。

一对一营养师随时网络跟进管理

该院体重管理门诊采用多科干预模式,通过减重前评估,分析肥胖原因,针对不同原因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对于符合非药物体重管理者,纳入既安全又有效的非药物减重的膳食管理和生活方式重建,通过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干预,辅以适当的渐进式运动、行为及心理辅导,一对一的营养师随时网络跟进管理。

番禺区中心医院正式设立体重管理门诊。

通过减重,最大的收获,不是减下来的脂肪,而是学会自我膳食管理,明白体重管理的重要性,感染到家人和周围的人,将健康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遵循一生。

体重管理流程是怎样?

体重管理流程是怎样?据了解,依次流程为:

1、按照适应证筛选符合标准的患者。

2、进行减重前评估,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安全性指标及查体指标。一般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 (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民族、职业等) 、一般临床资料(病程、治疗史、合并疾病及药物使用史等) 、膳食调查和心理评估;安全性指标及查体指标包括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血脂) 、血常规、体脂成分分析、肝胆胰脾超声检查等。

“体重管理门诊”中的监测器材

3.强化干预期: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饮食指导。监测体重、腰围、体脂成分分析、尿酮、血糖、血脂、肝功能、月经情况等,必要时营养素测定、骨密度。不良反应的记录与处理: 与患者交流主观感受,包括食欲、不适症状等。减重者每天早上要测体重、测尿酮,将数据登记到减重APP上,跟营养师沟通成绩是否达标,一般为2-3个月,每月一次返院复诊。

4.制定过渡期与恢复期方案,最终回到普通饮食。

5. 随访2年,继续进行膳食管理,以维持体重在不反弹水平(反弹的概念:2年之内体重回升不超过当时所减体重的40%),减少再发肥胖。

焦点:肥胖是病吗?

肥胖,的确是病!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召开首届全球肥胖大会,明确指出"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

2013美国医学会也指出:"肥胖是一种涉及多重病理生理学因素的疾病状态",并强调"需要一系列干预方案的来治疗和预防"。美国《保健食物》杂志报告,中国人的腰围增长速度将成为世界之最。

那么,肥胖容易引起什么症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脂肪肝、高尿酸、痛风等代谢综合病,而一些非代谢性疾病也与肥胖息息相关,如骨关节受损(脊柱、膝关节疾病)、胆囊炎、胆结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理疾病等。不仅如此,肥胖还会影响受孕;母亲超重或肥胖会影响孩子智力,父亲肥胖也会影响孩子社交、互动能力,另外肥胖父母往往对下一代的行为习惯有着不良影响。

体重减下来什么用?

高血压人群平均体重下降5-10 kg,收缩压可下降5-20mmHg。

改善脂肪肝,减轻脂肪肝导致的肝功能损害,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武器。

显著降低II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减少血糖波动,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

减少基础体重的5%-10%都能对血脂异常现象有很大改善。

能有效恢复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周期及妊娠。

常见的减重有哪些误区?

1.太多人减重都在关注体重秤上数字,忽略了腰臀围的关注,更忽略了这过程中减少的是不是脂肪。

2.减重等于不吃肉或不吃米饭,多吃青菜和水果?不吃晚餐,不吃早餐?其实都是错误的,往往导致基础代谢降低,损害健康,变成易胖体质,也就是反弹厉害。

3.体重太大想通过运动来达到减重的目的往往是弊大于利的,运动的方式和运动后饮食也是有讲究的,最好在专业人士的知道下进行。

4.除了白开水和茶水,吃下去东西都有能量,水果也不例外,而且水果吃多了,尿酸也可能会高,你知道吗?

便民提示

门诊地点:番禺区中心医院门诊楼4楼健康管理中心4区

门诊时间:周二、周四下午2:30-5:30

咨询电话:

020-34858876(周二、周四下午2:30-5:30)

020-34858237(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下午2:30-5:30)

可通过医院公众号、民生卡自助机、现场挂号等方式挂号,门诊名称为体重管理门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