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孩子肥胖,家长快愁疯了,医生教你科学育儿,别溺爱孩子
在如今物质丰富的时代,孩子们的饮食选择越来越多,但随之而来的,是肥胖问题的日益凸显。家长们的焦虑情绪也在不断蔓延,看着孩子圆滚滚的身材,心里满是担忧。然而,肥胖并非不可控,科学育儿才是关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小儿肥胖的真相,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一、肥胖的“警报”:数据背后的真相
肥胖,就像一场悄无声息的“流行病”,正在孩子们中间蔓延。据最新研究显示,我国小儿肥胖症的发病率正在逐年攀升,男孩的发病率从10.1%上升到12.8%,女孩从4.9%上升到5.8%。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因肥胖而面临健康风险的孩子。肥胖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更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和未来健康造成深远影响。
肥胖症的形成,就像一颗种子在土壤中悄然生长,其根源多种多样。食欲亢进、不爱运动、偏食……这些看似平常的习惯,却可能成为肥胖的“催化剂”。肥胖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而单纯性肥胖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它主要表现为体重过高、体态丰满、皮下脂肪丰厚,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气喘、食欲极好、不喜活动等症状。肥胖的孩子往往反应能力较迟钝,记忆力不佳,甚至可能出现性早熟等问题。
二、肥胖的“隐患”:健康路上的“绊脚石”
肥胖对孩子来说,绝不仅仅是身材上的问题,更是一颗隐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它带来的危害,就像一场连锁反应,逐步侵蚀孩子的健康。
首先,肥胖让孩子在日常活动中举步维艰,学习、生活、游戏都受到影响。其次,肥胖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被同伴嘲笑的经历会让他们变得自卑、敏感。此外,肥胖还可能导致发育问题,如身高生长和骨龄发育提前,甚至出现性早熟。更令人担忧的是,肥胖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将伴随一生。
三、肥胖的“诊断”:如何发现孩子的异常
面对肥胖,早发现、早干预至关重要。诊断肥胖的方法并不复杂,目测法和身高体重法是最常用的方式。目测法可以直观地判断孩子是否肥胖,而身高体重法则更加科学。例如,一个身高72厘米的男孩,标准体重应为9公斤,如果体重超过10.8公斤,就属于肥胖范畴;如果超过13.5公斤,则是重度肥胖。这些简单的判断方法,可以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四、肥胖的“预防”:从日常点滴做起
预防肥胖,就像在孩子的健康之路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家长的正确引导和科学育儿观念是关键。
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不要盲目认为孩子胖就是健康。其次,尽可能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瘦素,能够帮助孩子固定大脑对饮食的反应,减少成年后过度饮食的可能性。此外,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也至关重要。减少看电视的时间,鼓励孩子多运动、多做游戏,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却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特别要注意的是,孩子在妊娠后期、0-3个月、3-4岁以及女孩青春早期等阶段,更容易出现肥胖问题。家长在这几个关键时期要格外关注孩子的营养摄入,避免过度喂养。
五、肥胖的“治疗”:饮食与运动的“双保险”
如果孩子已经患有肥胖症,家长也不必过于焦虑。科学的治疗可以帮助孩子恢复健康。治疗肥胖症的主要方法是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
饮食治疗的核心是培养孩子正确的进食习惯。控制饮食,少吃甜点、饮料,晚餐不宜过多,同时要确保孩子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运动治疗则需要家长的陪伴和鼓励,让孩子多运动,但运动时要考虑到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例如,可以选择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如游泳、跳绳等,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六、结语
孩子的健康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肥胖问题虽令人担忧,但通过科学的育儿方法和合理的干预措施,完全可以有效应对。家长们的正确引导和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让“小胖墩”们也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这么吃能减肥!国家卫健委发文,儿童肥胖患者注意这几点→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指南指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肥胖?如何做到合理饮食、科学运动?
我国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
指南介绍,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达16.4%,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而1982年,我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仅为0.2%。
城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较高,农村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迅速。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
指南指出,科学减重需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应该是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减2~4公斤。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
医学上对肥胖有明确的衡量标准——体重指数。
BMI(体重指数)等于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出的数字。例如一位女性,体重60公斤,身高1.60米,体重指数约等于23.4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介绍,BMI正常的范围是18至24,24至28为超重范围。如果BMI大于28,就应该积极干预。
肥胖人群怎么吃?
这些误区要避免
指南建议,成人肥胖患者膳食
应全面均衡多样化、限制总能量摄入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严格控制脂肪、盐、糖及酒精的摄入
儿童青少年肥胖患者
应做到吃饭八分饱
提高鱼类、蔬菜、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量
零食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每天总能量的10%
晚上9点以后尽可能不进食
减重过程中,建议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膳食能量在正常需要量的基础上减少20%左右
误区一:光靠运动就能减肥
减肥80%靠饮食,20%靠运动。专家提醒,光靠“迈开腿”减不了肥,关键要“管住嘴”。比如,一个中等身材的人在跑步机上匀速慢跑30分钟,消耗的热量只相当于喝一罐可乐。
误区二:采取吃素食或不吃主食的方法减肥
吃素食或不吃主食的方式减肥,虽然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掉秤,但难以持久,还会带来副作用。
比如,长期不吃主食容易引发低血糖、肠道功能异常等症状。如果只吃素食不吃肉,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肌肉衰减等症状。另外,部分蔬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并不比米饭低多少,比如土豆、芋头、山药、莲藕,可能让你越吃越胖。
“减重神药”司美格鲁肽存在滥用情况
在我国,司美格鲁肽目前是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减重的处方药。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存在超适应症滥用的情况,一些没有糖尿病的人用这种药来减肥,其原理是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延缓肠胃蠕动,降低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医生介绍,司美格鲁肽是处方药,注射前应该到专业减重中心或医院做相关检查评估,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剂量,从而以更小的副作用取得更好的获益。
医生提醒,使用司美格鲁肽可能发生低血糖、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等不良反应,此外,还可能引起如抑郁等情绪问题。
去年我国实施减重代谢手术
超35000例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我国实施减重代谢手术超过35000例。医师介绍,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减重手术,只有在运动、饮食和药物干预效果都不理想的前提下才考虑手术。此外,减重手术只是解决由肥胖带来的健康威胁,后续还得靠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来保持。
综合 | 央视财经、央视新闻、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
来源: 未来网
家长注意!儿童肥胖危害大,宜及早干预
5岁的离离是个小胖墩儿,爸爸妈妈看着他胖乎乎的样子,觉得特别可爱。然而,在一次体检中,医生却告知离离的爸爸妈妈,儿童肥胖会给身体带来很多危害,离离需要控制体重了。
体重指数可判断儿童肥胖程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儿童肥胖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有研究报告显示,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计2030年,我国7岁以上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28%,超重肥胖儿童将增至4948万人。
肥胖会对孩子的身体带来一系列的危害,需要家长及时发现,及早预防。如何判断儿童是否肥胖呢?这需要根据不同身高列出相应标准体重作为标准进行评价,该方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普遍应用的方法。
体重指数(BMI)即体重除以身高平方(千克/平方米)可作为诊断肥胖的简易指标,不同年龄性别对应不同BMI超重肥胖诊断值。儿童正常体重(千克)估算公式:1—6岁的儿童,体重计算公式为年龄(岁)×2 8;7—12岁的儿童,体重计算公式为(年龄×7-5)/2。2—12岁的儿童正常身高(厘米)估算公式为:年龄×6 77。
肥胖会影响多个器官和系统功能
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由于病因及严重程度的不同,可对机体产生不同影响。肥胖会对儿童身体带来哪些影响呢?
肥胖会影响呼吸系统。肥胖儿童全身脂肪明显增多,呼吸肌运动受限,腹腔内脂肪的增多会使腹压增高,上述因素都会影响正常的肺通气功能,严重时会表现为头晕、乏力、疲倦、嗜睡等。由于呼吸效率降低,造成肺动脉持续高压,最终还可能导致肺心病。肥胖的孩子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还可能导致哮喘和睡眠障碍。同时,肥胖引起的缺氧会使儿童呼吸道疾病不易治愈,严重时甚至会发生呼吸衰竭。
肥胖儿童易患消化系统疾病。儿童肥胖容易导致脂肪肝的发生。轻度脂肪肝多无临床症状,严重时会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以及发热、疲倦无力等。肥胖严重时还会引发儿童患上胆结石和胃食管反流等消化系统疾病。
肥胖儿童还容易患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肥胖儿童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浓度比较高,长期下去就会为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埋下伏笔。除此之外,2型糖尿病患者与肥胖是有着直接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摄入的油脂及垃圾食品过多,而活动量较少所致。肥胖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以及体内的糖代谢异常,所以肥胖儿童比其他正常儿童患有2型糖尿病的几率更大。
肥胖儿童容易性早熟。性早熟,是指在性发育年龄以前出现了第二性征,即乳房发育,阴毛、腋毛出现,身高、体重迅速增长,外生殖器发育等。一般认为,女童在8岁前、男童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可诊断为性早熟。儿童肥胖易导致内分泌系统异常,性激素分泌紊乱,出现性早熟。
肥胖儿童易出现智力低下及心理问题。研究表明,过于肥胖的儿童,其智商常常低于健康儿童,并且肥胖儿童的自我意识受损,自我评价低、不合群,心理方面会比健康儿童更焦虑。久而久之会出现抑郁、自卑、孤僻等消极心理,导致儿童严重的心理发育障碍。通常这种心理上的疾病比身体上的疾病对孩子造成的打击更大更持久,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如果儿童肥胖的状况持续到成年,还容易患胆结石、骨关节病、皮肤病、静脉曲张、痛风、肿瘤等疾病。所以家长一定要及时发现,及早预防,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运动,少吃甜食和油腻食物,保持健康的体态。过于肥胖的儿童,如果符合手术指征,还可以选择减重与代谢手术这种治疗方式。
转自:科普时报
作者:古建辉
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
图源:摄图网
来源: 蝌蚪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