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25.5(肥胖250斤需要吃减肥药吗)

文章目录:

我国过半成年居民超重肥胖

来源:新京报

中国居民最新健康数据发布,18至44岁男女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0厘米

我国过半成年居民超重肥胖

未来或将纳入各地方免费筛查;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18到44岁男女平均身高增加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2月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关情况。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十年来,我国癌症5年生存率已经从30.9%上升到40.5%,提高近10个百分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表示,这一数据与发达国家5年生存率仍有一些差距。

多地免费提供重点癌症筛查项目

据介绍,现阶段,我国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人群还相对较少,大众主动参加防癌体检的意识还不够强,大多数患者在发现癌症的时候就已经是中晚期了,因此治疗效果较差。

同时,排在我国癌症发病前几位的恶性肿瘤大部分是预后比较差的。此外,临床规范化诊治以及同质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都影响了我国癌症疾病生存率。赫捷表示,下一步将更多鼓励地方将癌症筛查纳入地方项目,目前已有天津、上海、等地将高危人群结直肠癌等重点癌症筛查纳入地方公共卫生项目或政府民生项目,免费向居民提供。

成年居民平均体重增加

根据发布数据,目前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9.6千克和59千克,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3.4千克和1.7千克,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据介绍,2015年至2019年,国家卫健委组织中国疾控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开展了新一轮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近6亿人口,现场调查人数超过60万,具有国家和省级代表性,根据监测结果编写形成《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其中,6-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

发布数据显示,随着健康中国建设和健康扶贫等民生工程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等重点地区、儿童青少年等重点人群营养不足问题得到显著改善,因慢性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不断减少,营养改善和慢性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一是居民体格发育与营养不足问题持续改善,城乡差异逐步缩小。我国城乡居民膳食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宏量营养素摄入充足,18-44岁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0厘米,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6-17岁男孩和女孩的身高平均增加值分别为1.6厘米和1.0厘米。农村儿童生长迟缓问题已经得到根本改善。

二是居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部分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近年来,居民吸烟率略有下降,非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率由72.4%下降到68.1%。饮酒者中几乎每天饮酒的比例由25.5%下降到19.9%。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下降1.2克。居民对自己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定期测量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标的人群比例显著增加。

三是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因慢性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不断减少。2019年,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为16.5%,与2015年的18.5%相比下降2个百分点,降幅达10.8%,提前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

2019年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2.1%

2019年我国抑郁症的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是4.98%,世卫组织已经将精神疾病纳入到五类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

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常继乐介绍,在心理健康促进方面,我国已经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四方责任。下一步将开展抑郁症、焦虑、失眠、老年痴呆、自闭症等疾病的监测,探索社区综合干预模式,鼓励学校和单位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建设,为重点人群及时开展心理疏导。

■ 链接

每天至少吃12种食物,每周运动150分钟

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常继乐在发布会上指出,居民自查合理膳食最简单的方法是:从早餐开始,每天至少要吃够12种以上的食物,每周要达到25种。

常继乐介绍,根据世卫组织的报告,60%慢性病的发生与不健康生活方式有关。作为个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居民需要具备一定预防慢性病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在合理膳食方面,每天至少要吃够12种以上的食物,包括主食、副食、水果、坚果等,每周应不少于25种。

同时,增加身体活动,每周运动150分钟以上;注意戒烟限酒,我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抽烟人数和抽烟比例最高的国家。

家庭人均日烹调油盐量仍远高于推荐值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随着慢性病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加之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行为危险因素流行对慢性病发病的影响,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农村首次突破30%推荐上限。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和用油量仍远高于推荐值,同时,居民在外就餐比例不断上升,食堂、餐馆、加工食品中的油、盐应引起关注。儿童青少年经常饮用含糖饮料问题已经凸显,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成人30天内饮酒率超过四分之一,身体活动不足问题普遍存在。

二是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仍呈上升趋势。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和癌症发病率与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记者姜慧梓)

责任编辑: 刘阳

超一半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我国慢病防控挑战巨大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慢性病对于健康的威胁日益加剧,防控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

12月23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说,2019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685/10万,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8.5%,其中因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比例为80.7%。

简单计算的话,就意味着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总数,占到了中国总死亡的71.4% ,与其他疾病相比,威胁更大。

慢性病高发因素正在改变

李斌介绍,心脑血管病死亡以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为主;癌症死亡的前五位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主。

不过,导致慢性病高发的因素正在改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下称《报告》)称,居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部分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近年来,居民吸烟率略有下降,非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率由72.4%下降到68.1%。饮酒者中几乎每天饮酒的比例由25.5%下降到19.9%。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下降1.2克。居民对自己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定期测量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标的人群比例显著增加。18岁及以上居民中,有近60%的居民过去一个月内测量过体重;40岁及以上居民中,未诊断为高血压的人近3个月内血压检测率达50.1%,未诊断为糖尿病的人年度血糖检测率为39.3%,未诊断为血脂异常的人年度血脂检测率为29.2%。

这些生活习惯的改变,李斌说,使得“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因慢性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不断减少”。

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慢性病预防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世界卫生组织将发生在30~70岁的死亡定义为“过早死亡”。2019年,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为16.5%,即每个人在30~70岁间死于四类重大慢性病的可能性为16.5% ,与2015年(18.5%)相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提前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

肉糖摄入高 超一半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李斌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随着慢性病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加之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行为危险因素流行对慢性病发病的影响,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也会持续增加。

李斌表示,防控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是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二是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仍呈上升趋势。

《报告》显示,膳食结构不合理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居民畜肉摄入较多,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城乡合计已达到34.6%,农村首次突破30%推荐上限 。水果、豆及豆制品、奶类消费量仍然偏低,膳食摄入的维生素A、钙等不足依然存在 。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与每日5克的推荐量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油达43.2克,超过一半的居民高于30克/天的推荐值上限 ,同时,居民在外就餐比例不断上升,食堂、餐馆、加工食品中的油、盐也应引起关注。

其次,儿童青少年经常饮用含糖饮料问题已经凸显,18.9%的中小学生经常饮用含糖饮料 ,应重视其对儿童健康的影响。随着居民职业劳动强度的普遍降低、出行的日益方便、以及家务的明显减少,居民身体活动不足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同时居民主动锻炼的比例不高,每周至少进行1次体育锻炼的成人比例不足四分之一 。

此外,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 。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和癌症发病率与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5%,糖尿病患病率为11.9%,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8.2% 。

面对当前仍然严峻的慢性病防控形势,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同时,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癌症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糖尿病防治和合理膳食5个专项行动纳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聚焦当前人民群众面临的主要营养健康和慢性病问题,从政府、社会、个人(家庭)3个层面协同推进,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参与健康行动、提供健康服务,积极有效应对当前严峻的防控形势,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推进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

来源:第一财经

肥胖也是营养不良,联合国称中国成人肥胖者增至7290万

中国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人均粮食量也在上升,使得食物不足人数降低,但是营养不良及因营养不良而带来的非传染性疾病人数也在增加。

日前,在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2018年报告》中指出,中国成人肥胖人数从2012年的5470万人上升到7290万人;育龄妇女贫血人数从2012年的7810万人上升到9500万人。

按照联合国粮食署的介绍,摄入食物不足或饮食结构不当会引起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会导致疾病,反过来,疾病也会引发营养不良。如果某种微量元素(维生素或矿物质)摄入不足,即使摄入足够的食物,依然会引起营养不良。

比如,肥胖是由于不全面的营养素摄入导致的隐性饥饿,这会增加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风险。全球普遍存在的维生素A、碘、铁缺乏以及贫血导致发展中国家每年损失3%~5%的GDP。

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公共卫生领域的创新研究报告》中指出,2012年,确诊患者2.6亿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 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庞大,且发病率在逐渐提升,防控形势日益严峻。我国的GDP 34万亿元人民币估算,每年为此损失约1万亿~1.7万亿元。我国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4种病合计归因于超重和肥胖的直接经济负担高达211亿元,占4种病合计直接疾病负担的25.5%。超重和肥胖所造成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分别占2003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和医疗总费用的3.2%和3.7%。

为了改变当前的状况,中国已经启动了营养行动计划。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通知。

“中国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国家制定了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目前这个计划是当前阶段我国开展营养促进工作的纲领和行动指南。在解决贫血、生长发育迟缓、肥胖等传统营养问题的基础上,前瞻性地考虑未来营养健康和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重视国民营养与环境、生理、心理、社会等关联影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张志强表示。

《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旨在监测各国在消除饥饿和一切形式营养不良方面的进展,并对发展趋势的根源和诱因作出分析。报告由5家联合国共同完成,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以及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报告还发现,全球饥饿人口的数量从2016年的8.15亿上升到2017年的8.21亿。

5家国际机构的负责人在报告序言中写到。“粮食不安全状况恶化和各种形式营养不良问题高发的种种迹象令人担忧,明确提醒我们还需开展大量工作,确保在实现有关粮食安全和改善营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道路上‘绝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