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躺吃喝多 脂肪肝上身
近期,许多食肆开始恢复营业,人们按捺已久的美食欲望开始复燃,炸鸡、火锅、奶茶纷纷提上日程……其实,很多人闭关在家也没少吃,由于运动量普遍下降,一不小心,可能就胖了不少,“游泳圈”也出来了。大腹便便不但影响形体美观,更重要的是会得脂肪肝,尽管不喝酒,但是吃进去的热量变成身上多余的脂肪并跑到肝脏里面去了。专家提醒,小小脂肪肝危害可不小,脂肪肝的本质是肝损伤,肝损伤的时间久了,就会变成脂肪肝性肝炎,如果不加干预,有15%~25%的概率可能变成肝硬化。另外脂肪肝还与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慢性肾脏疾病、结直肠肿瘤、乳腺癌、恶性肿瘤等密切相关。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青梅 通讯员梁译尹、高三德
患病: 四类人群易被脂肪肝盯上
非酒精性脂肪肝(以下简称“脂肪肝”),从医学术语上说,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这其中的“胰岛素抵抗”意思是说脂肪肝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的作用下降了。因此,脂肪肝患者的代谢是失调的。
什么人会得脂肪肝?
广州市中医医院同德分院脾胃科副主任中医师何润明指出,脂肪肝在代谢综合征、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患者中多见。具体来说,以下这四类人群最容易被脂肪肝盯上。
1.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动得少、吃太好,有高热量高脂肪饮食习惯,如多进食甜食(巧克力、蛋糕、雪糕、糖水、碳酸饮料等)、油炸食品、动物脂肪(动物内脏、鸡皮、肥肉、肥牛等)、肉汤,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等人群。
2.肥胖症患者:男性腹围大于90cm,女性腹围大于85cm的,可称为肥胖。有数据统计,肥胖的人半数可能有轻度脂肪肝,重度肥胖的人脂肪肝发生率可达60%~90%,是普通人脂肪肝发生率的2~3倍。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和脂肪肝是“孪生”兄弟。有了糖尿病,就容易有脂肪肝,有了脂肪肝,也容易有糖尿病。糖尿病和脂肪肝的发生环境类似——吃太多、肥胖和运动不足。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全身代谢失调,从而也会导致血脂升高,脂肪代谢异常,脂肪肝这位小兄弟很快就会现身。而脂肪肝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就是体内的胰岛素作用下降了,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的,降血糖的作用下降了,说明糖尿病这个小兄弟也已经在来的路上了。所以,糖尿病患者要预防脂肪肝,脂肪肝患者也要好好管理血糖。
4.高脂血症、高血压病患者:当甘油三酯大于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小于1.0mmol/l(男)或1.3mmol/l(女),或血压大于130/85mmHg时,就更容易患有脂肪肝。
危害:
小小脂肪肝可引发重大疾病
广州市中医医院同德分院脾胃科胡淑文医师介绍,脂肪肝的本质是肝损伤。肝损伤的时间久了,程度重了,会引起肝脏的炎症发生,变成脂肪肝性肝炎。此时可有轻度乏力、食欲下降、转氨酶升高。如果不干预脂肪性肝炎,那么,就有15%~25%的概率可能变成肝硬化。
脂肪肝属于代谢性疾病。患有脂肪肝的人很容易有代谢综合征,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而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脂肪肝患者更容易患有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除此之外,大量的医学文献表明,脂肪肝还与骨质疏松、慢性肾脏疾病、结直肠肿瘤、乳腺癌、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可见,小小的脂肪肝可引发重大疾病,不可忽视。
防治:
少吃多运动,“每餐少吃一口”
无论是要预防脂肪肝,还是治疗脂肪肝,都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多运动是防治脂肪肝的最佳措施。饮食的量实际上就掌握在“每餐少吃一口”,“七八分饱”或是 “半饱”的水平,比以前适当少吃,且不觉得饥饿和影响日常活动为佳。有几句健康谚语说得好:“少吃一口,安稳一宿”,“七八分饱,青春不老”,“若要小儿身体安,常带三分饥和寒”。此外,运动不仅可以消耗过多的糖和脂肪,还可以提高机体代谢率。每周至少4次有氧运动,每次不少于30分钟,或每周不少于200分钟。但运动要根据每个人的耐受量进行,尤其对于老年人和心脑疾病患者,不可盲目高强度地运动。对于年轻人,运动也需要循序渐进,短期内快速减肥会带来营养不足,新陈代谢不正常,反而危害健康。如得了严重的脂肪肝,就需要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治疗,慎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也可以通过针刺灸法、缩胃手术等方式治疗。
“总之,脂肪肝不可怕,可防可治靠自己。只要管住嘴,迈开腿,脂肪肝就会远离。”胡淑文说。
煮粥、煲汤上漂的皮 这类人千万不要吃
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煮粥、煲汤的时候,时间放久了,上面总有一层皮。有人觉得影响口感或者怕太多油脂,会嫌弃地选择扔掉;有人觉得那层皮好营养,加热搅拌搅拌继续喝。
那这层皮,到底要不要扔?
粥皮:常喝易发胖
煮米粥时,熬久了,米跟水都糊到一起,放久是不是经常见面上有层皮?那层皮被老一辈人称之为米油。
粥面上粘稠的皮,主要成分是糊精(即大米的淀粉分解成葡萄糖的中间产物),还有少量的单糖。大米熬制时间越长,糊化越充分,米油就越多,就越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老话说米油能“养人”,那是因为粗茶淡饭的年代,人们往往吃都吃不饱,消化吸收也有一定困难,而喝米油较容易被人体吸收,且能够增加能量。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饮食有了更多选择,可能就不大适用了。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说没有必要刻意喝米油,尤其是肥胖人群、糖尿病患者更没有必要。
但是有时为了减轻消化负担,像下面这些人群反而适合喝米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需要流质饮食的病人;消化吸收功能较差的老年人。
奶皮:浓缩营养的牛奶
牛奶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乳糖等营养物质,当牛奶加热到80摄氏度以上时,由于水分的蒸发、乳脂肪的上浮以及蛋白质的变性,其表面会形成一层膜,即平时说的奶皮。
奶皮跟牛奶比起来,营养价值差不多,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脂肪,只是因为水分减少而形成了一层皮,营养成分更加浓缩而已。所以,热牛奶时上面的奶皮,跟牛奶的成分差不了多少,也没必要扔掉,可以搅拌之后继续喝。
说起来,在广东、蒙古、藏族等地区,牛奶上面的这层皮,还专门被制成小吃呢。像是广东的双皮奶,就是用牛奶冷却后形成的皮而做成的美味甜品。
豆浆皮:腐竹油皮的前身
虽然现在可能喝豆浆的人不在多数,但有时在路边买现磨豆浆,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上面也会有一层薄膜。
这层薄膜与奶皮类似,算是浓缩了营养的豆浆,而且恐怕大多数都不知道,我们常吃的油皮腐竹,正是由它们所做出来的!所以豆浆皮也是和牛奶皮一样,不用特别扔掉,当然最好还是趁热喝,不生成皮也不会影响口感。
汤皮:建议肥胖者少喝
而关于肉汤、鱼汤的汤皮,一般都是从煲汤的材料中溶解出来的油脂。一般人偶尔喝一两次没什么关系,但肥胖、消化不好的人或胃肠弱的人最好不喝为宜。
小贴士:在煲汤时,如果担心脂肪摄入过多,建议浮油在饮汤前捞掉。
一晚11人喝肉汤发病进医院,究竟是谁惹的祸?
近日有媒体报道,江苏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11名患者喝牛肉汤以后上吐下泻、剧烈腹痛,是因喝的牛肉汤含有大量嘌呤诱发胆结石病。事情一出,不少网友困惑,一碗牛肉汤竟有如此厉害?牛肉汤不能喝了?对于报道中“嘌呤诱发胆结石病”,也有专家提出质疑,认为嘌呤不会诱发胆结石,但会诱发肾结石。
12月9日,新京报记者联系到事发医院的值班医生,她解释称,当晚11位病人中既有胆结石患者,也有肾结石患者,均有相关结石患病史,发病原因都是喝牛羊肉汤导致摄入过量脂肪诱发相应结石病发作。该医生还建议,冬季喝牛羊肉汤来“进补”实属没必要,一些有胆结石、肾结石病史的患者更是要注意。
高脂肉汤可能诱发病症
江苏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王凝之对新京报记者介绍,此前的11月30日,她在急诊内科值夜班期间,陆续来了11位病人,均表现为肚子疼痛,有些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经过医生进一步问诊,发现这些患者是喝牛肉汤、羊肉汤、鱼汤等高脂饮食造成肚子疼痛,而且有肾结石或胆结石患病史。
“一些病人在以往体检时发现了胆囊结石或者肾结石,平时不发作,但是天一冷,高脂饮食吃得比较多,尤其是汤,脂肪含量高达70%以上,就会诱发原本胆囊结石或者肾结石的发作。”王凝之说,“只要是油腻的饮食,都有可能诱发。”
王凝之还表示,我国大部分胆结石患者是胆固醇较高引发的。一些高脂肪肉汤会让胆囊收缩分泌增加,容易诱发胆结石病症。而高汤等高脂饮食含有大量嘌呤,对于肾结石患者,也会有诱发作用。
专家称嘌呤不会诱发胆结石
关于此事,有媒体报道称“嘌呤诱发胆结石”。对此,12月7日,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嘌呤只在肾脏代谢,不在胆囊,不可能诱发胆结石,但可能会诱发肾结石。
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科普作家云无心在自媒体文章中也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嘌呤跟胆结石无关。在体内,嘌呤会代谢成尿酸。对于尿酸代谢不畅的人,可能会导致痛风,所以嘌呤影响的是痛风病人。
云无心对于报道中所称患者出现胆结石病症也给出了自己的推论,“胆结石一般是胆固醇结晶或胆色素形成的,具体形成原因较复杂,主要跟雌激素水平和胰岛素分泌有关,饮食因素并没有很直接的影响。从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来看,增加胆结石风险的因素主要有甜食摄入过多、肥胖、怀孕、运动不足、高脂肪食物、膳食纤维不足、家族遗传史、糖尿病患者、血液疾病、减肥过快、服用雌激素药物、肝病。但目前并没有相关文献提到嘌呤会‘诱发胆结石’”。
同时,云无心表示,一般而言,暴饮暴食或大量吃脂肪类食品,可能会促进胆汁分泌而出现胆结石。“从这个角度说,如果牛肉汤熬得浓稠,里面充满了脂肪,就很有可能成为诱因。但也不能说‘牛肉汤诱发了胆结石’,而是这些人原本患有胆结石,牛肉汤促进胆汁大量分泌而使得他们出现了腹痛、呕吐等症状。牛肉汤只是‘恰好碰上了’,如果恰好碰到其他的食物,依然可能会引起这些胆结石症状。”
北京世纪坛医院营养科营养师贺源也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患者最后产生胆结石症状,可能是在各种情况下,各种因素正好攒一块产生的。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不吃早餐、蔬菜吃得不够多、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运动不够、经常摄入高脂肪食物等,都有可能会导致胆囊的收缩,最终形成胆结石。在这种情况下,同时正好喝一碗高汤,很有可能会诱发出现胆结石症状。”她也表示,嘌呤主要的代谢区域是肾脏区域,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肾结石。
冬季没必要刻意“进补”
王凝之还介绍,她所在的医院,接诊冬季结石患者相对较多,这是由于当地流行冬季喝各种肉汤“进补”。据新京报记者了解,全国很多地区都有冬季“进补”的习惯,一般流行喝牛羊肉等各种肉汤,认为可以抵御寒冷,增强抵抗力。
对此,贺源表示,现在人们的饮食都较为丰富,冬天没有必要刻意强调“进补”,一定要注意饮食摄入均衡。“像肉汤这一类,如果说本身有高血脂、高尿酸等病症,或者是冠心病,还有一些淋巴系统相关问题的话,脂肪需要严格限制。如果没有这些病症,偶尔喝肉汤是没有问题的。”
王凝之也认为,有胆囊结石、肾结石病史的患者,孕妇以及产后还在哺乳期的女性,老年人,都需要注意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不要刻意“进补”。一旦身体感到不适应,要及时就医。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李严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