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种类 肥胖竟然也分“四色”
现在的肥胖人士是越来越多了,并且是越来越年轻化了,很多的青少年加入到这个行业中,那么对于肥胖我们是如何是定义的呢?今天小编告诉大家,其实肥胖也是有种类的,不信你就看看吧,看你是属于哪一种的?
肥胖的原因有很多,每一种因素的导致的肥胖的后果都是非常的严重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同济大学-十院内分泌代谢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最近一次覆盖全国10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超重比例达到30.6%,肥胖则占到12%,且肥胖比例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相关。
既往医学界将肥胖分为单纯性和病理性两大类,现在对于肥胖的分型,医学界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可根据肥胖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分为“四种颜色”,分别是“白胖子”、“红胖子”、“黄胖子”和“黑胖子”。每一种颜色都有其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医学干预的手段自然也不同。
白胖子——不合并代谢异常的单纯性肥胖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习惯将“白”与“胖”联系在一起,可见白胖子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单纯性肥胖。
这类人群的BMI(体重千克数/身高厘米数2,一项反映人体胖瘦程度的精准指标体系)≥28,但是并未合并代谢异常,如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甲状腺功能紊乱、性功能紊乱等,从外表看上去属于均匀的胖,皮肤白嫩,故名“白胖子”。白胖子的健康水平较好,控制体重的关键是靠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均衡饮食、加强运动等,一般不需要特别的药物干预。
红胖子——伴高血压、多汗怕热,代谢旺盛的肥胖
红胖子的外貌特征十分明显——脾气较为急躁,一激动就容易出现面部甚至全身皮肤潮红并伴有出汗。除了皮肤红,这类肥胖者往往血压也亮起红灯。
平时生活中常常觉得精力旺盛,虽然经常活动,但体重却没有明显下降。红胖子减肥除了“管住嘴、迈开腿”的生活方式干预外,还需对高血压等并发疾病作积极的药物干预。不能仅仅满足于体重的降低和腰围的缩短,更应将血压稳定控制在135/85 mmHg以下,这样才能确保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长治久安。
黄胖子——精神萎靡、代谢率低下的肥胖
黄胖子的病情较为特殊,他们往往与“懒”有着不解之缘。当然,这种“懒”并不是主观和道德层面的,而是生理层面的——由于甲状腺、性腺等激素的分泌水平较低,无论白天黑夜,人总是处于倦怠、无力甚至嗜睡的状态。黄胖子饮食与正常人差不多,只不过由于代谢水平低、消耗少,而导致热量和脂肪的积聚。对疑似黄胖子的患者,应及时抽血检测各项内分泌激素的水平,以便得到明确诊断的依据。
黑胖子——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的肥胖
黑胖子并不是指外表像李逵一样,而是患者的颈部、腋下、腹股沟、肛周、脐窝等部位,出现色素沉着和角化,局部像沉积着一层污物,但无论怎样清洗都无法去除。
如果肥胖患者伴随有这样的皮肤改变,就有可能患上了黑棘皮病。皮肤的表现只是外在的,内在原因则是严重的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游离脂肪酸等炎症因子升高。
黑胖子的病情最为复杂,若不及时干预,日后极有可能加入糖尿病的队列。因此,医学干预不能仅仅关注体重和腰围,更应一并检测空腹血糖、糖耐量、C肽、糖化血红蛋白等一系列指标。只有对体脂和血糖同时干预,才能收获满意的疗效。
结语:以上就是今天小编为大家讲解的有关内容,你知道了吗?原来肥胖还有4种类型呀,太不可思议了,快看看你是属于哪一种肥胖吧,对症治疗,希望上文可以给大家提供帮助。
【拒绝肥胖】从病理上来谈谈肥胖
经常听人说“一胖毁所有”其实,肥胖不只毁了美感,还毁了健康, 它不仅会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更是引起人类致命杀手“癌症”的直接诱因!!!
肥胖至少增加14种癌症风险
据统计,有20%的癌症是肥胖引起的,超重和肥胖可以使多种癌症风险升高,包括:
食管癌、胃癌、甲状腺癌
结直肠癌、肾癌、肝癌
黑色素瘤、多发性骨髓瘤
胆管癌、白血病、淋巴瘤
前列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
一项524万英国成人的调查中显示,41%的子宫癌和至少10%的胆囊癌、肾癌、肝癌和结直肠癌是由超重导致的。研究还发现,人均BMI每增加1kg/m²,全国将至少有4000人,患上与肥胖有关的癌症。
肥胖最伤5个器官
01 心脏
体内多余脂肪组织需要消耗更多的氧,心脏必须提供更多的血氧。动脉中脂肪堆积越多,动脉功能就越差,血管壁增厚,血流减少,不仅加重心脏负担,而且增加血栓和全身血液循环恶化的危险。
02 结肠
研究发现,肥胖与结肠癌关联最大。在肥胖人群中,肠癌发病率与肥胖程度之间呈惊人的正比例关联。
一大原因是,加工肉食和红肉摄入过量,增加肠道息肉(早期结肠癌迹象)危险。另一大原因是胰岛素或血液中与胰岛素有关的生长因子水平偏高。
03 大脑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发现,与体重正常人相比,胖人大脑组织平均少8%,大脑早衰16年。一般超重者的脑部组织也比正常人少4%,早衰8年。越胖,大脑认知功能越差。
04 皮肤
肥胖症会导致体内激素变化,进而导致黑棘皮症(皮肤色素沉着,增厚粗糙等)和瘀滞性皮炎(皮肤红肿发炎等),也会导致静脉功能减退,增加脚部溃疡危险。
05 肺脏
法国一项研究发现,与体重正常者相比,腹部肥胖者肺功能损害几率高两倍,慢阻肺和睡眠呼吸暂停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更高。
过多脂肪会增加体内炎症反应,一定程度上损害肺脏。
如何判断肥胖?
超重和肥胖这两个概念。国际上,超重是指BMI(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体重单位是公斤(kg)、身高单位是米(m))≥25,肥胖是指BMI≥30。
而亚洲标准认为:BMI在18.5~22.9为正常,≥23为超重,≥25为肥胖。因此对于BMI平均不高的亚洲人来说,还需要用腰围来衡量,男性≥90cm(2尺7)或女性≥80cm(2尺4)为肥胖。
只有BMI和腰围均不超标,才算得上是正常体态。
远离肥胖,记住这几点
1. 坚持连续运动
最好是坚持有氧运动。常见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游泳、跳舞和骑自行车不仅能有效改善心肺功能,还能降低血压、调节血脂、控制血糖,特别适合中老年人。每次有氧运动最好不少于30分钟,每周进行3~5次。
对于体重过大的肥胖者,一次持续运动不要超过1小时,为了减轻膝关节负担,迈开腿也可以选坐位和卧位肢体运动。
2. 菜与肉合理搭配
● 肉类多选择白肉,注意红白搭配。白肉就是鱼肉、虾、鸡鸭等肉类,红肉就是猪牛羊等肉类。
● 素食和肉食的比例,至少为6∶1。吃素和吃肉,都不能太过。现在人们吃肉吃的太多了,吃菜吃的太少了。每天一斤蔬菜,你能达到标准吗?
蔬菜、菌类、水果、粗杂粮等,纤维含量高的食物能够充实我们的肠胃,让人产生一种“撑”的感觉。
3. 在生活细节上下功夫
生活细节也有助于减肥,比如吃饭时每口嚼15~20下,细嚼慢咽不但能帮助肠胃消化,还能产生饱腹感,让人更容易感觉到饱。
注意进食顺序,饭前喝汤,接着吃菜,再吃饭,尽量用热量较低食物填饱肚子,就不会摄入过多高热量食物。
4. 少喝糖饮料
减肥的人都知道,饮食要注意控制总热量。除了控制热量总量之外,还有一点正被许多人忽视,就是我们现在普遍吃糖太多。
很多食物中含有隐形的糖分,比如一些甜饮料。因此,一定要少吃糖,以及少吃含糖食物。
5. 别随便剥夺睡眠
睡眠时间不足,会造成具备分解脂肪功能的荷尔蒙量减少,以及因难以抑制交感神经活动而血糖值升高,这些都会成为导致肥胖的诱因,最好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6. 从儿童时期就控制好体重
如果儿童时期超重,则成年后也更容易超重和肥胖,在控制体重方面有着更多的困难。等孩子们长胖了再去维持正常体重,恐怕就需要终生与肥胖做斗争了,何况肥胖还会埋下疾病的种子。
如何才能有效减肥?
想科学的减肥,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是,每周减肥0.5~1公斤,一个月减1~3公斤,这种“匀速”减肥的方法,对身体损伤小且不易反弹。
WHO提出的减肥总原则是:
● 限制来自于总脂肪和糖的能量摄入;
● 增加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类及坚果的食用量;
● 定期运动,儿童每天60分钟,成人每周150分钟。
01 少吃点油
不同食物提供的能量不同,油、肉、高脂食物的能量较高,减肥期间要少吃。
一般来说,食用油宜选择花生油、菜籽油等植物油,每天控制在20~25克(搪瓷勺约两勺半)。
烹饪多用蒸、煮、炖等方法,少用炸、煎、烤。餐馆菜品的用油量往往高于家庭,最好在自己家吃饭。
02 吃对主食
减肥时,需要减少精白淀粉的摄入量,但不能不吃主食。建议体力活动较少的女性减肥期间每天吃3两粮食(1两粮食大约相当于半碗米饭的量),男性或体力活动较多的人酌情增加。
A级减肥主食:豆类。如红小豆、芸豆、绿豆等。它们饱腹感强、消化速度慢。
B级减肥主食:谷类。燕麦、荞麦、小米等,其中燕麦和莜麦是最佳选择。它们饱腹感远超白米白面,但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却更高。
C级减肥主食:薯类。土豆、红薯、山药、芋头等。它们饱腹感强,富含维C,但必须用蒸煮的方法烹饪,替代主食,才能起到减肥效果。
用ABC三类食物代替一部分精白面、大米饭等主食,既可以减少总热量的摄入,也可以完成WHO提出吃豆类和全谷的任务。
03 每天运动
光吃不动,很难消耗体内已经积攒的脂肪,因此减肥也需要运动来帮忙,成年人最好每天运动半小时。
一般来说,运动相同的时间,跳绳、游泳消耗热量较多,篮球、足球、羽毛球次之,骑车、跑步、走路更少一点。每项运动具体消耗多少热量,跟运动强度有关。运动强度越大、心率越快,消耗的热量越多。
文章来源:病理科 龙兆博
稿件编辑:李伟华
稿件审核:宫浩翔
部分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有的人没有超重,却判定为肥胖,为什么?
来源:【健康湖北】
1
肥胖的评估指标
肥胖程度常用指标是体重指数(BMI),体重指数的计算方法是:BMI=体重(Kg)/身高(m)²。其中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判定标准为:BMI在24.0-27.9之间为超重,BMI≥28为肥胖。
2
腹型肥胖的判定
而BMI又不能完全准确的评判是否肥胖,腰围是衡量体重是否正常的另一指标,是衡量腹型肥胖简单、实用的指标。那么我们该如何正常测量腰围呢?测量方法:自然站立,平静呼吸,沿右侧腋中线,确定髂骨上缘与第十二肋骨下缘连线的中点,将软尺紧贴皮肤沿水平方向围绕腹部一周。我国腹型肥胖的判定标准是: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 ≥85cm。
如果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被称为腹型肥胖,又称“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体型呈“苹果型”。
3
内脏脂肪和腹型肥胖的关系
还有一个评价肥胖的名词就是内脏脂肪。而腹型肥胖的罪魁祸首是内脏脂肪超标。我们常看到,有的人肥胖是在腰部以上,尤其是肚子比较大,是内脏脂肪沉积造成的,俗称“将军肚”,这种人的体型称为苹果形体型;而有的人肥胖是在腰部以下,臀部脂肪比较多,是由于皮下脂肪沉积所至,又称为梨形体型;很多人认为体重正常,内脏脂肪就不会超标,其实不然。研究数据显示,体重正常或偏低(BMI
4
引起肥胖的原因有哪些呢?
可能是遗产因素、代谢紊乱、药物导致,但绝大多数是缺乏运动、生活不规律、暴饮暴食导致。
5
肥胖对我们身体有哪些危害?
首先,脂肪异常分布、过渡堆积等引起的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脂肪细胞可分泌多种有害物质,使胰岛素在体内的正常使用发生障碍,进一步增加胰岛的负担。
在我国进行的大规模调查研究显示:超重的人群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的1.5倍,糖尿病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的1.7倍;肥胖的人群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的2.0倍,糖尿病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的2.4倍。可见,超重和肥胖时明显增加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患病率。
肥胖可以诱发各种内分泌及心血管系统疾病。肥胖可以引起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患病率,而且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
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肥胖持续时间越长,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越大。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超重和肥胖导致这些危险因素聚集,大大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冠心病事件的发病率随体重指数的上升而增高。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型卒中的病理基础,超重和肥胖导致的危险因素聚集是导致缺血型卒中增高的原因之一。
有研究显示,与内分泌相关的癌症及某些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率与超重和肥胖存在正相关性。
腹型肥胖加重胰岛β细胞的负担,增加胰岛素抵抗,并且还会使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6
合理控制饮食
控制体重和腰围,就控制了健康要塞!
需遵循减少脂肪摄入,降低总热量,复合碳水化合物代替简单碳水化合物,个体化饮食方案的饮食原则,饮食宜清淡且每餐的食物总热量减少15-20%。
尽量不吃自助餐,避免暴饮暴食。在外就餐可以用开水涮菜上的油以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拒绝一些不健康食品,如油炸食品、膨化食品、肥肉或动物内脏、奶油制品或冷冻甜品、烧烤类食品和方便面等不健康食品。
7
制定可执行的运动方案
在制定可执行的运动方案时,具体要根据年龄、身体情况、爱好和环境条件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和时间。
游泳30分钟、跑步30分钟、做家务120分钟、打网球45分钟和骑自行车95分钟的运动效果是一样的,大约消耗300千卡的能量。
8
监测并记录体重变化
减肥过程要做到循序渐进,定期称量体重,给自己监督和鼓励,达到目标给自己小奖励。
记录每次体重变化,并根据体重变化适当调整饮食和运动等方案。
9
减重可以带来哪些获益
有研究表明,降低体重就相当于降低血糖和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体重每降低10公斤:
降低死亡率
20~25%的全因死亡,30~40%的糖尿病相关死亡,40~45%的肥胖相关死亡
降低血压
降低10mmHg的收缩压,降低20 mmHg的舒张压
心绞痛
减少相关症状91%
血脂
降低总胆固醇10%,降低15%的LDL,降低30%的甘油三酯,增加8%的HDL
糖尿病
减少50%的糖尿病发生风险,降低30~50%的空腹血糖,降低15%的糖化血红蛋白
点击下方图片,
参与健康中国行动知行大赛
↓↓↓
疫情尚未结束,防疫不可松懈
来源:武汉市第三人民医院
往期回顾:
深夜街头救人!这4名“准医生”,又帅又炫!
喝苏打水能降尿酸、治痛风?
2022年6月18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目前2300000 人已关注加入我们你还不来吗?本文来自【健康湖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