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女孩肥胖怎么办(十岁女孩肥胖怎么瘦下来)

文章目录:

防治儿童肥胖需要“复合处方”

【来源:健康报】

评论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突出。2024年召开的第十届中国肥胖预防控制科学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有近1/5的6岁至17岁青少年面临超重和肥胖。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 一张“复合处方”,从多个维度入手,共同防治儿童肥胖。

儿童肥胖并非单纯的营养过剩问题,而是一个涉及饮食、运动、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现象。不少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存在误区,认为胖乎乎的孩子才健康,却忽视了肥胖可能带来的长远危害。超重和肥胖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体态和自信心,更可能引发一系列疾病,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等,这些都会增加孩子未来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要想有效防治儿童肥胖,首先需要从饮食管理入手。现代生活节奏快,许多家庭依赖快餐、加工食品,这些食物往往高热量、高脂肪,长期食用极易导致体重超标。因此,家长应注重孩子的饮食均衡、荤素搭配,确保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充足摄入。此外,减少糖分和油脂的摄入也是关键,过多的糖分不仅会导致体重增加,还可能影响血糖水平的稳定。

除了饮食,增加运动量也是防治肥胖的重要手段。当前,许多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这是导致肥胖的一个重要原因。保持充足的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能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同时,社会环境和学校政策也应为儿童肥胖防治提供支持。学校可以提供更多体育活动机会,鼓励学生参与;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限制高糖高脂食品的广告和营销,保护儿童免受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此外,肥胖儿童往往面临着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又可能反过来加重肥胖状况。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和自尊心。

当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发起的“体重管理年”活动正在深入开展中,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体育总局2024年7月联合印发的明确提出预防为主、早期干预和疾病预警的三级预防策略,国家卫生健康委也于近日制定印发。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有效防控儿童超重肥胖提供了遵循。儿童超重肥胖的防治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文:王琦(疾控工作者)

编辑:秦明睿

校对:杨真宇

审核:管仲瑶 叶龙杰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3X8X0LB7】获取授权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肥胖可能是种病!对儿童来说,胖≠可爱!

经常会听到有家长说

“小孩子胖点健康”

“白白胖胖的有福气”

事实上真是这样吗?

儿童肥胖≠“健康”,危害远超想象!

许多家长认为“胖”只是暂时的体型问题,却忽略了肥胖对儿童健康的“隐形攻击”:

代谢问题低龄化:肥胖儿童患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倍-5倍,甚至出现脂肪肝、动脉硬化等“成人病”。

生长发育受干扰:超重可能引发性早熟、骨骺提前闭合,导致孩子“长不高”;骨骼关节长期超负荷,增加脊柱侧弯、扁平足风险。

心理损伤不可逆:肥胖儿童更容易因身材被嘲笑、孤立,出现自卑、焦虑甚至抑郁情绪,影响学习和社交能力。

成年后健康隐患:研究显示,80%的肥胖儿童会延续为成人肥胖,心血管疾病、肿瘤等风险显著增加。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达19%,相当于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体重超标!

这些喂养误区,您是否“踩雷”?

儿童肥胖的根源往往藏在日常习惯中:

误区1:追着喂饭,总怕“吃不饱”

强迫进食、过度喂养会破坏孩子对饥饿的感知能力,导致热量摄入超标。

误区2:“高热量零食”当奖励

炸鸡、薯片、奶茶、蛋糕等零食看似“小份”,实则热量炸弹,长期摄入远超身体需求。

误区3:运动量严重不足

久坐学习、沉迷电子产品,每天运动时间不足1小时,能量消耗不足导致脂肪堆积。

误区4:“小时候胖没关系”

脂肪细胞数量在儿童期快速增加,一旦形成,成年后即使减肥,细胞体积缩小但数量不减,极易复胖。

科学应对儿童肥胖,家长可以这样做

预防和改善肥胖,需要全家共同参与,从生活习惯入手:

调整饮食结构

  • 遵循“三减”原则:减油、减盐、减糖。
  • 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豆类占每餐1/2以上。
  • 替换零食:用酸奶、坚果、水果替代含糖饮料和膨化食品。

增加身体活动

  • 每天保证1小时中高强度运动(如跳绳、游泳、球类)。
  • 减少屏幕时间,家长带头参与家庭运动(如饭后散步、亲子游戏)。

改变喂养观念

  • 尊重孩子的饥饿信号,避免强迫进食。
  • 用小碗盛饭,鼓励细嚼慢咽,饭后不立刻吃水果。

定期监测体重

  • 2岁以上儿童建议每3个月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体重kg/身高m²)。
  • 若第85百分位≤BMI<第95百分位数,即为超重;BMI≥第95百分位数,即为肥胖,需及时就医评估。

小口诀助记忆

“5210”法则

5:每天吃5种以上蔬菜水果

2:屏幕时间不超过2小时

1:运动1小时

0:不喝含糖饮料

特别提醒: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表现,可能提示病理性肥胖或并发症,请尽快到儿童专科就诊:

  • 短期内体重快速增长
  • 食欲异常旺盛伴多饮、多尿
  • 皮肤出现黑棘皮(颈部、腋下发黑粗糙)
  • 女孩月经初潮早于10岁,男孩睾丸过早发育

参考文献:

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22,60(06):507-515.

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05):609-626.

家里孩子肥胖,家长快愁疯了,医生教你科学育儿,别溺爱孩子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可谓日新月异。走进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食品令人目不暇接,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营养丰富。然而,伴随着生活水平的节节攀升,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也悄然出现 —— 肥胖的孩子越来越多。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小儿肥胖症的发病率正呈明显的上升态势。男孩的发病率从原本的 10.1% 一路攀升至 12.8%,女孩也从 4.9% 增长到了 5.8%。这一个个数字,就像敲响的警钟,提醒着我们关注孩子的健康问题。

小儿肥胖症:究竟是什么

小儿肥胖症,主要盯上了婴儿期、学龄前期以及青春期的孩子。它就像一个隐藏在孩子生活中的 “健康小怪兽”,由于孩子食欲过于旺盛,整天不爱运动,还常常挑食偏食,使得体内脂肪不受控制地过度堆积,体重也超出了正常范围,从而引发了这种疾病。

小儿肥胖症并非单一类型,它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病理性肥胖大多是由内分泌系统疾病或者肿瘤等因素引发。不过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还是单纯性肥胖。这种肥胖还能按照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种类型。

你瞧那些肥胖的孩子,一眼望去,最明显的就是体重超标,体态圆滚滚的,浑身透着一股 “丰满劲儿”。他们的皮下脂肪特别丰厚,尤其是面颊、肩部、乳房(女孩较为明显)、腹壁这些地方,脂肪堆积得格外突出。严重的孩子,稍微动一动就气喘吁吁,平时食欲好得惊人,可就是不喜欢活动。而且,肥胖症患儿往往反应也比较迟钝,记忆力也不太好。在性发育方面,有的孩子可能会出现性早熟的情况,男孩子甚至还可能出现小阴茎、小睾丸等症状。

肥胖症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小儿肥胖症带来的危害可不少,就像一串 “多米诺骨牌”,一个接着一个影响孩子的生活。

首先,身体上的肥胖让孩子活动变得极为不便。你看他们在学校里,跑步时气喘吁吁,上下楼梯也比别的孩子费劲,就连做一些简单的游戏,都可能因为体重的拖累而难以尽兴。这种身体上的负担,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游戏体验。

其次,肥胖还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创伤。在学校或者生活中,孩子们往往比较单纯直接,肥胖的孩子可能会因为体型问题被其他小朋友嘲笑。这种嘲笑就像一把利剑,一次次刺痛孩子的心,久而久之,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变得自卑、孤僻。

再者,肥胖对孩子的发育也有不良影响。它可能会让孩子身高生长和骨龄发育提前,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很可能导致孩子成年后长不高。同时,性早熟也是常见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健康,还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困惑。

另外,从长远来看,小儿肥胖症还像是一颗 “定时炸弹”,为孩子成年后的健康埋下隐患。肥胖的孩子长大后,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胆结石、胆囊炎等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想象一下,原本应该活力满满的人生,却因为小时候的肥胖问题,早早地被各种疾病纠缠,那该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

如何诊断小儿肥胖症:两种实用方法

小儿肥胖症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肥胖,那怎么才能准确判断孩子是不是得了肥胖症呢?这里有两种简单又实用的方法。

目测法

这种方法非常直观,也比较简单,而且准确性还挺高。家长们凭借自己的肉眼观察,就能对孩子的体型有个初步判断。要是孩子看起来明显比同龄人胖很多,身体各个部位尤其是上述提到的那些地方脂肪堆积明显,那就要提高警惕了。不过,目测法虽然方便,但只能作为一个初步的判断依据,想要更准确的结果,还得借助其他方法。

身高体重法

这可是儿科医生们常用的办法,一般适用于 12 岁以前的孩子。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孩子的身高来对应标准体重。比如说,如果一个男孩身高 72 厘米,按照标准,他的体重应该是 9 公斤。要是这个孩子的体重超过了 10.8 公斤,也就是超过正常体重的 20%,那就可以判断为肥胖了。要是体重达到了 13.5 公斤,超过正常体重 50%,那就是重度肥胖。通过这种方法,家长们可以更科学、准确地了解孩子的体重状况。

预防单纯性小儿肥胖:家长需上心

对于单纯性小儿肥胖,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预防,这就需要家长们多费点心啦。

树立正确观念

家长首先要给自己 “洗脑”,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和健康意识。可别再觉得孩子胖嘟嘟的就是健康,也别总觉得孩子多吃点没关系。要知道,过度喂养可不是爱孩子,反而可能给孩子的健康埋下隐患。平时给孩子准备食物,要注重营养均衡,合理搭配。

坚持母乳喂养

能母乳喂养就尽量母乳喂养。你可能不知道,人工喂养、不科学的断奶方式以及不正确的早期喂养方法,都有可能把孩子推向肥胖的边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吃母乳的孩子,长大后肥胖发生的概率相对较低。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母乳里含有一种叫瘦素的物质,它就像一个 “小卫士”,能固定大脑对饮食的反应。婴儿吸收了母乳中的瘦素,就好像在大脑里设定了一个 “饮食程序”,成年后不容易出现过度饮食的情况。所以,妈妈们为了孩子的健康,一定要尽可能坚持母乳喂养。

培养良好习惯

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现在的孩子很多都喜欢看电视,一坐就是半天,这样可不好。家长要鼓励孩子多活动,多做游戏,不仅可以去户外玩耍,室内的活动也不能忽视。比如,陪孩子一起玩搭积木、做简单的室内运动等,让孩子动起来,远离肥胖。

关注关键时期

要特别留意肥胖的几个关键时期,像妊娠后期,妈妈在这个阶段就要注意合理饮食,别让胎儿营养过剩。孩子生下来 0 - 3 个月时,喂养方式很重要,要科学喂养。3 - 4 岁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接触各种食物,饮食习惯逐渐形成,家长要引导好孩子。还有女孩青春早期,这个时期孩子的身体发育变化大,营养摄入也要格外注意。在这些关键时期,把握好营养摄入问题,能有效预防小儿肥胖症。

孩子肥胖了怎么办:饮食与运动双管齐下

要是发现孩子已经患有肥胖症,家长们也别慌,小儿肥胖症的治疗主要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入手。

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的关键,就是培养孩子正确的进食习惯。吃完饭可不能让孩子立马就坐着或者躺着,要鼓励他们适当运动。在饮食上,像甜点、饮料这些高热量的食物,要严格控制孩子的摄入量,晚餐也不能让孩子吃得过多。总的原则就是,要保证孩子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在满足孩子营养需求的同时,避免过度摄入热量。

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可不是随便让孩子动一动就行,得考虑到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选择适合孩子年龄和身体状况的运动项目,比如可以让孩子去学游泳,既能锻炼全身肌肉,对关节的压力又小;也可以陪孩子一起骑自行车,享受亲子时光的同时,还能达到运动的目的。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让孩子逐渐适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治疗肥胖症的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