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上的这道纹,是高血压、心梗的“警报”!巧用毛巾,护全身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脖子一根纹,健康减几分。”这可不是我吓唬你,而是实打实的健康警报!门诊里啊,经常有人来问:“医生,我脖子后面那条深深的纹路,是不是胖出来的?
咋老洗不掉?”每次听到这话,我都忍不住多叮嘱几句:这道纹,可能不是胖的,而是你的血管在“报警”。
今天咱们就好好唠唠这件事。别小看脖子上的这道纹,它不仅可能是高血压、心梗的前兆,还和你的全身健康息息相关。
别急,我还会教你一个简单又管用的小方法——用一条毛巾,护好你全身的健康!
一、脖子上的这道纹,可能是健康“晴雨表”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年纪轻轻的时候,脖子后面光滑得像丝绸,可一到中年,忽然就发现脖子后面长出了一条或者几条深深的纹路。
有些人以为是胖出来的“富贵纹”,也有人觉得是脖子皮肤松弛了,没当回事。
可实际上,这道纹可不简单,它可能是身体发出来的健康信号。
特别是脖子后面那条深沟状的纹路,医学上有个专业名字,叫“黑棘皮病”。它不仅仅是美观问题,更可能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预警灯”。
1. 什么是“黑棘皮病”?
黑棘皮病其实不是病,而是身体的一种代谢异常表现。
它最常出现在脖子后面、腋窝、腹股沟这些地方,看起来皮肤发黑、增厚,甚至摸上去有点粗糙。
· “黑”:皮肤颜色变深,呈现出棕黑色;
· “棘”:皮肤表面像长了细小的刺状纹路;
· “皮”:皮肤质地变厚、变硬,摸上去粗糙不平。
2. 脖子纹和高血压、心梗有啥关系?
别以为黑棘皮病只是皮肤问题,它其实是身体代谢紊乱的外在表现,和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慢性疾病关系密切。
黑棘皮病出现的原因,和胰岛素抵抗脱不了干系。
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血糖代谢异常,还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血压升高、血脂异常、血管硬化等。
· 血压升高:胰岛素抵抗会让血管“失控”,导致血压飙升;
· 心梗风险:胰岛素抵抗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让血管中的“斑块”越来越多,增加心梗、中风的风险;
· 糖尿病前兆:黑棘皮病常常是糖尿病的早期表现,出现这种症状的人,糖尿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好几倍。
所以说,脖子上的这道纹,不是简单的“胖纹”,而是身体的健康“晴雨表”。
二、脖子纹是高危信号?这几种情况要警惕
并不是所有的脖子纹都和疾病有关,但如果你符合以下几种情况,就要特别小心了——别让“小纹路”酿成“大问题”!
1. 脖子纹 肥胖
肥胖是黑棘皮病的“帮凶”。特别是腹型肥胖(也就是肚子大的),和胰岛素抵抗高度相关。如果你同时有脖子纹和肥胖的问题,建议尽早检查血糖、血脂和血压,看看有没有代谢异常。
2. 脖子纹 家族史
如果你的直系亲属有高血压、糖尿病、心梗中风等慢性病史,再加上你自己出现了脖子纹,就要格外警惕了。
家族史 代谢异常是慢性病的“双重风险因素”,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3. 脖子纹 疲惫乏力
总觉得身体没劲儿、动不动就累?这可能是胰岛素抵抗、血糖波动引起的。很多人以为自己是“累出来的”,却忽略了脖子上的那道纹,结果拖到糖尿病甚至并发症找上门。
三、巧用毛巾,护好脖子,健康全身
说到这儿,有些人可能开始犯愁了:“那医生,我脖子上的纹还能消下去吗?我是不是要天天抹护肤品?”
别着急,这道纹不是用护肤品抹掉的,而是要从身体内部调理。
我今天要教大家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方法:用一条毛巾,护好你的脖子,调理全身健康!
1. 热敷毛巾,疏通血管,缓解疲劳
脖子是全身血管和神经的“交通枢纽”。用热毛巾敷一敷脖子,不仅能舒缓颈肩疲劳,还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血管压力。
· 怎么做?
1. 毛巾用热水浸湿,拧到不滴水的状态;
2. 把热毛巾敷在脖子后面,每次敷5-10分钟,感觉温热即可;
3. 每天坚持1次,特别适合上班族、低头族。
2. 毛巾操,活动脖子,增强代谢
脖子不动,血管就“堵”。长期久坐、低头会让颈部血流不畅,代谢变慢。
用毛巾做简单的颈椎操,既能活动筋骨,还能增强代谢,帮助改善胰岛素抵抗。
· 怎么做?
1. 找一条长毛巾,两手各抓住毛巾两端;
2. 把毛巾垫在脖子后面,双手前拉,头部缓慢左右旋转;
3. 每次做15-20下,每天坚持2次。
3. 冷热交替敷,增强血管弹性
血管硬化是高血压、心梗的关键因素。冷热交替敷可以锻炼血管的弹性,帮助调节血压,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 怎么做?
1. 准备一条热毛巾和一条冷毛巾;
2. 热毛巾敷脖子3分钟,接着用冷毛巾敷1分钟;
3. 每次交替敷3-5轮,每周2-3次。
四、医生叮嘱:脖子纹的根本调理,从这几点入手
毛巾只是辅助,想要彻底改善脖子纹,关键还是要调理身体的“内环境”。以下几点建议,能帮你从根本上护好全身健康:
1. 控制体重,减轻代谢压力
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导火索。减重5%-10%,就能显著改善代谢指标,降低脖子纹和慢性病的风险。
· 饮食:少吃高糖高脂肪,多吃蔬菜粗粮;
· 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跳舞。
2. 定期体检,监控“三高”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代谢问题的“三大杀手”。建议每年体检一次,重点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和肝功能,早发现早干预。
3. 调整作息,别让身体过劳
长期熬夜、压力大,会加重代谢紊乱。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给身体一个“修复”的机会。
五、总结:守护脖子纹,就是守护全身健康
脖子上的这道纹,不是小问题,而是身体的“警报灯”。别等到高血压、心梗找上门才后悔,平时多留意自己的身体信号,用毛巾调理脖子,加上健康的生活习惯,就能远离慢性病的威胁。
记住,健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点滴积累。护好脖子,就是护好全身健康!
参考文献:
1. 《代谢综合征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 《黑棘皮病的病理机制及预防》,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3. 《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管理》,人民卫生出版社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怎么有效改善颈纹?方法都在这里了
低头看手机成了现代人的一种常态,长期低头不仅影响颈椎,还有形成颈纹,让人变老!因为在低头的时候,颈部皮肤不可避免地要“折叠”,颈纹自然就“越低越深”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都说脖子是女人的第二张脸,脖子上一道道纹路非常的显老,以至于有的人看脸是20岁,看脖子却是40 。
颈纹是如何形成的(1)脂肪型颈纹:这种颈纹大多是肥胖或遗传因素导致。打个比方,就像小肚子上一圈一圈的游泳圈长在了脖子上一样,脂肪型颈纹跟老化无关,一般都是因为皮下脂肪比较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姿势型颈纹:这种颈纹比较容易出现在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的人身上,比如长期低头看手机的低头族。一般来说,在正常状态下产生的纹路是会自然消失的,但如果经常凹折颈部肌肤,或是因老化导致胶原蛋白流失,弹力变差,就会形成脖子不动时也会出现的静态纹。
(3)老化型颈纹:颈部肌肤真皮层的胶原蛋白、弹性纤维流失,表皮角质细胞老化,这些都是造成老化型颈纹的原因。
颈纹如何改善?如果因为颈纹影响到了颜值,给生活造成了困扰,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改善。
(1)注意日常保养:改掉长期低头的习惯,护肤不要落下了颈部,做好保湿,保湿乳、霜都安排上,温和清洁颈部肌肤,同时颈部也要做好防晒。当然如果是由于肥胖引起的颈纹,就需要下定决心减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填充注射:填充注射的材料有很多种,除了大家最熟知的玻尿酸,还有胶原蛋白、自体脂肪等选择。填充注射的优势是很快就能看到效果,哪里凹陷填哪里,治疗后肉眼就可以看到效果,耗时短,副作用小,当然前提是选择有资质、技术过关的医生。
缺点也显而易见——费钱。玻尿酸、胶原蛋白等在体内分解后,颈纹也会慢慢回来,需要定时填充,属于持续性消费。
对于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仙女来说,填充注射是目前最常用的改善颈纹手段,毕竟在良好的效果面前确实令人心动。
无痕筋膜提升可以改善颈纹吗?答案是可以的。
无痕筋膜提升主要是针对衰老型的颈纹,从下颌线开始做缝合折叠筋膜层处理,利用针具在皮下缝合软组织,达到修复凹槽固定复位的效果,同时也皮下缝合折叠松弛的筋膜层,来达到整体提升。拉紧颈部松弛皮肤,进而达到收紧抚平颈部皮肤,祛除颈纹的效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上就是针对颈纹常用到的方法,不过大多数颈纹都是由混合因素造成的,如果你想要获得最佳改善效果,建议还是请医生具体分析你的颈纹形成原因,再做针对性选择。
同时无论多好的方法,在帮助颈纹得到淡化以及去除之后,如若不坚持保养,也还是会打回原形,所以日常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一定要记住:
●要注意体态,避免过久低头玩手机等不良姿势;
●科学防晒,平时还可以辅助使用含有抗衰老成分的护肤品。
13岁儿子248斤,爸爸发现这幕急了!太胖比太矮更麻烦
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指南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指南显示,在1982年,我国7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0.2%;到了2020年,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直升到7.9%。
今年全国两会,教育部长怀进鹏发声坚决主张保障学生每日至少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其初衷正是希望推动解决“小眼镜”和“小胖墩”的困扰。
近日,本报记者在多家儿童医院采访发现,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身高,而对孩子的肥胖则一笑而过。对此,医院内分泌科医生表示:其实孩子的身高问题与体重问题紧密相关,在这一点上很多家长存在认知误区。
浙大儿院,候诊的家长带着孩子测量身高体重。记者 肖暖暖 摄
来看身高,
但问题往往出在肥胖
星期五早上8点不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董关萍的诊室门口,已经来了不少带着孩子的家长。诊室的门上贴着提示牌,提醒患儿签到后先到护士站测量身高、体重。
相比体重,身高更受现场家长的关注。开诊后一小时里,家长基本都在为孩子矮小而发愁。有人问:要不要给孩子打长高针?
董关萍根据患儿不同情况提供医嘱,有几个建议频频出现:早睡觉;多跳绳、跳高;睡前不要吃东西……
也有不少家长为孩子身高赶来医院,结果被告知需要给孩子减重。9岁的小黄被爸爸带来复查,她身高约1.32米,体重比标准体重重了十几斤,有时会觉得胸闷,晚上睡觉会打呼噜。董关萍看诊后提醒家长:小姑娘要减肥了,不然会影响身高。
董关萍说,儿童体重和身高息息相关,体重减下去,身高自然就长上来。和小黄一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因为提前发育和长个变慢来到医院,在董关萍提醒后开始减肥。
以董关萍所在的内分泌科为例,每年门诊量在13万人次左右,专程来看肥胖问题的患儿只有四五千。
湖州市中心医院儿科医生宋叶梅告诉记者,当地的学校会把体检结果反馈给家长,但家长重视程度不受学校和医生左右——湖州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一年接诊的“小胖墩”仅100多个。宋叶梅还发现,就算孩子被带到医院,医生的医嘱也不一定有效果。
“很多人认为,长得胖说明养得好,有什么问题?他们觉得孩子胖不是病。”董关萍说。
如果说身高是孩子成长的“显性竖坐标”,那么体重很多时候成了家长视而不见的“隐蔽横坐标”,被遮盖在了“圆润可爱”的夸奖下。
家长和医生围在一块查看检查单。记者 肖暖暖 摄
儿童肥胖,
越拖久毛病越严重
在今年1月举办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糖尿病联盟学术会议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傅君芬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患病率增长了10倍以上,且低龄化、扩大化趋势日益明显,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从医多年,董关萍发现,近些年,儿童肥胖症的数量有明显增长,肥胖成因和饮食、运动、压力等生活因素息息相关。
“生活条件变好,孩子的饮食水平直线上升,营养过剩变得很常见。尤其是假期,零食、煎炸烤类的快餐更是不少孩子的家常便饭。”门诊中,她得知一个小女孩每天都喝几大瓶酸奶,就赶紧叫停。
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在无形中助推儿童体重增长,抱着手机刷短视频、玩游戏成了很多孩子的常态。此外,相比过去,学龄儿童的学业压力变大,体育运动的时间被压缩,客观上也导致了热量消耗减少,体重增长。
伴随学习压力出现的还有心理压力、睡眠时间不足,这些都会影响儿童体重管理。
肥胖,从多方面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采访中,多位医生表示,儿童肥胖常常伴随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等并发症。肥胖儿童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等问题。
可惜的是,由于家长对儿童肥胖缺乏重视,往往会拖到问题较严重时,才会直呼后悔。
去年7月初,13岁的强强来到浙大儿院内分泌科就诊。身高1米7的他,体重有124公斤,最终确诊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和脂肪肝。
强强的背影。图源:浙大儿院
强强爸爸说,在来儿院就诊前,强强肝功能不好已有一年多,吃了药,时好时坏,当时没当回事。直到看见强强胸部发育、肚子上出现紫色的肥胖纹,脖子也变黑了,这才“坐不住”。
孩子成了“小胖墩”,还会带来一定心理问题。
强强的主治医生、浙大儿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周雪莲发现,强强不爱说话,总是低着头,下意识地抗拒和他人眼神交流。医院心理评估显示,他存在中度焦虑和自卑,需要定期到心理门诊做心理疏导。
这些瘦下来的方法
总有一款适合你家“小胖墩”
近年来,防治儿童肥胖越来越受到重视。
2021年6月,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浙江省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提出防控目标,2020年~2030年,浙江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努力实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零增长。
在浙大儿院,主治医生会视患儿的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安排多学科会诊(MDT),由多学科团队为患儿制定科学的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针对肥胖患儿,医院推出了周期180天的儿童肥胖管理,由内分泌科资深医生主理,为患儿建立专病健康档案,制定专属诊疗和日常生活管理方案,由健康管家定期跟踪随访。
今年夏天,浙大儿院将和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一起,举办儿童青少年公益减重健体夏令营和健康公开课。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现在每周六开设儿童肥胖门诊,去年5月推出了肥胖儿童管理行动“破墩行动”,通过线上线下一系列科普和患教活动,和家长们一起帮助超重肥胖的孩子瘦下来。
来源:潮新闻 记者 肖暖暖 葛雪琪 徐坊 通讯员 王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