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中国肥胖问题(中国怎样解决饥饿问题)

文章目录:

基于“临床肥胖”重大报告与国内肥胖指南的营养防治新路径

原创 国际糖尿病 国际糖尿病idiabetes

2025年02月02日 17:28 河北

1月16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重大报告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布。随后,中国肥胖联盟(COF)组织召开中国专家研讨会,针对新肥胖症定义的变革意义展开了深入探讨。《国际糖尿病》记者有幸采访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陈伟教授就重大报告内容与国内肥胖指南的异同点、肥胖症患者营养干预策略,以及未来营养工作开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

国际糖尿病idiabetes

《国际糖尿病》

2024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这与“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重大报告内容有何异同?国内指南是否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

陈伟教授:

2024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这是中国首部针对肥胖多学科诊疗的权威指南。该指南的制定参考了 2023 年《柳叶刀》杂志组织的一些专题会中关于临床肥胖的探讨内容与观点,不过,新版指南突出了其临床特性。

国内肥胖诊疗指南在针对肥胖症的诊断上,从五个维度进行了五类细致分型,具体包括:依据BMI值划分肥胖程度,按特定标准对中心性肥胖分级,针对靶器官受影响的情况提出靶向肥胖分类,基于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基于病理生理特征细分为脑饥饿型、胃肠饥饿型、情绪饥饿型和低代谢型四种表型,通过这些分型,构建了更为全面、详细的诊断体系。

而《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新近发布的“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重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种新颖且精细的肥胖诊断方法,该方法除了依据BMI外,还参考了其他体脂测量指标以及个体层面的客观疾病体征和症状。

基于此,未来在关注肥胖症对健康造成的影响时,会更注重遵循具体的临床路径进行诊断,并实施相应的临床治疗,使诊疗过程更加具象化。相信通过将《柳叶刀》临床肥胖症诊断标准与国内肥胖症诊疗指南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的肥胖症诊疗提供更细致的服务。

《国际糖尿病》

作为临床营养科权威专家,您认为面对“临床肥胖症”和“临床肥胖前期”人群,应如何制定科学的个体化营养指导方案?

陈伟教授:

临床营养学在肥胖症的防与治当中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中,其作用通过两种工作模式得以体现:首先,临床营养学深度参与生活方式干预,承担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肥胖症患者提供了详细的饮食模式指导,以优化诊疗过程中的营养摄入;其次,当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临床营养干预应在运动和药物干预之前进行,基于临床营养的诊断和治疗,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营养管理方案。

在此工作模式下,重大报告中新提出的“临床肥胖症”和“临床肥胖前期”分类模式,有望为肥胖症患者营养管理提供更精确的诊疗建议,并为精准营养干预提供循证支持。这将使每位肥胖症患者在医院都能获得适合自身的个体化干预措施。

大多数肥胖症患者在进行膳食管理和饮食治疗时,往往倾向于通过减少食物摄入来降低能量摄入。然而,考虑到个体生活习惯,以及所合并的临床相关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即便同属肥胖人群,其饮食内容和方向也应有所差异。

因此,更为精准的“临床肥胖症”诊断标准的提出,为进一步实现精准营养治疗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基础,同时也助于验证“临床肥胖症”定义的科学性。

《国际糖尿病》

从长远来看,新的肥胖症定义对公共营养政策的制定和营养教育的推广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关于未来基于新诊断标准的营养工作开展,您有什么期望和建议?

陈伟教授: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肥胖问题,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教育部、体育总局等16部门启动了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重点行动,制定并发布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这一跨部门合作的举措表明,解决肥胖问题不能仅依赖于医疗手段,还需要社区和公共卫生层面的共同努力。

肥胖症不仅是一种慢性疾病,也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其根源在于日常生活。因此,生活方式的管理和生活环境危险因素的减少是肥胖防治的首要步骤。当前我们提倡“医防融合”,即预防肥胖产生的生活环境和主要生活危险因素,如吸烟、高盐饮食、过多饱和脂肪摄入、膳食纤维不足等,这些因素都体现在日常饮食中。为了防止更多体重偏重的人进入“临床肥胖”阶段,我们需要采取群体预防和群体治疗策略,从公共卫生角度减少患者对医院的依赖,这是未来防治工作的重点。

“临床肥胖症”概念的提出,并非旨在让患者都依赖医院解决肥胖问题,而是希望通过医疗模式提高公众对肥胖影响健康的认识,并运用卫生学,特别是公共卫生学理念,消除肥胖危险因素,预防进入“临床肥胖症”阶段。这是一种以主动健康和预防为主的模式,适用于慢性病管理。我们期望以肥胖防治为起点,消除肥胖和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推动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融合,以肥胖症防治为基础,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

肥胖专科医生教您大基数减重

近日,演员贾玲发文“消失的这一年多我拍了一部电影……我也成功减了100斤”,随着流传出的贾玲近照,图片里的她让网友直呼不敢相信,“贾玲减了100斤”的话题冲上热搜第一。贾玲在文中没有透露具体的减肥方式,大家好奇她究竟用了什么方式,也担心这种为了拍电影短时间快速减重,会不会对身体有不良影响?针对这些疑问,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肥胖专科主任肖明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一年时间瘦100斤

是可行且必要的

肖明中分析,一年时间减重100斤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重度肥胖患者的心肺功能、骨关节、代谢系统的负担较重,减重之后相关功能可得到明显改善。

对不同的人群来说,减重的速度是有差异的:对于普通的超重或肥胖患者,推荐的减重速度为每周减0.5—1公斤;对于重度肥胖患者,可以将这个速度加快很多。经过医学干预,重度肥胖患者可以在第1—4周减去5%—10%的体重,一年减重50—100斤的患者不在少数。

短时间暴瘦的风险

恐怕你把握不住

肖明中强调,正常体重的朋友不要为了好看而选择任何一种可能让你“暴瘦”的方法。对于正常体重的人来说,过度节食、高强度运动甚至使用减肥药品都是不可取的,突然的大幅度体重减轻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电解质失衡、肌肉流失、代谢紊乱等问题,辛辛苦苦减下的体重也很快就会面临反弹的风险。

对于肥胖的患者而言,需要进行专业的评估,比如合并疾病的检查、心肺能力的测定等,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减重。因为大部分肥胖患者的心肺功能受损,且合并疾病复杂,不适合的饮食方案或超过身体承受能力的运动量,都可能损伤身体甚至引发危急的并发症。

反复减、反复胖或与

肥胖带来的大脑损伤有关

“减肥,反弹,再减肥,再反弹”的怪圈经常困扰减肥人士。对此,肖明中提醒,脱离这个怪圈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包括培养规律的饮食习惯、合理的饮食结构、适量的热量摄入、适度的体育锻炼,并持续关注心理健康、保障睡眠质量,这些是维持健康体重的核心要诀。

“事实上肥胖患者反复减、反复胖问题与肥胖带来的大脑损伤有关。”肖明中进一步解释,胖了之后身体对食物营养不敏感了,于是加大了控制食物摄入量的难度,即使减肥后体重下降了,这种对食物的不敏感仍然存在。

大基数减重怎么办

中医药疗法有妙方

大基数的减重可以选择中医药内服外治的治疗,或者联合手术治疗,湖北省中医院肥胖专科已经形成了成熟的针对重度肥胖的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

第一步:用针灸、埋线、中药调理、服中药禁食等中医组合拳方法初步减重;

第二步:进行代谢减重手术;

第三步:应用中医康复技术与健康管理相结合为术后恢复护航。

肖明中表示,中医药的参与可有效解决重度肥胖患者并发症多、手术风险过高、术后康复慢的临床难题。(记者 江梦晴 通讯员 胡梦曾潇潇)

来源: 武汉晚报

肥胖人群怎样吃?可以吃药或手术减肥吗?健康减重这些误区要避免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了解到,今年被确定为“健康体重管理年”。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成人、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指南指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肥胖防控已刻不容缓。指南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肥胖人群提供了营养健康建议。

指南介绍,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达16.4%,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而1982年,我国7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仅为0.2%。城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较高,农村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迅速。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

指南建议,成人肥胖患者膳食应全面均衡多样化、限制总能量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严格控制脂肪、盐、糖以及酒精的摄入。儿童青少年肥胖患者应做到吃饭八分饱,提高鱼类、蔬菜、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量,零食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每天总能量的10%,晚上9点以后尽可能不进食。减重过程中,建议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膳食能量在正常需要量的基础上减少20%左右。

指南指出,科学减重需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大脑思维、体脂肪、肌肉和各个器官适应新能量状态,逐步达到新平衡。减重速度并非越快越好,过快的减重速度易对机体器官组织造成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应该是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减2公斤—4公斤。

肥胖人群怎样吃?这些误区要避免

肥胖作为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肥胖呢?肥胖人群如何做到合理饮食、科学运动?

生活中,一些体重正常的人为了追求身材苗条盲目减肥。其实医学上对肥胖有明确的衡量标准——体重指数。它是基于身高和体重而计算出的指标,体重指数等于(=)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出的数字。例如一位女性,体重60公斤,身高1.60米,她的体重指数是23.4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称:“体重指数正常的范围是18~24,24~28是超重范围,要增加运动、控制饮食,如果BMI(体重指数)大于28以上,就应该积极干预了,包括药物治疗。特别是如果BMI(体重指数)大于30以上的这些人,比如说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这些代谢性的问题出现以后,应该寻求手术治疗。”

减肥的原理就是让吸收的热量少于消耗的热量,运动是消耗人体热量的有效手段。肥胖人群应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比如有膝关节病变的人可以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项目,尽量减少负重或长时间健步走。减肥80%靠饮食,20%靠运动。专家提醒,光靠“迈开腿”减不了肥,关键要“管住嘴”。比如,一个中等身材的人在跑步机上匀速慢跑30分钟,消耗的热量只相当于喝一罐可乐。

然而,为了减少热量的摄入,一些人陷入了另一个误区:采取吃素食或者不吃主食的方法减肥。这虽然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掉秤,但难以持久,同时会带来副作用。比如,长期不吃主食容易引发低血糖、肠道功能异常等症状。如果只吃素食不吃肉,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肌肉衰减等症状。另外,部分蔬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并不比米饭低多少,比如土豆、芋头、山药、莲藕,可能让你越吃越胖。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肥胖的防治是个长期行为,我们强调的是营养均衡,应该尽可能地让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搭配合理,符合一个正常人的基础能量和蛋白质基础的需求。”

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中心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医师张鹏称:“如果是超重状态或者肥胖状态,营养管理也是什么东西都要吃,但是对总的热量要进行控制,也可以进行一些食物搭配的改变。比如说蛋白质类食物稍微多一点,碳水少一点,肥肉这些饱和脂肪酸少一点。”

减肥需长期坚持 减肥药不能滥用

不论是饮食还是运动,减肥都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然而,生活中一些人希望走捷径,通过吃药来实现减肥。近年来,一种被称为“减重神药”的司美格鲁肽被人们追捧。

在我国,司美格鲁肽目前是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减重的处方药,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存在超适应症滥用的情况,一些并没有糖尿病的人用这种药来减肥,其原理是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延缓肠胃蠕动,降低人们对食物的需求。这似乎不需要付出多少成本,无需经历任何痛苦就可以实现理想的身材。

司美格鲁肽作为处方药,虽然医院管控严格,但线上购买却比较容易。在某电商平台,记者发现,仅需对个人信息进行实名制,选择确诊2型糖尿病,并点击“已线下就诊并使用过该药物且无不良反应”的确认键,即可开方购买。

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中心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医师张鹏:“有关药物滥用的问题是非常普遍的,尤其现在大家都想减肥,从我们的观察来看,就是真正整天把减肥挂在嘴边的人并不是说肥胖的人,反倒是一些体重正常的人或者稍微重了一点的人整天去喊减肥,他们就希望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去减点肥,所以就用药。”

医生介绍,从国外的临床数据来看,司美格鲁肽确实有减肥的功效,并已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作为减肥药上市。但是,这种药的“减肥版”在我国还没有获批。即使“减肥版”在国内获批上市,因为是处方药,所以注射前也应当到专业减重中心或医院做相关检查评估,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剂量,从而以更小的副作用取得更好的获益。

张鹏医生称:“我们国家对司美格鲁肽批准的适应症目前只限于肥胖型二型糖尿病治疗,单纯用二甲双胍的时候,血糖控制不好,它可以是二线治疗,同时要求BMI(体重指数)超过25。如果没有达到用药指征,不要瞎用药,其实用药所带来的风险远远超过受益。”

医生提醒,使用司美格鲁肽可能发生低血糖、急性胰腺炎等不良反应。

张鹏提醒称:“司美格鲁肽不良反应一个就是作用到中枢,我们就会担心长期刺激中枢受体会不会引起除了不想吃饭,还会引起一些情绪的问题,比如说抑郁,它让胃肠道蠕动减弱,甚至不蠕动,是不是又会担心造成胃瘫、肠瘫、肠梗阻的问题。”

去年我国实施减重代谢手术超35000例

一些人在运动、饮食和药物干预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希望通过手术达到减肥的目的。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我国实施减重代谢手术超过35000例。哪些人适合手术减肥?是否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呢?记者探访了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病房。

在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病房,记者见到来自黑龙江的李女士,她本身就是一位口腔科医生。身高160厘米的她,从青春期开始发胖。这些年来,先后尝试过节食、吃减肥药、参加减肥训练等方法减肥,但都反弹了,现在体重飙升到了200多斤。

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中心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医师张鹏:“她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以肥胖为核心的代谢综合症,包括血糖的增高、胰岛素增高、血脂增高、血压增高,同时合并脂肪肝,她关节有问题,然后晚上睡觉打呼噜,我们叫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迫不得已,李女士决定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减肥。她选择的袖状胃切除手术是减重代谢手术中最常见的一种。通过腹腔镜微创手术,切除四分之三左右的胃,留下的部分大小如香蕉,形状像袖子,因此称为袖状胃。手术前,主治大夫张鹏与李女士充分沟通,包括手术的风险、副作用等等。

医生介绍,减重手术属于微创手术,一般来说患者只需住院一周,回家休息一周就可正常工作了。减重手术有严格的指征要求,只有在运动、饮食和药物干预效果都不理想的前提下才考虑手术。

去年,北京友谊医院一共做了445例减重手术。张鹏医生说,他经常会遇到一些并不肥胖的人为追求苗条要求做减重手术。

医生提醒,减重手术只是解决由肥胖带来的健康威胁,后续还得靠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来保持。

来源:央视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