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儿童是不是长不高(肥胖儿童会影响身高吗)

文章目录:

胖娃娃会从小胖到大吗?儿童肥胖的真相与对策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胖乎乎的孩子,他们圆润的脸蛋、肉嘟嘟的小手小脚,看起来十分可爱,是无数爷爷奶奶挚爱的“梦中情孙”。然而,很多家长也会担心,胖真的是长得“好”吗?这些胖娃娃长大后会不会一直胖下去?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儿童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多方面,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

一、儿童肥胖的现状与原因

(一)现状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4年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表明,我国6岁—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可高达19%,这就相当于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1个超重肥胖。根据《中国儿童肥胖报告》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到2030年,学龄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可达到28%。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44%的Ⅱ型糖尿病、23%的冠心病和7%~41%特定癌症的负担可归因于超重/肥胖。儿童期肥胖对儿童的运动能力和骨骼发育有影响,对儿童的智力、认知和行为等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大多数儿童肥胖可持续至成年期,增加多种慢性病等发病风险,加重医疗及社会经济负担,超重肥胖已经成为影响中小学生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因此,关于肥胖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家长们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原因

1.饮食因素

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饮食结构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高糖、高脂肪的零食和快餐充斥着市场,像薯片、炸鸡、冰淇淋、糖果等,这些食物虽然口感好,但热量极高。很多孩子抵挡不住诱惑,经常大量食用,导致摄入的热量远远超过了身体所需。

不规律的饮食习惯:有些孩子没有固定的饮食时间,饿了就吃零食,正餐却吃不好。或者吃饭速度太快,大脑还来不及接收饱腹的信号,就会不自觉地吃下过多的食物。另外,部分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吃点,会用各种零食、甜食作为奖励,这种做法也会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食物摄入量。

2.运动不足

如今,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成为了孩子们的主要娱乐方式。孩子们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沉浸在游戏、动画片的世界里,很少有机会进行户外活动。据统计,一个孩子每天如果花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超过2小时,孩子超重、肥胖率更高。因为长时间久坐不动,身体的能量消耗就会降低,摄入的热量无法得到有效地消耗,就容易导致肥胖。

3.遗传因素

儿童肥胖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父母超重或肥胖会增加儿童发生肥胖的风险。国内研究显示,父母双方都超重/肥胖,孩子超重/肥胖风险是父母双方非超重的3倍左右,母亲超重或父亲肥胖分别导致儿童肥胖的风险增加至1.614和2.584倍。所以应该怀孕前把体重减到正常,尤其是当爸爸的体重。这是因为肥胖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父母的基因可能会传递给孩子一些容易导致肥胖的体质特征,比如基础代谢率较低、脂肪细胞数量较多等。

二、胖娃娃是否会从小胖到大?

调查研究发现,6~7岁肥胖儿童,成年肥胖率为50%,10~19岁青春期肥胖儿童的70%~80%可发展为成年肥胖,并增加患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这种小时候体重过高对未来肥胖的预测,发生在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也就是说,只要18岁之前胖,后半辈子大概率也会继续胖。

1.脂肪细胞有固定生长发育期

脂肪细胞的生长发育期只有一个,就是在成年之前。从婴幼儿期,脂肪细胞就开始大量繁殖;到青春期,脂肪细胞的数量达到顶峰。从此以后,脂肪细胞的数量就固定了。不管我们是胖了还是瘦了,变化的都不是脂肪细胞的数量,而是脂肪细胞的大小。

2.脂肪细胞有“记忆”

如果一个人在成年之前,处于脂肪细胞生长发育阶段,受到了营养刺激,比如长时间的饥饿、经常吃得特别撑、短时间吃进去很多能量特别高的食物等,无论是营养不良还是营养过剩,机体接受到任何一种刺激后,身体都会向脂肪细胞发出过度生长的信号。神奇的是,脂肪细胞会长期“记住”这个信号,在此后的日子,都更倾向于囤积能量、拼命生长。这样人就变成易胖体质了,容易比别人胖。

3.行为和心理模式的固化

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到了成年后就很难改变,会导致肥胖状态延续到成年。同时学校的健康调查显示,肥胖的孩子在学校更容易被戏弄,被别人欺负,肥胖让孩子显得不合群。然而,父母往往不会把孩子的体重和他们的孤僻行为联系在一起,父母总是一味地抱怨孩子不够主动,不愿意与人交往,这样会造成孩子的二次心理损伤。遭受这种心理损伤的孩子,更加倾向从喜欢的食物中获得慰藉,体重又进一步恶化,进入身体和心理受伤的恶性循环。

三、如何帮助胖娃娃健康成长?

(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母乳喂养至少到孩子1周岁。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对婴儿的健康生长发育有不可替代作用。人乳含必需氨基酸比例适宜,为必须氨基酸模式,宏量营养素产能比例适宜,营养生物效价高,易被婴儿利用。即便有时候孩子母乳吃得特别多,妈妈也不用担心,母乳是有自己的调节机制的。孩子吃得多,母乳的产量会变大,它的能量密度就会下降,孩子吃进去的能量相差不多。大多数观察性研究都发现,母乳喂养的学龄期儿童肥胖风险会降低15%-20%。

2.三餐让孩子自己吃

自己吃饭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不要追着喂,把吃饱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也不能养成一会吃一点、一会吃一点“放羊式”的进食习惯。如果孩子忙着玩,正餐没吃饱,不要给他零食。他饿了,下一顿自然会好好吃。

3.让孩子参与一起做饭

从准备食材到烹饪再到饭后整理,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能切身体会到——什么样的食材新鲜有营养?什么菜最真实的味道是什么样?什么菜要如何烧才会既好吃,又不让营养流失……潜移默化中,就会影响孩子的口味和对食物的选择。而这些从小建立起来的对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认知,会影响孩子一生。

4.控制热量摄入,均衡营养搭配

家长应保证儿童每日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同时了解每种食物的单位热卡,控制总的能量摄入,注意营养元素均衡,避免过多摄入脂类和糖类。可以采用小盘子、小碗来盛放食物,让孩子有饱腹感,控制食物的摄入量。

(二)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1.培养运动兴趣

为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运动计划,每天保证一定的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例如,可以安排孩子每天进行30分钟到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跳绳等。限制孩子玩电子产品,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带孩子去公园、郊外等地方玩耍,增加孩子的运动机会。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孩子的运动项目,从而达到锻炼身体、消耗热量的目的。

2.保证充足睡眠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父母有“晚睡综合征”,孩子也跟着越睡越晚。睡眠不足不仅是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也会造成青少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等不良后果。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定时睡眠的好习惯,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6岁—12岁儿童,每天睡眠时长应为9—12个小时,最少要9个小时;13岁—17岁青少年,每天睡眠时长应为8—10个小时。

3.适度寒冷

古话说:“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人体其实有两个类型的脂肪组织——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其中,棕色脂肪组织与BMI(身体质量指数)呈负相关。也就是说,棕色脂肪组织越多,人越瘦。而保持适度的寒冷,会促进棕色脂肪细胞的增长。

(三)关注心理健康

1.建立自信心

家长要多鼓励孩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不要因为体重问题而自卑。可以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例如,如果孩子在绘画方面有天赋,可以多带他们参加绘画比赛和展览,帮助他们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

2.避免负面评价

家长和周围的人要避免对孩子的体重进行负面评价,不要用“小胖墩”、“胖妞”等带有贬义的词语称呼孩子,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时,要用积极、鼓励的话语来引导孩子,让他们明白健康比体重更重要,只要他们努力改变生活习惯,就一定能够变得健康和自信。

(四)定期体格检查

学龄儿童每月自测1次身高体重尤为重要,及时了解体格发育水平的动态变化,积极通过合理膳食和充足身体活动来保持儿童青少年体重的适宜增长,预防肥胖的发生。对于超重肥胖学生,建议家长每周监测体重,并定期测定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等指标,根据测定结果及变化特点,接受医疗机构指导和服务。

四、总结

儿童肥胖的防控需要家庭、学习和社会多方协助。通过科学饮食、规律运动和行为矫正,可显著降低肥胖持续到到成人的风险。家长需摒弃小时候胖没关系的误区,尽早识别、尽早干预、帮助孩子建立受益终生的健康习惯。同时,全社会也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等多种途径,提高家长和孩子们对肥胖危害的认识,共同助力胖娃娃们迈向健康的人生道路,拥有美好未来!(作者: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张晓雨)

坚决不做“小胖墩”!孩子肥胖的危害,不只长不高

“胖孩子是福气”,这样的老话曾经被许多家长奉为至理,但现实远非如此简单。

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医学谚语:“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用来形容微小的问题可能带来的大隐患。

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儿童肥胖的危险性。

胖乎乎的外表或许让人心生怜爱,但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是隐藏的健康威胁。

事实上,儿童肥胖不仅仅影响外观,而是关乎体力、脑力、心理多方面的健康问题。

它不仅让孩子跑得慢、跳不高,更可能拖慢他们的认知发育,让学习能力和心理健康陷入困境。

那么,肥胖为何会对孩子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家长们该如何帮助孩子摆脱这一困局?

肥胖不仅是多吃几口那么简单

肥胖不只是因为“吃得多、动得少”,它本质上是一种能量代谢失衡的营养性疾病。

当孩子摄入的能量远远高于消耗的能量时,脂肪细胞就会像一个个“囤积仓库”,在身体内堆积起来。

根据体质指数(BMI)标准,超出正常范围的孩子就是肥胖。

这并不只是体重问题,儿童肥胖往往伴随代谢紊乱和营养不良。

肥胖的孩子可能在某些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D)摄入不足的同时。

过多摄入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形成“隐性饥饿”,对健康的威胁更为深远。

肥胖对儿童成长发育的多重影响

早发育假象

有些家长发现,肥胖的孩子小时候比同龄人长得更快、更高,误以为这是“底子好”。

实际上,这是一种“假性长高”,因为肥胖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

加速骨骼的发育和闭合,使得骨龄提前。

结果,孩子虽然早早长高,却在青春期后期停滞不前,最终身高往往低于遗传潜力。

心肺负担加剧

肥胖不仅让孩子在运动中气喘吁吁,还会让心肺系统承受过多的负担。

超重的孩子需要更大的心脏泵血能力和肺活量来满足身体需求。

长期下来可能导致心脏肥大和呼吸困难,甚至在成人期患上高血压和冠心病的风险大幅增加。

学习能力受影响

肥胖对学习能力的影响是许多家长忽略的关键问题。科

学研究表明,肥胖儿童的大脑供血和供氧效率较低,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

脂肪组织释放的炎性因子可能对大脑神经网络造成干扰,从而导致认知功能下降。

换句话说,肥胖的孩子可能不仅在操场上跑得慢,连课堂上的思考速度也会慢半拍。

心理健康的双重打击

肥胖的孩子往往容易成为同龄人嘲笑的对象,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沉重打击。

自卑、孤独感甚至焦虑抑郁,可能在孩子心里埋下阴影,影响他们的社交和学习能力。

长期来看,这种负面情绪甚至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肥胖问题。

隐藏在甜蜜中的威胁

零食、甜点和含糖饮料,是许多孩子最喜欢的食品,但它们却是导致肥胖的“幕后黑手”。

甜味固然让人愉悦,但糖分摄入过多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

而胰岛素过剩会将多余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不仅如此,含糖饮料对健康的危害比看起来更严重。

一瓶普通的碳酸饮料可能含有30克以上的糖,这几乎是儿童每日建议糖分摄入量的两倍。

长期饮用含糖饮料的孩子不仅容易变胖,还可能罹患胰岛素抵抗,增加成年后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如何规避甜蜜陷阱?家长可以用天然甜味食品如水果代替高糖零食。

同时鼓励孩子喝水而不是含糖饮料,从小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科学管理儿童肥胖的方法

均衡饮食:肥胖的防治并不意味着完全禁食,而是要调整饮食结构。

家长可以通过增加高蛋白、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鱼类、蛋类、蔬菜和水果。

帮助孩子形成均衡饮食,同时,减少油炸食品和高糖零食的摄入,让孩子的饮食更健康。

适量运动:运动不仅能消耗热量,还能增强孩子的心肺功能和免疫力。

家长可以陪伴孩子参与如游泳、羽毛球、跳绳等有趣的运动项目,让他们从运动中获得乐趣。

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能显著改善体重和健康状况。

控制屏幕时间:过多的屏幕时间不仅让孩子久坐不动,还可能导致他们过量摄入垃圾食品。

家长可以通过设立每日屏幕使用时限,或者用家庭游戏、亲子活动代替看电视或玩手机。

让孩子主动离开屏幕,投入更多户外活动。

儿童肥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重问题,而是身体与心理多方面的综合挑战。

对于儿童肥胖问题,早预防、早干预就是治未病的最佳体现。

它可能影响孩子的身高、心肺功能、学习能力和心理健康。

但只要家长能够及时重视并采取科学措施,孩子的健康是可以逆转的。

为孩子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陪伴他们一起运动,帮助他们远离“小胖墩”的困扰。

家里孩子肥胖,家长快愁疯了,医生教你科学育儿,别溺爱孩子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可谓日新月异。走进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食品令人目不暇接,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营养丰富。然而,伴随着生活水平的节节攀升,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也悄然出现 —— 肥胖的孩子越来越多。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小儿肥胖症的发病率正呈明显的上升态势。男孩的发病率从原本的 10.1% 一路攀升至 12.8%,女孩也从 4.9% 增长到了 5.8%。这一个个数字,就像敲响的警钟,提醒着我们关注孩子的健康问题。

小儿肥胖症:究竟是什么

小儿肥胖症,主要盯上了婴儿期、学龄前期以及青春期的孩子。它就像一个隐藏在孩子生活中的 “健康小怪兽”,由于孩子食欲过于旺盛,整天不爱运动,还常常挑食偏食,使得体内脂肪不受控制地过度堆积,体重也超出了正常范围,从而引发了这种疾病。

小儿肥胖症并非单一类型,它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病理性肥胖大多是由内分泌系统疾病或者肿瘤等因素引发。不过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还是单纯性肥胖。这种肥胖还能按照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种类型。

你瞧那些肥胖的孩子,一眼望去,最明显的就是体重超标,体态圆滚滚的,浑身透着一股 “丰满劲儿”。他们的皮下脂肪特别丰厚,尤其是面颊、肩部、乳房(女孩较为明显)、腹壁这些地方,脂肪堆积得格外突出。严重的孩子,稍微动一动就气喘吁吁,平时食欲好得惊人,可就是不喜欢活动。而且,肥胖症患儿往往反应也比较迟钝,记忆力也不太好。在性发育方面,有的孩子可能会出现性早熟的情况,男孩子甚至还可能出现小阴茎、小睾丸等症状。

肥胖症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小儿肥胖症带来的危害可不少,就像一串 “多米诺骨牌”,一个接着一个影响孩子的生活。

首先,身体上的肥胖让孩子活动变得极为不便。你看他们在学校里,跑步时气喘吁吁,上下楼梯也比别的孩子费劲,就连做一些简单的游戏,都可能因为体重的拖累而难以尽兴。这种身体上的负担,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游戏体验。

其次,肥胖还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创伤。在学校或者生活中,孩子们往往比较单纯直接,肥胖的孩子可能会因为体型问题被其他小朋友嘲笑。这种嘲笑就像一把利剑,一次次刺痛孩子的心,久而久之,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变得自卑、孤僻。

再者,肥胖对孩子的发育也有不良影响。它可能会让孩子身高生长和骨龄发育提前,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很可能导致孩子成年后长不高。同时,性早熟也是常见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健康,还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困惑。

另外,从长远来看,小儿肥胖症还像是一颗 “定时炸弹”,为孩子成年后的健康埋下隐患。肥胖的孩子长大后,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胆结石、胆囊炎等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想象一下,原本应该活力满满的人生,却因为小时候的肥胖问题,早早地被各种疾病纠缠,那该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

如何诊断小儿肥胖症:两种实用方法

小儿肥胖症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肥胖,那怎么才能准确判断孩子是不是得了肥胖症呢?这里有两种简单又实用的方法。

目测法

这种方法非常直观,也比较简单,而且准确性还挺高。家长们凭借自己的肉眼观察,就能对孩子的体型有个初步判断。要是孩子看起来明显比同龄人胖很多,身体各个部位尤其是上述提到的那些地方脂肪堆积明显,那就要提高警惕了。不过,目测法虽然方便,但只能作为一个初步的判断依据,想要更准确的结果,还得借助其他方法。

身高体重法

这可是儿科医生们常用的办法,一般适用于 12 岁以前的孩子。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孩子的身高来对应标准体重。比如说,如果一个男孩身高 72 厘米,按照标准,他的体重应该是 9 公斤。要是这个孩子的体重超过了 10.8 公斤,也就是超过正常体重的 20%,那就可以判断为肥胖了。要是体重达到了 13.5 公斤,超过正常体重 50%,那就是重度肥胖。通过这种方法,家长们可以更科学、准确地了解孩子的体重状况。

预防单纯性小儿肥胖:家长需上心

对于单纯性小儿肥胖,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预防,这就需要家长们多费点心啦。

树立正确观念

家长首先要给自己 “洗脑”,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和健康意识。可别再觉得孩子胖嘟嘟的就是健康,也别总觉得孩子多吃点没关系。要知道,过度喂养可不是爱孩子,反而可能给孩子的健康埋下隐患。平时给孩子准备食物,要注重营养均衡,合理搭配。

坚持母乳喂养

能母乳喂养就尽量母乳喂养。你可能不知道,人工喂养、不科学的断奶方式以及不正确的早期喂养方法,都有可能把孩子推向肥胖的边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吃母乳的孩子,长大后肥胖发生的概率相对较低。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母乳里含有一种叫瘦素的物质,它就像一个 “小卫士”,能固定大脑对饮食的反应。婴儿吸收了母乳中的瘦素,就好像在大脑里设定了一个 “饮食程序”,成年后不容易出现过度饮食的情况。所以,妈妈们为了孩子的健康,一定要尽可能坚持母乳喂养。

培养良好习惯

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现在的孩子很多都喜欢看电视,一坐就是半天,这样可不好。家长要鼓励孩子多活动,多做游戏,不仅可以去户外玩耍,室内的活动也不能忽视。比如,陪孩子一起玩搭积木、做简单的室内运动等,让孩子动起来,远离肥胖。

关注关键时期

要特别留意肥胖的几个关键时期,像妊娠后期,妈妈在这个阶段就要注意合理饮食,别让胎儿营养过剩。孩子生下来 0 - 3 个月时,喂养方式很重要,要科学喂养。3 - 4 岁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接触各种食物,饮食习惯逐渐形成,家长要引导好孩子。还有女孩青春早期,这个时期孩子的身体发育变化大,营养摄入也要格外注意。在这些关键时期,把握好营养摄入问题,能有效预防小儿肥胖症。

孩子肥胖了怎么办:饮食与运动双管齐下

要是发现孩子已经患有肥胖症,家长们也别慌,小儿肥胖症的治疗主要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入手。

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的关键,就是培养孩子正确的进食习惯。吃完饭可不能让孩子立马就坐着或者躺着,要鼓励他们适当运动。在饮食上,像甜点、饮料这些高热量的食物,要严格控制孩子的摄入量,晚餐也不能让孩子吃得过多。总的原则就是,要保证孩子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在满足孩子营养需求的同时,避免过度摄入热量。

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可不是随便让孩子动一动就行,得考虑到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选择适合孩子年龄和身体状况的运动项目,比如可以让孩子去学游泳,既能锻炼全身肌肉,对关节的压力又小;也可以陪孩子一起骑自行车,享受亲子时光的同时,还能达到运动的目的。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让孩子逐渐适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治疗肥胖症的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