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他汀,把肝吃伤了、肌肉溶解了,谁能负责?
华子遇到一位冠心病患者,做了心脏支架手术之后,恢复得不错,心绞痛的症状已经消失。医生让他长期服用瑞舒伐他汀,但他不想继续吃药。
他认为冠心病做了手术之后,就已经治好了,而他在网上查询到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有可能引起肝损伤、横纹肌肉溶解症等不良反应,所以问医生,如果长期吃药出了问题,谁能负责?
华子告诉他,自己生出的疾病,当然要自己负责。绝大多数的冠心病,都是自己造成的后果。他患冠心病的原因,是因为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造成动脉管腔狭窄,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很多人在青少年时期,动脉中就会出现“脂纹”,之后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会缓慢进展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因素,会加速疾病的进展。但这些因素,都可以控制,延缓疾病的进展。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患冠心病的原因,是自己忽视健康,不去控制危险因素的后果,所以有了问题,只能自己承担,怨不得别人。
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并不会局限在一根血管,而是会累及多个血管。即使通过支架把狭窄的部位撑开了,但还有其他部位仍然存在硬化斑块。而冠心病的危险程度,与动脉狭窄的程度不成正比,不稳定斑块的破溃,诱发血栓形成才是冠心病患者面临的真正危险。
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胆固醇,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同时还可以抑制炎性、氧化反应,改善动脉内膜的代谢,使不稳定的斑块变成稳定斑块,减少破溃概率。甚至还可以使斑块的体积缩小,达到逆转斑块的效果。
他汀类药物,需要持续服用,才会发挥较好的心血管保护效果。
如果已经患有冠心病、心梗、脑梗,或是做过心脏支架、搭桥手术的人,服用他汀类药物之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应当降至1.8mmol/L以下,才能产生较好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中国人对他汀类药物的耐受性较低,为了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初始LDL-C水平不高的人,可以选用中效他汀(常用普伐他汀、匹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等),或是低剂量的强效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
他汀类药物剂量翻倍,对LDL-C水平的降低幅度仅能增加6%。所以如果中等剂量的强效他汀,仍然不能控制LDL-C水平达标时,不建议继续增加他汀类药物的剂量,而是考虑与胆固醇吸收抑制剂(麦折依布)进行联合用药。可以避免使用大剂量他汀造成的药物不良反应。
他汀类药物也可以与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等)联用,对LDL-C水平控制较好,但价格较贵。如果LDL-C初始值较高,不能降低到1.8mmol/L,那么只要能把LDL-C水平降低50%,也可以产生不错的预防疾病作用。
人体的胆固醇有80%都在肝细胞内合成,所以肝细胞是他汀类药物主要的“工作场所”,可能会对肝功能造成影响,引起转氨酶(AST、ALT)升高。
他汀类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是可逆的,在停药之后就会恢复正常。所以现在的看法认为,他汀类药物并不会造成肝脏真正的损伤,但可能会影响肝功能。在用药期间,建议每半年复查一次肝功,如果AST、ALT升高超过正常值3倍(大于120U/L)时,需停药。
在转氨酶恢复正常之后,可以更换另一种他汀类药物,继续服药。
他汀类药物有可能造成肌肉损伤,出现肌肉酸痛、乏力的症状,但出现横纹肌溶解症的概率非常罕见。
建议在用药之前测量肌酸激酶(CK)的基础水平,在出现严重肌肉酸痛、乏力的症状时,检测CK水平,如果超过基础水平10倍,或是正常上限5倍(1000U/L)时,需要停药。等CK值恢复正常之后,可以更换为另一种他汀继续服用。
有研究说,他汀类药物导致肌肉损伤,可能与影响肌肉细胞合成辅酶Q10相关,所以在用药期间,补充辅酶Q10有可能减少肌肉疼痛的不良反应。
还要注意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相互影响,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都通过CYP3A4酶代谢。水果中的葡萄柚(西柚)会抑制CYP3A4酶的活性,所以服用上述他汀类药物时,要避免大量食用葡萄柚。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康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伊曲康唑等),P-糖蛋白抑制剂(环孢菌素)等药物会影响CYP3A4酶活性,造成相关他汀类药物代谢减缓,出现蓄积作用,在联用时要加以注意。
总结一下,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预防动脉斑块的破溃,对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虽然服用药物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但轻度不良反应很容易耐受,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极低。只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做好不良反应监测,就可以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对用药有疑惑,请咨询医生或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
半年不到体重激增10公斤 13岁娃患上脂肪肝
肝病疾病谱正从肝炎向脂肪肝等悄然转变
半年不到体重激增10公斤,13岁娃患上脂肪肝。昨天是第10个“世界肝炎日”,在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举办的义诊活动现场,该院疑难和重症肝病科主任医师熊清芳介绍,目前肝病疾病谱已由原先的病毒性肝炎转为非感染性肝病居多,如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等,尤其需要警惕的是饮酒及肥胖引发的脂肪肝激增。
罕见,13岁娃患上脂肪肝
日前,熊主任就收治了一例特殊的小患者。今年5月,13岁的明明因鼻梁骨受伤骨折被爸妈带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异常升高,当地医院降酶治疗后肝功能指标较前下降,出院后继续口服药物,但复查发现指标再次升高了。明明的爸妈着急了,这么小的孩子有肝病了可怎么好?
7月初,明明爸妈经推荐带着他辗转来到南京市第二医院。熊主任看着胖胖的明明仔细地询问发病前的情况:除了明明小时候有过“肾炎”病史外,明明爸妈还说到另外一个情况:因为疫情,明明基本都待在家里,吃得多活动少,近几个月体重增加了10公斤。熊主任判断,小孩是脂肪肝可能性很大。经过系列检查,最终明明的肝脏组织病理提示轻度慢性肝炎伴脂肪肝,明明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就是脂肪肝。
警惕,脂肪肝不控制可致肝癌
熊主任介绍,正常人肝脏内都含有少量脂肪,如甘油三酯、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当肝脏内脂肪转运失去平衡,就会在肝脏内积聚,形成脂肪肝。脂肪肝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是肥胖。
熊主任说,肥胖是各种慢性疾病,如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动机,这点无论大人小孩都一样。而肥胖不加以控制的话,常有这样的规律: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
熊主任提醒,脂肪肝主要是早发现早干预,早期脂肪肝,可以通过减重、调整饮食结构和积极锻炼实现逆转。如果不加干预,可能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等严重疾病。所以脂肪肝不是什么“良性病”,一定要早发现、早干预,不能把肥胖不当回事儿。通讯员 周慧 魏林玲
坐躺吃喝多 脂肪肝上身
来源:广州日报
近期,许多食肆开始恢复营业,人们按捺已久的美食欲望开始复燃,炸鸡、火锅、奶茶纷纷提上日程……其实,很多人闭关在家也没少吃,由于运动量普遍下降,一不小心,可能就胖了不少,“游泳圈”也出来了。大腹便便不但影响形体美观,更重要的是会得脂肪肝,尽管不喝酒,但是吃进去的热量变成身上多余的脂肪并跑到肝脏里面去了。专家提醒,小小脂肪肝危害可不小,脂肪肝的本质是肝损伤,肝损伤的时间久了,就会变成脂肪肝性肝炎,如果不加干预,有15%~25%的概率可能变成肝硬化。另外脂肪肝还与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慢性肾脏疾病、结直肠肿瘤、乳腺癌、恶性肿瘤等密切相关。
患病: 四类人群易被脂肪肝盯上
非酒精性脂肪肝(以下简称“脂肪肝”),从医学术语上说,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这其中的“胰岛素抵抗”意思是说脂肪肝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的作用下降了。因此,脂肪肝患者的代谢是失调的。
什么人会得脂肪肝?
广州市中医医院同德分院脾胃科副主任中医师何润明指出,脂肪肝在代谢综合征、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患者中多见。具体来说,以下这四类人群最容易被脂肪肝盯上。
1.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动得少、吃太好,有高热量高脂肪饮食习惯,如多进食甜食(巧克力、蛋糕、雪糕、糖水、碳酸饮料等)、油炸食品、动物脂肪(动物内脏、鸡皮、肥肉、肥牛等)、肉汤,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等人群。
2.肥胖症患者:男性腹围大于90cm,女性腹围大于85cm的,可称为肥胖。有数据统计,肥胖的人半数可能有轻度脂肪肝,重度肥胖的人脂肪肝发生率可达60%~90%,是普通人脂肪肝发生率的2~3倍。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和脂肪肝是“孪生”兄弟。有了糖尿病,就容易有脂肪肝,有了脂肪肝,也容易有糖尿病。糖尿病和脂肪肝的发生环境类似——吃太多、肥胖和运动不足。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全身代谢失调,从而也会导致血脂升高,脂肪代谢异常,脂肪肝这位小兄弟很快就会现身。而脂肪肝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就是体内的胰岛素作用下降了,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的,降血糖的作用下降了,说明糖尿病这个小兄弟也已经在来的路上了。所以,糖尿病患者要预防脂肪肝,脂肪肝患者也要好好管理血糖。
4.高脂血症、高血压病患者:当甘油三酯大于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小于1.0mmol/l(男)或1.3mmol/l(女),或血压大于130/85mmHg时,就更容易患有脂肪肝。
危害:
小小脂肪肝可引发重大疾病
广州市中医医院同德分院脾胃科胡淑文医师介绍,脂肪肝的本质是肝损伤。肝损伤的时间久了,程度重了,会引起肝脏的炎症发生,变成脂肪肝性肝炎。此时可有轻度乏力、食欲下降、转氨酶升高。如果不干预脂肪性肝炎,那么,就有15%~25%的概率可能变成肝硬化。
脂肪肝属于代谢性疾病。患有脂肪肝的人很容易有代谢综合征,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而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脂肪肝患者更容易患有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除此之外,大量的医学文献表明,脂肪肝还与骨质疏松、慢性肾脏疾病、结直肠肿瘤、乳腺癌、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可见,小小的脂肪肝可引发重大疾病,不可忽视。
防治:
少吃多运动,“每餐少吃一口”
无论是要预防脂肪肝,还是治疗脂肪肝,都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多运动是防治脂肪肝的最佳措施。饮食的量实际上就掌握在“每餐少吃一口”,“七八分饱”或是 “半饱”的水平,比以前适当少吃,且不觉得饥饿和影响日常活动为佳。有几句健康谚语说得好:“少吃一口,安稳一宿”,“七八分饱,青春不老”,“若要小儿身体安,常带三分饥和寒”。此外,运动不仅可以消耗过多的糖和脂肪,还可以提高机体代谢率。每周至少4次有氧运动,每次不少于30分钟,或每周不少于200分钟。但运动要根据每个人的耐受量进行,尤其对于老年人和心脑疾病患者,不可盲目高强度地运动。对于年轻人,运动也需要循序渐进,短期内快速减肥会带来营养不足,新陈代谢不正常,反而危害健康。如得了严重的脂肪肝,就需要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治疗,慎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也可以通过针刺灸法、缩胃手术等方式治疗。
“总之,脂肪肝不可怕,可防可治靠自己。只要管住嘴,迈开腿,脂肪肝就会远离。”胡淑文说。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青梅 通讯员梁译尹、高三德
医学指导/广州市中医医院同德分院脾胃科副主任中医师何润明、胡淑文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