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性肥胖指的是(中心性肥胖的标准是什么)

文章目录:

蓝光闪耀,点亮健康未来!中心型肥胖是糖尿病主要危险因素?从40岁起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

糖尿病患病率持续攀升。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总患病人数从1990年的约4000万增加到2021年的超过1.17亿。然而,我国在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方面却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点亮“抗糖”蓝光活动再次如期举行。当外滩之窗被温馨的蓝光照亮之际,众多医学专家与现场观众共同寄托着一份愿景:愿爱与希望的“蓝光”能照亮每个角落,为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添上一抹幸福色彩。

公益灯光秀一直是上海市医学会在联合国糖尿病日“蓝光行动”中的标志性活动,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的联合国糖尿病日以“糖尿病与幸福感”为主题,强调将提升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作为护理工作的核心,超越单纯的血糖控制,旨在全面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一系列糖尿病科普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一楼显示屏全天候不间断播放“糖尿病科普知识”小视频,为公众提供便捷的学习平台。同时,在塔内的会议中心,众多医疗专家齐聚一堂,举办健康讲座。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冯波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石勇铨教授分别分别带来了题为“糖尿病的预防和逆转”与“肥胖—危害健康的隐形杀手”的精彩演讲。两位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不仅阐述了糖尿病的成因、症状及危害,更着重介绍了科学有效的预防策略,让市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关键技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苏青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毕宇芳教授等专家等专家则围绕“糖尿病的基本概念”、“糖尿病的潜在危害”、“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以及“肥胖与糖尿病之间的紧密联系”等热点话题,与市民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科普交流。

一系列主题活动由上海市医学会联合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专科分会主办。

此外,上海市多家知名医院——包括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以及上海新华医院,纷纷派出专家团队,共同参与科普公益大联动。

他们通过线上直播、走进社区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科普讲座与健康咨询,旨在帮助更多民众深入了解糖尿病及其护理知识,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和糖尿病防控能力。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医学会会长邬惊雷表示,要增进糖尿病患者的幸福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怀、民众的积极参与以及患者自身的主动管理。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进一步增强医患双方对抗糖尿病的信心,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共享研究成果,携手提升全民的生活幸福感。

中心型肥胖是主要危险因素

肥胖,尤其是中心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肥胖症依据脂肪积聚部位,可分为中心型肥胖和周围型肥胖。中心型肥胖指患者体内脂肪沉积是以心脏、腹部为中心发展的一种肥胖类型。中心型肥胖可以通过腰围这个简易指标进行初步判断,具体标准为:中国成年人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中心型肥胖就像一块“坏的土壤”,与糖尿病、冠心病、痛风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具备以下因素之一,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

2、超重与肥胖[体重指数(BMI)≥24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3、高血压;

4、血脂异常;

5、缺乏体力活动;

6、糖尿病家族史;

7、妊娠糖尿病史;

8、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

6.1 mmol/L≤空腹血糖(FBG)

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

超重肥胖、饮食热量摄入过高、缺乏体力活动等都是可以改变的糖尿病危险因素。对于所有人而言,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戒酒、平衡心理状态的健康生活方式,这些都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生活宝典。简而言之,日行六千步,吃动两平衡,高危早筛查,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是发展到2型糖尿病的重要阶,如果不及时干预,每年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2型糖尿病。及时、科学地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生,甚至有部分人可以逆转为正常血糖状态。提倡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一)健康生活

平衡膳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的摄入,不喝酒,不抽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有助于血糖改善;规律作息,每日至少7小时睡眠有利于血糖稳定。

(二)配合诊治

定期到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用药。坚持用药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果服药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需要调整用药,及时和医生沟通。

(三)主动管理

与医生团队共同定制健康管理计划,规律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每年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包括足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等。

(四)平和心态

保持乐观的情绪与良好的心态,有助于保持健康。如出现病情变化,在配合治疗方案的同时,积极调整心态很重要。

(五)寻求支持

当因糖尿病或疾病管理遇到的问题而感觉情绪低落时,可和那些能理解您的家人、朋友或病友述说,以寻求理解和支持。

蓝光的闪耀,不仅标志着“蓝光行动”的正式启动,更是对健康、关怀与希望的一份深沉而坚定的承诺。希望这束汇聚了全社会智慧与力量的蓝光,能够激励更多人携手同行,共同照亮糖尿病患者通往健康与幸福的未来之路。

重新定义肥胖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1月15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在线发表题为《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报告。报告提出,当前医学上诊断肥胖的方法可能会导致误诊,并对肥胖患者和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而建议采用一种新的、更精细的诊断方法来重新定义肥胖症,并呼吁让所有肥胖患者都能获得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循证照护,同时杜绝污名化和指责。

报告共同作者、《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主席、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教授弗朗西斯科·鲁比诺表示:“目前关于肥胖的定义存在不足,因为它预设了一种不切实际的‘非此即彼’的场景,即肥胖要么始终是一种疾病,要么从来不是一种疾病。然而,有证据表明,现实情况更加复杂。一些肥胖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的器官功能和整体健康,甚至可以长期保持这种状态;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疾病体征和症状。”

“仅将肥胖视为一种风险因素而非疾病,可能会不公平地剥夺那些仅因肥胖而导致健康状况不佳的人获得及时治疗的机会。另一方面,将肥胖笼统地定义为一种疾病,可能会导致过度诊断以及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外科手术,从而对个人造成潜在伤害,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弗朗西斯科·鲁比诺说。

据估算,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处于肥胖状态。而该文章的提议为全球卫生系统提供了一个采用统一的、与临床相关的肥胖定义和更准确的肥胖诊断方法的机会。

视觉中国供图

当前的肥胖诊断方法效果不佳

报告共同作者、《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潘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于肥胖的定义目前主要依赖于身体质量指数(BMI)。不同国家使用的BMI临界值不同,例如在欧洲,BMI超过30kg/m2被视为肥胖,中国采用的标准则是28kg/m2。

潘安解释,虽然BMI有助于识别健康风险较高的个体,但它并不是体脂的直接测量指标,不能反映脂肪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也不能提供个人层面关于健康或疾病的详细信息,所以仅依靠BMI诊断肥胖症是不准确的,也容易造成误诊,因而一直存在争议。

“身体内脂肪过多一般会堆积在皮下(如臀部和四肢)或内脏器官及其周围(如脂肪肝)。与第一类人群相比,后一种人群的健康风险显然更高。而且如果体脂过多,大部分人主要还是堆积在内脏器官及其周围,也称之为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潘安说。

然而,有些人虽然BMI并没有达到肥胖症的诊断标准,但是体脂含量过高且主要为中心性肥胖,这些人群仅通过BMI并不一定被判断为肥胖症,这意味着他们的健康问题可能会被忽视。此外,有些人虽然BMI和体脂含量都很高,但却保持着正常的器官和身体功能,没有持续性疾病的体征或症状,这部分人群虽然未来发生慢性病的风险相较于体重正常群体要高,但还未需要立刻进行临床治疗。

因而报告建议,不能仅根据BMI来检测肥胖,还要参考体型测量指标,如腰围、腰臀比或腰身比,或者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等方法来直接检测。而对于BMI非常高的个体(如>40kg/m2),可以默认为其体内脂肪过多,患有肥胖症。

两种新的肥胖分类:“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

根据对个体水平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提出了两种新的肥胖诊断类别:“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

临床肥胖症是因体脂过多而直接导致器官功能减退的客观体征和/或症状,或进行标准日常活动(如洗澡、穿衣、进食和自主排便)的能力显著下降的一种肥胖状态。被诊断为临床肥胖症的患者应被视为患有持续性慢性疾病,并接受适当的管理和治疗。

基于个体层面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为成年人制订了临床肥胖症的18项诊断标准,为儿童和青少年制订了13项特定诊断标准。

潘安告诉记者,这些特定诊断标准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肝脏、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淋巴系统及日常活动功能限制等方面。与成人相比,儿童和青少年的特定诊断标准的主要区别在于生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一般引起动脉血压升高,成人肥胖导致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对更为复杂。此外,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会引发多囊卵巢综合征,而成人则表现为无排卵、月经量少和多囊卵巢综合征。

亚临床肥胖也称“临床肥胖前期”,指的是一种器官功能正常情况下的肥胖状态。虽然亚临床肥胖的个体无持续性疾病,但他们未来发展为临床肥胖症和其他几种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类型的癌症和精神疾病等。因此,应为他们降低潜在的疾病风险提供支持。

肥胖患者需要个性化的照护

潘安告诉记者,对肥胖进行重新定义,是为了确保所有临床肥胖症患者在需要时都能获得适当的健康指导和循证照护,并针对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采取不同策略。

报告作者认为,临床肥胖症患者应及时接受循证治疗,目的是全面恢复或改善因体脂过多而受损的身体机能,而不仅仅是为了减轻体重。临床肥胖症的治疗和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应根据个性化的“风险—收益”评估,并通过与患者积极讨论来决定具体方案。

亚临床肥胖的人群尽管尚未因过多体脂引发持续性健康并发症,但未来患病的风险较高。因此,报告作者认为,对他们的照护应以降低风险为目标。根据个体的风险水平,为其提供健康咨询和长期监测,或者在必要时进行积极治疗,以显著降低其较高的风险水平。

反对将肥胖污名化

此次报告的共同作者包括56位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医疗卫生系统的世界顶级专家,他们分别来自内分泌学、内科、外科、生物学、营养学和公共卫生等多个医疗领域。在对肥胖作新定义时,特别考虑到了社会普遍存在的肥胖污名化的潜在影响。

潘安观察到,肥胖污名化的问题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发达地区或者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污名化现象在儿童中同样常见。事实上,肥胖受社会环境以及生物学机制影响,许多肥胖症受遗传基因影响,或来自于身体代谢问题。

潘安建议,社会应对肥胖人士更加包容,给予他们更多支持。肥胖患者的家人应配合肥胖人士进行减重,平时饮食清淡,为其营造一个饮食健康的家庭环境。社会也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例如学校为孩子提供蔬菜水果丰富、不含碳酸饮料的健康午餐等。

来源:中国青年报

重新定义肥胖症

来源:中国青年报

1月15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在线发表题为《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报告。报告提出,当前医学上诊断肥胖的方法可能会导致误诊,并对肥胖患者和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而建议采用一种新的、更精细的诊断方法来重新定义肥胖症,并呼吁让所有肥胖患者都能获得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循证照护,同时杜绝污名化和指责。

报告共同作者、《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主席、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教授弗朗西斯科·鲁比诺表示:“目前关于肥胖的定义存在不足,因为它预设了一种不切实际的‘非此即彼’的场景,即肥胖要么始终是一种疾病,要么从来不是一种疾病。然而,有证据表明,现实情况更加复杂。一些肥胖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的器官功能和整体健康,甚至可以长期保持这种状态;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疾病体征和症状。”

“仅将肥胖视为一种风险因素而非疾病,可能会不公平地剥夺那些仅因肥胖而导致健康状况不佳的人获得及时治疗的机会。另一方面,将肥胖笼统地定义为一种疾病,可能会导致过度诊断以及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外科手术,从而对个人造成潜在伤害,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弗朗西斯科·鲁比诺说。

据估算,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处于肥胖状态。而该文章的提议为全球卫生系统提供了一个采用统一的、与临床相关的肥胖定义和更准确的肥胖诊断方法的机会。

当前的肥胖诊断方法效果不佳

报告共同作者、《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潘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于肥胖的定义目前主要依赖于身体质量指数(BMI)。不同国家使用的BMI临界值不同,例如在欧洲,BMI超过30kg/m2被视为肥胖,中国采用的标准则是28kg/m2。

潘安解释,虽然BMI有助于识别健康风险较高的个体,但它并不是体脂的直接测量指标,不能反映脂肪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也不能提供个人层面关于健康或疾病的详细信息,所以仅依靠BMI诊断肥胖症是不准确的,也容易造成误诊,因而一直存在争议。

“身体内脂肪过多一般会堆积在皮下(如臀部和四肢)或内脏器官及其周围(如脂肪肝)。与第一类人群相比,后一种人群的健康风险显然更高。而且如果体脂过多,大部分人主要还是堆积在内脏器官及其周围,也称之为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潘安说。

然而,有些人虽然BMI并没有达到肥胖症的诊断标准,但是体脂含量过高且主要为中心性肥胖,这些人群仅通过BMI并不一定被判断为肥胖症,这意味着他们的健康问题可能会被忽视。此外,有些人虽然BMI和体脂含量都很高,但却保持着正常的器官和身体功能,没有持续性疾病的体征或症状,这部分人群虽然未来发生慢性病的风险相较于体重正常群体要高,但还未需要立刻进行临床治疗。

因而报告建议,不能仅根据BMI来检测肥胖,还要参考体型测量指标,如腰围、腰臀比或腰身比,或者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等方法来直接检测。而对于BMI非常高的个体(如>40kg/m2),可以默认为其体内脂肪过多,患有肥胖症。

两种新的肥胖分类:“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

根据对个体水平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提出了两种新的肥胖诊断类别:“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

临床肥胖症是因体脂过多而直接导致器官功能减退的客观体征和/或症状,或进行标准日常活动(如洗澡、穿衣、进食和自主排便)的能力显著下降的一种肥胖状态。被诊断为临床肥胖症的患者应被视为患有持续性慢性疾病,并接受适当的管理和治疗。

基于个体层面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为成年人制订了临床肥胖症的18项诊断标准,为儿童和青少年制订了13项特定诊断标准。

潘安告诉记者,这些特定诊断标准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肝脏、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淋巴系统及日常活动功能限制等方面。与成人相比,儿童和青少年的特定诊断标准的主要区别在于生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一般引起动脉血压升高,成人肥胖导致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对更为复杂。此外,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会引发多囊卵巢综合征,而成人则表现为无排卵、月经量少和多囊卵巢综合征。

亚临床肥胖也称“临床肥胖前期”,指的是一种器官功能正常情况下的肥胖状态。虽然亚临床肥胖的个体无持续性疾病,但他们未来发展为临床肥胖症和其他几种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类型的癌症和精神疾病等。因此,应为他们降低潜在的疾病风险提供支持。

肥胖患者需要个性化的照护

潘安告诉记者,对肥胖进行重新定义,是为了确保所有临床肥胖症患者在需要时都能获得适当的健康指导和循证照护,并针对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采取不同策略。

报告作者认为,临床肥胖症患者应及时接受循证治疗,目的是全面恢复或改善因体脂过多而受损的身体机能,而不仅仅是为了减轻体重。临床肥胖症的治疗和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应根据个性化的“风险—收益”评估,并通过与患者积极讨论来决定具体方案。

亚临床肥胖的人群尽管尚未因过多体脂引发持续性健康并发症,但未来患病的风险较高。因此,报告作者认为,对他们的照护应以降低风险为目标。根据个体的风险水平,为其提供健康咨询和长期监测,或者在必要时进行积极治疗,以显著降低其较高的风险水平。

反对将肥胖污名化

此次报告的共同作者包括56位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医疗卫生系统的世界顶级专家,他们分别来自内分泌学、内科、外科、生物学、营养学和公共卫生等多个医疗领域。在对肥胖作新定义时,特别考虑到了社会普遍存在的肥胖污名化的潜在影响。

潘安观察到,肥胖污名化的问题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发达地区或者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污名化现象在儿童中同样常见。事实上,肥胖受社会环境以及生物学机制影响,许多肥胖症受遗传基因影响,或来自于身体代谢问题。

潘安建议,社会应对肥胖人士更加包容,给予他们更多支持。肥胖患者的家人应配合肥胖人士进行减重,平时饮食清淡,为其营造一个饮食健康的家庭环境。社会也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例如学校为孩子提供蔬菜水果丰富、不含碳酸饮料的健康午餐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