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人嗜睡是什么原因(肥胖的人嗜睡是糖尿病吗)

文章目录:

男子胖到“出不来气”走路也能睡着,原来是得了这种病!除了手术还有这些干预方式

春节后掀起了“健身热”,你是否已经将“减脂”提上了日程?

近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接诊了一名因肥胖导致的“特困生”,“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发现自己随时随地都会睡觉,走路时眼睛一闭都能睡着,同时还存在呼吸困难的症状,经常睡几分钟就‘出不来气’。”患者谢大哥告诉记者,即便在病房等待医生进行手术的间隙,都能坐在沙发上“呼呼大睡”,旁人很难叫醒。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原来,这是一种因肥胖导致的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主治医师杨华武告诉记者,这名患者来自都江堰,身高1.67米,体重却达到了135公斤,“患者今年34岁,由于此前的生活习惯不健康,经常吃夜宵、喝啤酒,导致重度肥胖,患上了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即便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经常说着话就睡着了,影响了正常生活,为此,患者和家属都希望能够通过手术让其恢复正常体重。”

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患者身体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类病症最大的危害就是睡眠呼吸暂停导致的二型呼吸衰竭、暂停时间过长,甚至存在睡眠中猝死的风险。”杨华武告诉记者,另一方面,患者呼吸困难带来的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也会导致他们突发不可控的间歇或潮式呼吸、神志不清、嗜睡或昏睡等症状,就像被强制按下了“关机键”。

记者了解到,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带来外观上的变化,过多的脂肪堆积还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近年来,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这种趋势的背后存在综合性原因,既有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比如摄入高热量食物、运动量减少、熬夜增加,也有一些疾病因素的诱发。

“我们今天看到的患者谢大哥的BMI指数接近50,处于重度肥胖的状态,出现了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以及嘴唇发白、巩膜充血等症状,目前已经入院快一周的时间了。”杨华武介绍,从身体来看,患者的腹部堆积了较多脂肪,在吸气的时候限制了胸廓下移,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都没有办法进行充分呼吸。同时他的颈部脂肪垫较厚,气道难以扩张,增大了呼吸的阻力,这些因素就导致了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等症状。

事实上,就在今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已经接诊了数位肥胖导致的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在肥胖群体,尤其是BMI>30的男性群体,约80%以上都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杨华武提到,对于这类群体,首要的治疗措施就是减重,“对有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而言,要减30%-50%的体重才能够有所改善,因此我们今天将对谢大哥实施减重代谢外科手术,进行外部干预。”

而除了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以外,肥胖带来的疾病还有很多,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月经紊乱、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孕不育等各种问题。对于普通人而言,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医院相关门诊的外部介入治疗?杨华武提醒,市民可以通过BMI(身体质量指数)数值来进行计算,用体重(单位为公斤)除以身高(单位为厘米)的平方数,“如果BMI大于28就算肥胖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例如改变生活方式来进行干预和调整。如果多次减重失败,就需要到专科门诊进行系统的诊疗。”

记者了解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成立于2011年,“除了减重代谢外科手术之外,我们常见的治疗方式还有内科诊疗,包括药物干预、饮食干预,以及胃转流支架和胃内球囊的植入,但最根本的还是生活行为方式的指导和干预,来帮助患者降低体重。”杨华武说。

红星新闻记者 吕佳羽

(来源:红星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腹部肥胖、饭后犯困、经常疲劳?小心被代谢综合征盯上!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一系列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往往隐藏着严重的健康危机。肚子胖而四肢瘦、血压血糖血脂异常偏高、频繁感到疲劳、饭后嗜睡、轻微运动即气喘吁吁、皮肤状态不佳且易长痘……如果你发现自己同时出现了这些症状中的三种或更多,那么请务必提高警惕,因为这可能是代谢综合征的预警信号。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涉及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及腹型肥胖等多种代谢问题的临床综合征。这些看似独立的健康问题,实则紧密相连,构成了一条通往心血管疾病的“事件链”。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起始,它们可能悄无声息地损伤血管内皮,促成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心肌缺血、冠心病心绞痛,严重时甚至导致心梗、心律失常及心衰,威胁生命。

许多代谢综合征患者初期并无显著不适,导致病情常被忽视。然而,它却是糖尿病前期的关键阶段,若不加干预,患者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可高达正常人群的5倍!

成因探析:生活与遗传的双重影响

那么,代谢综合征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其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既包括遗传因素,也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长期的高脂高糖饮食、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熬夜与睡眠不足等不良习惯,都可能成为代谢综合征的催化剂。它们或导致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或加速体内脂肪堆积,或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进而促使血糖升高。

如何干预代谢综合征?

面对这一健康威胁,我们应当如何应对?生活方式干预无疑是首要且有效的防治手段。在饮食方面,我们应坚持低脂、低糖、低盐的饮食原则,增加新鲜蔬菜、全谷物等富含维生素、升糖指数低的食物的摄入;在运动方面,慢跑、游泳、中华通络操等有氧运动以及举铁、俯卧撑等抗阻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在作息方面,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维持规律的作息习惯,对于维护身体的生物钟稳定至关重要。

当然,如果生活方式的调整未能带来显著的改善,我们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药物治疗。降压、调糖类药物能够帮助改善血压、血糖水平,而中成药如津力达等,津力达主要作用是帮助身体调节血糖和血脂,特别适合那些血糖偏高、体重超标或者腰围较大的人。它通过改善身体的代谢功能,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减少血糖波动。

一项发表在权威医学杂志《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研究发现,对于有腹型肥胖、血糖偏高且伴有其他代谢问题的人,如果在改善生活方式(比如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再加上津力达,可以将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41%。不仅如此,津力达还能帮助缩小腰围、降低体重指数、改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等指标。这项研究结果非常重要,甚至被选为“2024年度中国中医药领域十大医学研究”之一。它说明津力达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帮助那些血糖偏高、代谢紊乱的人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简单来说,津力达通过调节身体机能,帮助控制血糖和体重,为预防糖尿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尤其是对肥胖和血糖偏高的人群来说,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治疗方案。

需要再次提醒的是,代谢综合征的干预刻不容缓。即便目前身体尚未出现明显不适,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一旦任由其发展,最终可能演变为难以逆转的糖尿病等严重疾病。因此,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未来。

吃饱就犯困,多半是晕碳!这些因素还可能加剧

来源:人民网科普

很多朋友在饱餐一顿后

常感到困意来袭,昏昏欲睡

躺在床上一刷手机

发现这种情况是“晕碳”了

什么是“晕碳”

有科学依据吗

这种身体反应是正常的吗

“晕碳”的主要原因是血糖升高了

“晕碳”,顾名思义即“晕碳水化合物”,它本身并不是一个专业名词,而是指摄入大量碳水之后犯困的现象,也可以被称作“餐后嗜睡”(Postprandial Somnolence)或“食困”(Food coma)。

对多数人来说,“晕碳”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主要原因在于饭后血糖升高引起的激素水平波动

当碳水化合物被摄入人体之后,会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因此,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特别是高GI(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血糖的升高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而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降低血糖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胰岛素还会促进肝脏中的色氨酸转化为血清素,血清素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后,最终转化为褪黑素,这是一种能够促进睡眠的激素,会让我们的身体产生困意。

因此,当血糖迅速升高并刺激胰岛素分泌时,就会引发困倦感。

这些因素也会让人饭后犯困

除了血糖升高的原因外,还有几种因素也会让人饭后感到困倦。

人在饥饿的时候还会分泌一种食欲素。这是一种促进清醒的神经肽,食欲素越多,人就会越清醒、活跃,吃饱之后食欲素减少,人就会疲倦、想睡。

同时,我们在消化食物时,需要大量的血液进行支援。这些血液会转化为足够的能量进行食物软化、初步消化以及胃肠蠕动。消化过程中,由于肠胃血流量增加,体内大部分的能量都被集中在胃部,脑部供血因此相对减少,就会出现大脑供血不足的现象,让人产生困倦感。

进食后还会使我们机体内的副交感神经处于亢奋状态,帮助身体增强消化功能,同时会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呼吸减慢,引发睡意。

4招科学缓解“晕碳”现象

“晕碳”本质上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但频繁的餐后嗜睡可能暗示着我们的饮食结构不合理,或者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因此,我们还是应该适度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科学地缓解“晕碳”,可以试试这样做:

调整饮食结构

优选低GI食物(即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燕麦等粗粮,以及豆类、薯类作为主食,它们能缓慢释放能量,稳定血糖;增加膳食纤维,多吃绿叶蔬菜、水果,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延缓胃排空,控制血糖上升速度;均衡蛋白质,适量摄入鱼肉、禽肉、蛋、奶等优质蛋白质,不仅有助于维持饱腹感,还能平衡营养摄入。

调整进食顺序

吃饭时按照先吃蔬菜(膳食纤维),再吃鱼肉蛋奶(蛋白质与脂肪),最后吃主食(碳水)的顺序,对我们的餐后血糖更有好处,也不容易长胖。

适量运动

饭后散步10分钟,就能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让人更有活力,还有益于血液循环,加快消化过程,缓解饭后困倦。

晒晒太阳

日光决定了身体的自然昼夜节律和睡眠-觉醒周期。处在昏暗的光线下,身体生成褪黑素,在明亮的自然光线下,人则会感到更警觉、清醒。

了解“晕碳”背后的科学原理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

管理饮食和生活习惯

提高生活质量

来源丨广东科普综合自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广东卫生信息、生命时报、科普中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