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00后肥胖相关癌症发病率飙升,是爷爷辈的25倍
太瘦、太胖都是营养失调的表现形式,均会在多方面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近日,《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了来自190多个国家超过2.2亿人的体重和身高数据,对体重过轻和肥胖这两种营养失调形式在过去33年(1990-2022)中的全球趋势给出了详细的描述。
这项全球分析指出,体重过轻率自1990年以来有所降低;肥胖成为大多数国家常见的营养失调形式。截至2022年,全球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总数已超过10亿,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增长最快!
“胖癌”风险上升,00后是父辈的25倍
“胖癌” 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癌症类型,而是与肥胖相关的一系列癌症的统称。2016年,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ARC)刊发的一项研究已表明,超重或肥胖会增加至少13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包括:乳腺癌(绝经后)、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食管腺癌、胆囊癌、肾癌、肝癌、脑膜瘤、多发性骨髓瘤、卵巢癌、胰腺癌、胃贲门癌和甲状腺癌等。
2024年8月,细胞子刊《Med》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从2007年至2021年间,国人的“胖癌”发病率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年增长率达3.6%;而与之对比的是,肥胖无关癌症发病率则保持稳定。更重要的是,“胖癌”发病的增长,在年轻人中尤为明显。
研究分析了我国2007年至2021年间的1414万人,比较了“胖癌”和“非胖癌”的发病率。结果显示,在此期间共有的651342例癌症病例中,48.47%与肥胖有关。12种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肥胖相关癌症的年龄标化发病率每年增长3.6%;而肥胖无关癌症(如肺癌)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则保持稳定[1]。
此外,研究还显示,“胖癌”在年轻人中激增,并且在连续几代人中呈上升趋势。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胖癌”的年龄标化发病率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从25-29岁的15.28%下降到60-64岁的1.55%。说明老一辈肥胖相关癌症是少的。
其中,与1962-1966年出生的人(1964年出生队列)相比,1997-2001年出生的人(1999年出生队列)的相对发病率指数增加到25.07。这也意味着,00后这一群体被诊断为“胖癌”的可能性是爸爸(或爷爷)辈的25倍[2]。
这一巨大的差距,也反映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巨大变化。爷爷、爸爸辈的人们生活相对艰苦,体力活动较多,饮食也较为简单朴素;而到了90后、00后一代则成长在物质丰富、科技发达的时代,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随处可得,同时缺乏足够的运动。
腰粗肚子大的人要注意了
肥胖是指可能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多的脂肪堆积,是一种由遗传、内分泌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成人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²作为体重分级标准,临床的分级标准为:BMI
但现在还有一个指标值得重视,那就是“腰高比”。医生表示,部分人群的BMI值未达到肥胖级别,但四肢纤细、肚子很大,意味着腰高比可能超标了,这种人群有更大的代谢疾病风险。
“腰高比”,即腰围除以身高,反映的是内脏脂肪的堆积。2021年刊发在《BMC医学》上一项350万人的研究发现:“腰粗肚子大”的人患癌风险高,而且腰围越粗,患癌风险就越大。
此外,《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则明确规定,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即为超标。
怎样做才能控制好BMI指数?
第一,应及时调整饮食结构,尽量避免摄入太多油腻的食物,坚持每天摄入粗粮(如:小米、玉米、高粱、燕麦等),新鲜蔬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减少热量的吸收,稳定血脂。
第二,应限制进餐的次数,很多肥胖患者,每天要吃四顿甚至更多,除了主餐之外,还特别喜欢吃零食,嘴巴基本没停下来过,如果无法限制进餐的次数,也就不能很好的控制体重,肥胖人群最好保证一日三餐,尽量不要额外增加进餐次数或吃零食,晚餐7分饱即可。
第三,最好戒掉酒,喝酒也是肥胖的诱发因素之一,因为酒里也含有一定的热量,长期酗酒的人,不仅腹部脂肪较多,而且还容易罹患脂肪肝和高血脂。
第四,最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对于年轻的肥胖人群,最好用无氧运动 有氧运动结合的方式,以促进脂肪的消耗,对于老年肥胖人群,无氧运动负荷较重,身体无法承受,则最好采取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
第五,要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坚持能坐不躺,能站不坐,能动不站的原则,同时不要熬夜,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资料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内分泌微信公众号,舒尔康微信公众号
(大众新闻记者 黄鑫 实习生 张方媛 综合整理)
被上海街头爷爷惊艳到了!不穿老年装、穿大衣头戴帽,绅士又得体
谁还没有被上海街头的爷爷们惊艳!要说现在最潮流的这一群人,当属老年群体,告别了繁重的工作之后,老年人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提升自己上,通过时尚洋气的搭配,让自己重获年轻的感觉。真的建议大家走在上海街头看一看,你以为老气横秋的爷爷们穿的一个比一个时尚亮眼。
上海的爷爷们早就告别了老气横秋的老年装,老头背心、爸爸毛衣等过时的单品早就丢掉了,反而穿起来质感高级的大衣,通过材质细腻的大衣增加整体的轮廓感,让你的搭配更加高级一些,在配上一顶帽子就可以轻松出街了!
一、不穿老年装,简约随性才是高级的体验
1、老年装太暗沉俗气,穿起来显老气
在大家的印象中,很多爷爷的穿搭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老头背心和棉马甲,或者暗沉的黑色羽绒服棉服,几乎很难穿出时尚感与个性,整体格外臃肿肥胖。所以建议六七十岁的爷爷们可以多买一些大衣,大衣的剪裁会更加挺括一些,能够更好的帮助你修饰身材的问题,比如驼背或者啤酒肚等等,穿大衣的爷爷看起来也更加有精气神。
2、选择合适的颜色,衬托好气色
随着年纪的增长,面部慢慢的会出现老年斑和皱纹,让你整个人看起来格外显老气。尤其在穿花花绿绿的衣服时,会显得更加突兀,而且还有一种和年龄无关的俗气感,破坏了中老年男性的稳重与成熟,建议大家可以多试试合适的基础色或者暗色,比如经典的黑色、显贵的棕色等等,利用高级的配色给穿搭注入更多的质感,让你做人群中最会穿的老人!
3、关注版型和材质,远离油腻与臃肿
爷爷辈的人并不需要过度的追求时尚与潮流,上面大多数流行的镭射羽绒服或者工装裤,穿起来都有一种过度随性的感觉,建议大家尽量选择版型挺阔、材质厚实的服装,比如可以多穿线条比较流畅,裤腿比较宽松有型的直筒牛仔裤,上身特别干练利落,摆脱老年人邋遢累赘的刻板印象。同时也可以多试试材质细腻的毛衣,贴身穿保暖又舒适,而且不会给人过分扎人的感觉。
二、穿大衣戴帽子,妥妥的绅士
》》》跟着上海爷爷这样穿大衣,增加绅士风格
✅尽量选择直筒版型,突出高级感
在买大衣的时候,一定要多看看大衣的版型,一些短款的O型大衣,很容易加剧上半身的膨胀感,让你看起来又矮又胖。可以多穿直筒版型的大衣,肩膀的宽度和大衣的衣摆宽度一样,能够凸出修长的轮廓,更好的衬托身形,显得人又高又瘦。而且直筒版型的大衣对于身材包容性更高,高矮胖瘦都可以放心穿。
✅质感面料衬托,高级显贵
大衣的材质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廉价的毛呢材质穿起来容易起球,会给人一种累赘的感觉,所以尽量选择高级挺括的面料,能够增加高级感,让搭配更加出众。比如细腻挺括的羊毛大衣或者双面呢就很好,在细腻材质的衬托下,穿起来格外高级显贵。而且高档的材质也能够凸出你的个人品味,看着格外大气。
✅基础色调搭配,成熟又稳重
爷爷辈的老年人穿大衣,尽量不要穿不常见色以及高饱和度色,容易造成视觉上的拥挤感,而且显得花里胡哨的。微胖身材的男性可以试试黑色、烟灰色、靛蓝色,用深色打造瘦身的效果,想要清爽一些,可以试试和白色相近的棕色和卡其色,穿起来很有韩剧的味儿。
》》》中老年男性戴帽子,优势拉满
优势1、帽子能够帮助遮挡发际线
中老年男性与其费尽心思倒腾自己的头发,反倒不如多试试戴帽子,简约设计的帽子可以轻松的遮挡住发际线,只露出眉毛和五官,看起来更加显年轻一些,而且还不会像染发染发那样损伤发质,对发质干枯、发黄、脱发严重的朋友更加友好。
优势2、帽子可以丰富大衣的造型
帽子和大衣的适配很高,可以借助帽子来增加造型感,看起来更加时尚一些。比如单穿一件大衣,会显得头部和肩部有些空旷感,建议大家尽量还是选择稍微高级一些的帽子会更好,可以丰富颈部的线条,显得更加有气场。
》》》大衣 帽子,牢记这些技巧更高级
- 大衣与帽子色彩呼应,解锁新潮流
大衣和帽子的颜色要有所呼应,简单的说选择一顶和大衣一个颜色的帽子,上下形成呼应感,看起来会更加高级。比如穿了一件黑色的羊毛呢大衣,配上相近的黑色或者灰色的针织帽、贝雷帽,增加了造型的完整度,时尚感扑面而来。同时记得避雷太艳丽的蓝色、绿色,和中老年男性的气质不符,难免会给人廉价土气的感觉。
- 大衣与帽子风格适配,整体更和谐
大衣往往代表着高级、质感、简约,所以尽量不要戴休闲感满满的棒球帽和渔夫帽,帽子和大衣的风格差距太大,反而会给人一种过分凌乱的感觉,换成有些复古腔调的贝雷帽、报童帽,效果会更加出彩一些。而且帽顶挺阔、帽檐很宽的帽子还可以修饰下面部的线条,看着更加高级。
- 大衣与帽子材质顺应,高级有质感
爷爷辈的男性习惯了穿羊毛材质的大衣,比较贴近皮肤,具有很强的舒适度,穿起来也很暖和,这个时候搭配一顶和大衣面料类似的毛呢贝雷帽或者针织帽子会更好,用相同的材质增加呼应感,要比戴帆布的棒球帽、皮质的报童帽高级得多。
别再穿得跟个小老头似的了,赶紧试试上面提到的大衣配帽子,教你变身时尚弄潮儿,成为大街上最fashion的老头,赶紧穿起来!
“小虎6年级,184斤”,肥胖儿童涌入暑期减重门诊
184斤的小虎,连走路都费劲;刘语200斤时,脑子总是“糊糊”的,怎么也睡不醒。
肥胖是多种疾病的风险因素,对青少年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心理健康等多方面有不良影响,并可持续至成年,而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正不断走高。
当拿着学校“超重”“肥胖”的体检报告,担忧近在眼前的体育考试,很多家长才幡然醒悟,领着孩子冲向医院,开始了全家人“禁嘴”“陪练”的减肥战斗。
减重门诊,日挂号量过百
6年级的小虎,身高179厘米,体重184斤。由于“块头”太大,小虎在班上常被同学嘲笑,体育测试时,同学们能轻松做出的动作,小虎做得很费劲。不光如此,小虎就连走路都气喘吁吁。
暑假来临,“小胖墩”们的减肥计划也开始了。
“我们医院内分泌科、营养科、中医科,都开设了减重门诊。暑假是高峰期,平时内分泌减重门诊日门诊量二三十个,现在一百二三十,营养科减重门诊也从十来个增加到了二十来个。”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内分泌专家闫洁告诉记者。
在二楼的营养科门诊,沿着墙壁放置了四台人体成分检测仪、若干食物模型展示橱窗、还有小胖墩家长送来的锦旗。有的小胖墩会直奔橱窗前,指着里面的肉类宣告“我喜欢!”
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正在快速上升。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 3.6%,6-17 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 7.9%;而1982年,我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仅为 0.2%。
肥胖不单关乎审美,更关乎健康。肥胖影响儿童青少年运动能力、骨骼肌肉发育和认知发展,也对心理健康、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
“‘小胖墩’几乎都有脂肪肝和高尿酸的问题,高血压和糖尿病常见。肥胖也让孩子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因为肺部脂肪堆积影响呼吸循环、心脏循环,造成二氧化碳潴留,很多孩子还容易犯困。”闫洁说。
200斤的刘语用初三暑假减了肥。减肥之前,他觉得怎么睡都不清醒,脑子里总是糊糊的,因为体重问题,性格有些自闭,走在路上见到熟人也不想打招呼。瘦下来后不容易犯困了,与人交往时外向了许多。
对“小胖墩”问题的重视,已上升到公共政策层面。
今年2月,国家卫健委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疾控中心、食品评估中心,有关医院、学会、协会等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要求各单位参照使用。
7月12日,国家疾控局会同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体育总局制定了《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指导各地科学开展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工作。
北京两家三甲公立儿科医院均设立了减重门诊,暑假一到,这些门诊便进入高峰期。不过,对家长而言,减重最直接的驱动力还是成绩——闫洁观察到,来门诊的四五六年级孩子最多,因为涉及体育考试,“其实从我们专业角度看,孩子减重没有所谓黄金期,要始终贯穿在生活中。”
肥胖的根源:从基因到习惯
“小胖墩”是如何养成的?
刘语告诉记者,父母体型也胖,从小家中的饮食习惯便好肉类、高油盐。
《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中指出,儿童青少年肥胖以原发性肥胖为主,主要与膳食营养、身体活动、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膳食营养是关键因素。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不合理、饮食行为不健康、婴幼儿期喂养不当,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
“肥胖遗传的比例很高,有研究表明,父母都肥胖,孩子肥胖的概率在七八成,父母一方肥胖,孩子有近一半的几率肥胖。”闫洁介绍。这种“遗传”可以理解为肠道菌群的结构,菌群的种类不仅影响大脑对于食物的判断和偏好,还影响脑神经发育,而饮食模式又影响到肠道菌群……人们的生活饮食方式,由此与身体内环境联系在一起。
想喂养出良好的肠道菌群,需要遵循“膳食宝塔”,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合理的饮食结构包括主食、蔬果、肉蛋、油盐等五类,其中学龄前儿童每天至少要摄入300克的蔬菜和300克鲜奶类制品,是五类食物中质量最大的部分。但在生活中,“小胖墩”往往偏好肉类、零食,对蔬菜兴趣缺缺。
在医生看来,儿童不均衡的饮食偏好往往是养育过程中形成的。由于蔬菜需要咀嚼,幼童从小会拒绝蔬菜,在添加辅食时碰到孩子吐菜,家长一般会将蔬菜打成糊或者弄得更碎,导致孩子难以适应蔬菜,长大后更加抗拒蔬菜的口感,只爱吃肉喝奶,菌群记忆就如此形成。正确的方式是在孩子最初吐掉蔬菜后,下次喂养继续添加,慢慢孩子就会习惯。
对于“大孩子”,培养吃蔬菜的习惯需要下更多功夫。该院近期举行的减重夏令营中,医生们通过科普、带孩子参与植物种植等方式,吸引“小胖墩”们接受蔬菜。
孩子减肥,全家“陪跑”
与成人减肥不同的是,孩子减肥,大多离不开全家“陪跑”。想让孩子少吃零食,家长要戒掉吃零食的习惯;想让孩子减油少盐,家长大抵也要向炸鸡薯条大鱼大肉的日子说拜拜,并努力喜欢上蔬菜……
在此期间,家长——尤其是负责做饭的家长,其养育观念是否科学尤为重要。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减重专病门诊虽然迎来暑期高峰,普通营养科门诊却是“小瘦子”多于“小胖墩”。比起孩子胖得圆滚滚,孩子少吃了几口,更能引发家长的担心。在门诊,我们看到有瘦瘦的小男孩BMI及其他指标正常,家长听到医生的结论,仍然不放心,认为孩子吃太少了。
“甭管他胖了瘦了,爷爷奶奶只要一段时间没见孙子,准要说瘦了,然后就开始给他催肥。”市民陈女士向记者吐槽,她的儿子目前134厘米、80斤,BMI显示偏胖,学校建议减肥。暑假开始后,儿子上爷爷奶奶家住了十天,回来后整个人又胖了一圈。有时候小孩一两顿不想吃,在家就由得他去,但奶奶在时会千方百计让他吃,还喜欢喂他汤泡饭。
“每次在门诊,碰到这样的观念冲突,我们会在复诊时把做饭的家长叫过来,拿着孩子化验的指标给他看,‘孙子都这样啦,再疼孩子也不能那么喂’,让他意识到肥胖的严重性。尤其是家里有肥胖糖尿病病史的,提醒家长孩子有这个基因,更需要重视。”闫洁说,由于正处生长发育期,儿童青少年减重不能依赖“节食”,家长采取健康的饮食结构十分重要。
减肥要一起,运动也要一起。陈女士属于“不忍心给儿子节食”的类型,没有控制饮食,但会和孩子一起跑步、骑车、跳绳,并给孩子报了运动课程……从爷爷奶奶家领回来“小胖子”后,她又要重启亲子减肥计划。
等到孩子年纪再大一点,说不定会成为长辈管理体重的契机。减肥成功后,为了维持体重,刘语增加了运动量,调整了饮食结构,父母也跟着他开始低油盐饮食,增加锻炼,减了十来斤。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张牵 校对 赵琳